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省0~3歲兒童早期教育指南》中明確提出:“學前教育機構要指導家長開展親子游戲、親子閱讀等活動,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的早期教育指導服務,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水平。”0~3歲兒童是人一生中大腦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人的終身發展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關鍵詞:早教;提高;能力;途徑
早教親子活動中,家長作為施教主體,以參與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幼兒進行互動。教師是否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家長科學育兒,如何提升家長教養意識和教育能力直接影響著嬰幼兒的發展,是0~3歲嬰幼兒親子課程的重點。
一、 求同存異,集體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家長所接受。在早教親子活動中,時常會發現不同的家長對孩子教養意識和觀念各有不同,同時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應根據不同家長的教養意識和觀念提供不同的教養指導,把握好指導活動的功能與角色定位,以家長為主、以寶寶為輔,以增強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明確自己在活動中的定位,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不恰當行為,正確看待寶寶的發展。活動中教師應本著“集體指導”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原則,更好地促進家長科學育兒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集體指導主要是面向全體家長和寶寶,偏重規律性、共同性,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教養理念和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在示范操作、提出規則要求或總結環節時面向所有家長和寶寶進行講解的,將指導要點、玩法及教育價值等清晰地呈現給家長,讓其積極配合活動,給嬰幼兒良好的示范。在精細動作《開飯啦》中,教師示范作了如下闡述:剛才的精細動作,是讓寶寶通過分豆子來感知大、小,同時也鞏固了拿捏的動作。日常生活中,孩子會經常接觸到在家里很多常見的生活物品,比如:小碗、大碗,小毛巾、大毛巾,小鞋、大鞋等都可以讓寶寶進行大小的辨認。可見,這樣的指導語有實用性,家長易于領會,知道操作材料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操作起來簡單方便,針對性比較強。
個別指導則要求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家長及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活動中以口頭指導最為常見,其最大特點就是隨機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親子活動過程中隨時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或當活動現場嬰幼兒游戲出現安全及家長出現不當的指導行為時,教師即可適時地進行指導,恰當地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方法,指導方法必須結合具體親子課程隨機應變,包括家長在活動中教育態度、動作表情、互動語言及對孩子的關注度等。如在玩大龍球,教師看到活動中朵朵媽媽主導意識太強,是這樣提醒:“朵朵媽媽要注意,幫朵朵把手貼住大龍球上,讓朵朵用身體帶動大龍球滾動,您的雙手只需扶住朵朵的手,不是腋下。”及時糾正家長的不正確做法。這樣的指導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家長的指導能力增強了。
又如,在親子混月齡《快快樂樂迎新年》主題創意寶寶活動《制作燈籠》這個環節中,教師示范后對兩個不同月齡段的寶寶提出的操作要求不同,指導語是作如下闡述:“在孩子創作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們盡量讓寶寶動手,比較大的寶寶可以嘗試用剪刀自己剪,比較小的寶寶家長可以幫忙一起剪,讓寶寶自主選擇材料粘貼在自己喜歡的位置。”這樣的指導無形中告知了家長“不同月齡段的寶寶,其能力發展是不同的,操作要求也是不同的”。
二、 立竿見影,語言指導與示范指導相結合
教師是親子活動中的組織者,活動中的指導語言應簡短、精練,便于家長和孩子記憶、掌握。同時,教師組織活動時語言要趣味化、游戲化、兒童化,臉部表情要豐富、面帶微笑、親切友善,動作輕柔且形象夸張,滿足0~3歲嬰幼兒的情感需求。
趣味性的語言配合有效的示范演示,將會大大地吸引家長和孩子在活動中的專注力。如在精細動作、藝術寶寶、建構寶寶、運動寶寶等環節,免不了教師的示范操作,講解重點突出及嫻熟的示范動作,易于家長指導及寶寶操作。同時要讓家長知道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操作,更不要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要時刻記住孩子具有個體差異的。如在親子活動《好餓的毛毛蟲》中的精細動作,老師是這樣示范指導:“毛毛蟲肚子餓了,它要吃蘋果,‘啊嗚‘啊嗚,咬出了一個個小洞,毛毛蟲好高興,在小洞里玩起了捉迷藏;毛毛蟲吃得飽飽的,天也黑了,它要從蘋果洞出來回家去了。”請家長不要抓著寶寶的手穿,讓寶寶自己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毛毛蟲依次穿過水果上的孔,盡量不能重復穿,也不能有落下的孔;最后引導寶寶拉毛毛蟲的繩子尾巴,沿著與剛才相反的次序方向穿過小孔,直到毛毛蟲鉆出來。在示范指導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夸張、動作形象清晰,便于家長和孩子有序地掌握游戲玩法,無形中提升了家長對教養的理念、知識和技能動作化的理解。
無論是親切的語言指導還是形象有趣的操作演示都應貫穿在親子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家長才能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活動中才有可能進行有針對性和有意識的指導。
三、 增強互動,觀察與評價相結合
親子活動中,教師應及時根據教育目標對家長和嬰幼兒的行為進行全面觀察,進一步了解家長的教養方式、教養理念,更準確地甄別嬰幼兒發展中的不足并予以改進。如運動游戲結束,大部分的家長只顧著自己幫老師一起收拾玩具,而可可寶寶的媽媽卻是提醒他一同幫忙,把手串鈴、平衡木等小樣的器材放回原位。見此情景,告知家長:“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小事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循序漸進中慢慢形成的。收拾玩具能鍛煉寶寶的動手能力,還能養成物品及時整理、歸位的良好習慣,這種行為習慣養成將受益終身。”進而這位家長及時肯定孩子的行為,無形中鞏固了良好習慣,同時孩子也收獲了快樂,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是運用了多種方式進行互動,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應。
規則和自由是相伴的,活動中,家長作為施教的主體,他們也有科學育兒的經驗,教師應注意指導家長的關鍵是在于給家長自信而不是讓其受挫,支持家長而不是指揮家長。活動外,增設微信互動交流平臺,讓家長以思考者和交流者的身份與教師交流與溝通,雙方互為主體,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翠玲.早教機構中教師對家長教育指導的實施原則[J].科教導刊,2017(13).
作者簡介:
楊愛貞,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