摘 要:三年前,我和學生開始一起初探朱文君老師編寫的《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回首這段過程,如一場美好的旅行,與古典相遇,與經典相伴,字字精華,處處精彩。我們從“賞玩”到“趣學”,從“初探”到“深究”,如有脫胎換骨之感,回味無窮。
關鍵詞:悟言語之妙;習表達之法;精華;語文
于永正老師曾說:“小古文怎么學?粗知大意,背下來再說!”循著這樣的理念,三年前,我和學生開始一起初探朱文君老師編寫的《小學生小古文100課》?;厥走@段過程,如一場美好的旅行,與古典相遇,與經典相伴,字字精華,處處精彩。我們從“賞玩”到“趣學”,從“初探”到“深究”,如有脫胎換骨之感,回味無窮。
一、 始于情趣、誦讀為本、樂于表演——悟言語之妙
(一) 始于情趣,體會小古文的言簡意賅
通過找到適當的零散的小古文學習,學生逐漸發現古代語言的魅力,也有了初步的學習基礎。于是,我們開始系統地朗讀《小學生小古文100課》。第一課《放風箏》只有短短的一句話:“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我們從“汝”“吾”開始,學生知道了“汝”就是你,“吾”就是我,每個短句只有三個字,朗朗上口。在學習初期,他們覺得這樣的小古文簡潔有趣,異于書本語言,再結合書上插畫,一下子就能感知其意思?!芭d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覺得好玩、易學,才會樂于接受,激發內在學習動力。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覺得難讀、生澀,后面的學習效果肯定不盡人意。讀了一段時間后,慢慢加大難度,不應只停留于理解內容上,還要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用上一些讀小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釋和譯文,如鏈接熟悉的內容,關注書中的小名片,做做書上的“誦讀小博士”等。更要去發現同樣的內容,古文能用兩三句簡單的話語就把故事表述清楚了。
(二) 誦讀為本,體會小古文的韻律之美
小古文的背誦積累是有意義的,有效地背誦積累,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更能體會語言的韻律美感。但讓學生死記硬背,定會產生反感的心理。在激發了學生學習古文興趣的基礎上,如能教給學生背誦的技巧,讓他們輕松而有效地進行背誦積累,能很好地打消他們的害怕心理。當一篇復雜的古文放在我們面前時,想要背誦下來,是不簡單。科學的記憶,才是有意義的背誦。所以,我采用了一種“127”法,1指每天用10分鐘,2指每天讀兩篇小古文,7指以一個星期7天為一個周期。我一直強調不用背誦,不增加學生負擔,只要用上老師的方法,加上日日誦,自然會熟讀成誦。古人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痹谡b讀中讀透文意,讀出韻味,品味小古文的韻律美。
(三) 樂于表演,體會小古文的形象生動
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小古文后,每個學期我都會隆重地開展一次“小古文”的故事表演。表演,是學生最感興趣、最受歡迎的學習活動方式之一,他們對此會表現出一種特殊的積極性。讓學生演繹不同的角色,親自體驗、感悟,他們自然會對小古文加深記憶和理解。
《破甕救友》這篇小古文平鋪直敘了整個故事,沒有語言,沒有表情,沒有動作的渲染,要想演好故事并非容易。但如果能把這個過程生動地演繹出來,效果就不一樣了。
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一人導演,確定角色,分析角色的表現,排練過程熱火朝天。表演中,司馬光手拿古書,一身古裝,搖頭晃腦,儼然一個小書生。群兒歡鬧嬉戲,學生開心地追逐,栩栩如生表現“戲于庭”。重要人物司馬光“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學生加入了會說話的眼睛,一會兒表現驚訝,一會兒表現動腦,一會兒表現堅定,演繹得生動逼真。在演繹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小古文的內容熟記在心中,文字的想象與情趣自然也體會到位。
二、 想象拓展、遷移仿寫——習表達之法
(一) 利用文言留白,想象拓展
小古文往往給我們留下想象的空間,在簡練生動的文字背后,有許多值得我們咀嚼的內容。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進行合理添加,從而使小古文內容更加豐富充實,思想更加鮮明深刻,情節更加具體,人物更加豐滿。許多小古文,我們都可以用作學生續寫的素材。在學完《性緩》后,讓學生續寫人物對話,以下皆是學生當堂的作品:“汝說吾性急,不如說君性急!今后遇事,定要分清急緩,以防火燒身!”“汝見之已久,應當早言,弗然必傷?!薄叭昝髦嵝约?,為何拖長時才言,幸沒傷人,汝然性緩,吾無言以對?!薄瓕W生儼然把自己當成“古人”,遵循著原文的思路,語言續寫到位。小古文續寫既是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直接反映,也是學生個人獨特體驗的真實表現,更是學生將自己的理解進行書面表達的一次練筆,還能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 創造情節內容,遷移仿寫
寫作常常是“始之以欣賞,繼之以模仿,終之以創造。”創新總是從模仿開始的,仿寫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在誦讀、表演的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機會嘗試寫一寫小古文。這既是檢測小古文學習的成果,更是語言運用的機會。
在《到底有沒有鬼》這個單元中,有五篇關于“鬼”的小古文。學生邊作害怕狀邊學,有學生說世上真的有鬼,有學生說世上沒有鬼,“鬼”是人們心中的恐懼。針對這個問題讓他們討論交流,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充分說理由。然后,我趁熱打鐵,要求模仿小古文,用文言文寫一寫自己的看法。這一試,發現學生潛力無窮。一學生寫道:入夜,瞠目胡思,不可魅。忽見一人自門隙入,薄如夾紙。入室后,漸開展作人形。吾竟不畏,亦披發吐舌作縊鬼狀。鬼曰:“何人!”吾曰:“鬼矣。”鬼笑曰:“同人!”忽醒來,原來一夢矣。學生以夢寫鬼,言意兼得,潛在的獨創力與想象力是無盡的。
三年的時光,我和學生一起完成了《小古文100篇》的初探。我們用眼睛、用嘴巴、用大腦真正觸摸了小古文博大精深的文字魅力,更是用心靈感受了小古文帶給我們的妙趣?!吧倌耆籼煨裕晳T成自然”,兒童在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年齡段,若能以小古文相伴,必能滋養心靈、拓寬視野、啟迪心智、教養人品,并定會終身受用。
參考文獻:
[1]周慶元.文言文教學的堅守與創新[J].《中國教育學刊》2009.
[2]唐婷.玩轉“小古文”[J].《小學語文教師》2012,04.
作者簡介:
潘淑莉,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