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兼顧語言素養的提升與德育資源的挖掘兩方面,教師只有正確解讀、使用教科書,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有機組合文意獲取與育人目標,才能達到教書育人境界中更高的追求。
關鍵詞:勤;懶;小學語文
教師首先樹立學文育人的思想。依據課標、教科書、學情,充分發掘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德育資源,確立合宜的學文目標和德育目標,然后把握好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勤”與“懶”,構建出高效的語文德育課堂。
一、 勤提示,懶小結
學生觸摸文本的前奏即讀文句,解內容。在引領學生知文意這一教學流程中,教師要做到勤提示,懶小結。
提示一,由題目粗知
師生共同讀課題《盤古開天地》,旋即出示“請大家輕讀題目,找出題目中的人、事。”學生眼、腦、口并用,立刻舉手:“人物是盤古,他創造了天地?!贝藭r,教師不用費時小結(對,是遠古傳說中的巨人盤古,開辟了宇宙。),因為學生自己發現的,印象還能不深刻嗎?更何況那份發現中還帶有欣喜呢!
提示二,入文本細思
教師在學生粗知文本大意的情況下,趁熱打鐵,投影提示出“認真朗讀課文,識記生字新詞,標劃出人物的思想、行為變化,評價人物。”學生帶著任務閱讀,注意力集中,文句如畫,學生進入與文本對話的美好樂章,伴隨著人物的一舉一動,心目中涌現出一位力大無窮,敢于創新,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
學生在交流讀悟時,盤古讓他們佩服、仰視、效仿。當文本中的人物帶著他的美德占據了學生心靈的時候,教師的小結怎么會不阻擋學生的回味!
所以,適當的教學流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師的提示,而非小結。
二、 勤授“漁”,懶示“魚”
當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時,教師的職責不是拋給他現成的答案,而是授給他實用的學習方法。
教師以“漁”導學,事半功倍。教學《落花生》一文,提示“閱讀發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花生前邊加一字概括?!被ㄉ瑢W生自主讀文,在上下文對照,反復讀的基礎上,學生甲回答議花生,學生乙補充論花生,這可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呀,令人珍惜。學生看著“議(論)花生”一詞,被老師板書在黑板上,那幾個字在他們眼里還不熠熠生輝嗎?教師點撥,文章中落筆細述的段落是詳寫部分,它與題目銜接緊密,是表現中心的主要材料,大略敘述的是略寫部分,輔助表達中心。比如,議或論花生是詳寫部分,那么——,教師一頓,學生立刻舉手,爭相回答種花生,收花生是略寫部分。瞧,課堂上的無障礙交流才能生成高效。學生思路打開了,教師再引讀對話中的詳略、對比手法、借物喻人,又有何難。
可見,勤授“漁”的教師比勤示“魚”的教師高明——這也是教學策略。
三、 勤抒發,懶說教
眾所周知,能打動小學生的是濃濃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教導?!堕L城》一課,旨在讓學生領悟這一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的偉大工程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跡,創造這一奇跡的正是勞動人民。通讀課文,理解文意后,教師設計的抒發帶給學生一組飽含情感的畫面:
師:在那炎炎烈日下
生:他們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峰。
師:在那雷電交加的風雨中
生:他們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峰。
師:在那天寒地凍的雪地上
生:他們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峰。
師:在那崎嶇蜿蜒的山路上
生:他們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峰。
在師生合作的誦讀聲中,在與勞動場景的熱烈碰撞中,學生理解起句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還會覺得難嗎?他們畢竟品味出長城凝聚著多少人的血汗與智慧呀!
又如《孔子拜師》,深化讀文后,教師帶領學生聚焦題目中的“拜”,詢問到“孩子們,你們明白拜的含義了嗎?”孩子們說明白。教師抒情升發。這一拜,拜出了孔子的好學,這一拜,拜出了孔子的有禮,這一拜呀同學們,拜出的可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呀!課堂至此,學生無不動容。
四、 勤補充,懶挖掘
無論學文前的補充,還是學文后的鏈接內容,都要服務、依附于課堂所學,因此應放手讓學生思慮,教師不應“示魚”挖掘。
學習西雅圖的演講稿《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補充背景材料,學生讀后能將西雅圖的呼吁放在一個特定時期去感悟,也會帶出對于現代人類與環境問題的思索。
學習課文《只有一個地球》,補充鏈接文章片段《沒有天堂》,引導學生深思,調整自己對于人類家園的再認識,樹立起環保意識。
補充,能啟迪學生放寬視野,能幫助學生認真思索。教師要做的是提示、授漁、升發抒情。
另外,在教學的每個流程中,評價性語言就像酵母一樣催發著學生的思維,不管是課堂的坐姿、寫姿,亦或是語言的表述、合作精神的肯定,這些源自教師、學生或自我的評價也是構建起語文德育高效課堂的有機要素。
總之,語文德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在教學實踐中還會生成很多,但歸根到底要記住,定將德育滲透在學文的每個步驟中,達到一個流程一個目標。流程的進展過程,就是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
作者簡介:王會杰,山東省濱州市,濱州市沾化區大高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