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在春季開展班級間的籃球聯賽。聯賽開展的目的是為了豐富同學們的業余生活,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培養積極向上,團結一心,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并為學校男女籃球隊儲備后備人才。
每年的籃球聯賽,比賽異常激烈,精彩紛呈。同學們表現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聯賽的組織管理和各方面的安排籌備工作,相比往屆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關鍵詞:中職體育;班級籃球;籃球聯賽
一、 比賽的組織和籌備工作有顯著提高
通過多年的積累,我校的籃球聯賽已經形成了傳統,比賽的組織形式也已基本固定:按年級和男女共分為四組(高三由于臨近高考就沒有參加),各班以班級為單位參賽,分別報男女球隊各一支。比賽安排在各年段課外活動時間(男女生輪流進行),先抽簽排定順序,然后進行單淘汰賽,分別決出名次。全部比賽結束后再進行高一高二男、女“明星隊”對抗賽。
為使聯賽更加精彩合理地開展,我們對聯賽的組織和籌備工作進行了略微地調整,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1. 按年級分為高一、高二兩組,每班報男女運動員各10名,共一隊。比賽分四節進行,每節10分鐘,女同學1、3節,男同學2、4節,比分累加。2. 每個場地配備一位教師裁判(邀請其他學科有經驗的老師參加),學生裁判(執法、記錄、計時、翻分)以班級為單位落實,保證及時、統一、快速的到位。3. 要求各班準備專門的比賽服裝(可以是自己設計的),并標出清晰的號碼。4. 著重強調了比賽情況(犯規、得分)的清晰記錄,每輪比賽結束后對每位學生的得分情況進行了排名,并以排行榜的形式進行公布,這樣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同學們對聯賽中“明星”的關注程度。5. 比賽出現平局后,不再進行加時賽,而是通過罰球的方法決出勝負。這樣做即節省了時間,而且每次出現罰球時都會非常激烈、緊張,輸球一方也毫無怨言。
二、 女生比賽不再冷清
由于是男女生比分累加,因而女生的比賽情況受到了男生極大的關注(改變了以前女生比賽場面冷冷清清的狀況)。女生場上每得一分,都會引來男生的一陣狂歡。雖然球打得不是非常好看,但男生們會極具熱情地看完所有比賽(因為這直接影響到男生比賽形勢)。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僅場上比賽異常激烈,而且場下的加油、助威和適時、不適時的指導更成了另一道極具吸引力的風景。
三、 籃球課堂變得更加積極、活躍
籃球聯賽平臺的搭建,很快激起了同學們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尤其是女生,為了在比賽中不拖男生的后腿,課堂上不僅積極要求老師教授籃球技術,還主動要求老師進行技戰術的個別指導。還有那些原本不喜歡籃球的同學,在這樣的氛圍中也紛紛加入了積極練習籃球技術的行列。
四、 學生技戰術水平飛速提高,優秀球員不斷涌現
聯賽的開展為學校男女籃球隊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籃球后備人才,尤其是女子籃球隊人選。女生平時比較內向,不太愿意表現自己,因此女籃隊員的選拔和訓練,一直令體育教師非常頭疼。但在聯賽中,面對班級的榮譽,我們驚喜地發現了女生的另一面:勇敢、堅強、智慧、敢于拼搏。一批優秀的女籃人選很快就脫穎而出,并且通過聯賽提高了技術,鍛煉了意志,培養了興趣,賽后請她們參加學校籃球隊自然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
五、 班集體空前團結
聯賽的開展增強了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面對班級的榮譽,同學們很快就能做到齊心協力。平日里的不快和摩擦隨著聯賽的開展不經意間就煙消云散了,換來的是相互團結、協作、信任。賽前,同學們認真出謀劃策,精心組織準備;賽中,同學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加油、助威,端茶、倒水,提示、指揮,場上場下忙得不亦樂乎;賽后,互相慶祝、總結、安慰。班集體強大的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
六、 校園籃球文化深入發展
借著聯賽的這股東風,我們利用學校各種平臺(校園網絡、學校廣播站、校宣傳窗等)積極宣傳籃球運動知識,介紹國內外籃球重大賽事和籃球名人,推出校園籃球明星評選活動,征集聯賽精彩報道和照片。一系列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時常看到同學們流連于宣傳窗旁,并不時地相互交流討論。比賽過程中看到更多的同學帶上相機,攝像機,觀看比賽之余還忙著抓拍各種精彩瞬間。
七、 聯賽的賽程安排有待進一步探討和改進
每個年段每周只有兩次課外活動時間,整個聯賽每個班級需要打5—7場比賽,這樣算來完成所有比賽大概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是由于南方春季雨量較多,加上學校里的其他活動,因而籃球聯賽往往會被拖延較長時間。因而部分班級同學和班主任老師意見較大(尤其是比賽成績不理想的班級),對籃球比賽開始有了抵觸心理。可以想象如果一個班級長時間地籠罩在籃球比賽失利的情緒下,或是長期處于籃球狂熱和亢奮狀態,那么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肯定會受到影響,畢竟高中學生除了打籃球還有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需要學習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龍.籃球運動軟實力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何少鈞.論校園體育文化與創新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7(04).
作者簡介:
計成波,浙江省寧波市,浙江省寧波市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