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無時無刻不享受著當地鄉土文化資源。對于學生來說,很容易能夠形成情感上的共振,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修養。激活本地教育資源,能讓學生在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的同時,在其營造的良好文化氛圍中,獲得精神的洗禮。良好的精神世界有利于為學生的行為提供正確的指引,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鄉土之情,也有利于當地文化的傳承,更促進了健康的精神世界的形成。
關鍵詞:課程資源;語文;優化教學
課程改革后,語文也要求摒棄以往的古板教育,要涉及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可以延伸到青山綠水、民俗習慣或者是鄉土文化。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拓展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視野,對于課程改革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嘗試作用。然而真正的語文實踐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表現得很無知。對于初中語文老師而言,積極主動引進鄉土文化資源,將其充分地與課堂教學融合,能夠有效地培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一、 拓展鄉土教育資源,讓書本知識活起來
陶行知——教育大家,有一句名言流傳于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本地的風俗習慣與鄉土人情從該地學生出生之日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一言一行,他們對本地的鄉土文化還是有些微了解的,但很多也僅僅是知道的表面而已。作為語文老師,要盡所能地延伸學生的學習領域,摒棄以往單調的學習方式,加強社會實踐教學,推動學生的社會化,從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家鄉的熱愛。
筆者學校所在的地方是當地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嶺南古文明的發源地,有著濃厚的歷史感和文化氣息。基于此,筆者引進語文實際學習項目,帶領學生擺脫“課本”的桎梏,走出“教室”,走進家鄉,感受奇異的斑石。將學生引領到自然之中,在遍布參天大樹下奔跑時,能很好地感受常建筆下的“曲徑通幽處”的神秘;當學生足尖掠過蜿蜒曲折的小溪流時,就能感受到王維筆下“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的美妙。自然的課堂調動了學生所有的細胞,他們可以用耳朵去聽,可以用眼睛去看,可以用手去觸摸。這種零距離的課堂,讓學生以往單調的想象成了有溫度的具象,真正地將課文中所學的很多東西與實際聯系起來,能夠更深刻地體悟所學的一言一字,將課堂上的冰冷知識與生活融合。換言之,引進鄉土文化資源,能夠促進書本知識變得有溫度,能夠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 滲透鄉土名人資源,煥發生命成長的動力
英國課程理論家勞頓認為“課程在本質上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選擇”??梢娬n程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課程的淵源。而和語文教學最有機會親近的文化資源當屬鄉土名人資源,而且豐富多彩。
例如,在講授《送東陽馬生序》一課時,該作者宋濂那種刻苦學習、不斷前行的執著精神感染了學生們,筆者借此拓展到家鄉歷史名人嶺南首魁狀元莫宣卿,借助他作為引用鄉土資源進課堂的重要案例,向學生介紹先人生平事跡。參照相關資料,莫宣卿籍貫是封開。在唐大中五年,只有十七歲的莫宣卿在廷試中表現非常好,成功地奪得了第一,創歷史狀元年齡新低,而且還成了兩廣狀元。然而,對于促進嶺南文化發展的貢獻,不是他成了兩廣狀元,而是他那鍥而不舍的精神。當時,他處境十分窘困,但是卻沒有就此退縮,改變了當時很多人對偏南之人的“南蠻”偏見,并且極大地改善了南方士人讀書的風氣。當學生聽完后,紛紛為家鄉有著這樣的人才發出內心的自豪,并且為這種精神所感染,積極以此為榜樣而奮斗。這樣的教學既延伸豐富了語文知識,又煥發生命成長的動力,同時也更加熱愛家鄉,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
三、 融合鄉土文化資源,構建美好精神家園
“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這是教育家杜威說過的一句名言。接受了傳統教育的我們都清楚地明白,以往的德育教育都是通過老師的課堂說教,單調枯燥還沒有創新,完全是一對多共性教學,沒有獨特性和針對性。而引進鄉土文化資源則有效改善了傳統教學內容雷同的不足,增強教學內容的生活性,而且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容資源,是對統一制定的教材所涉及的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的很好的補充。合理地運用鄉土文化資源能夠無形中加深德育的影響作用,有效地引導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完善健康人格系統,從而達到德育無痕化的最高境界。
例如,在學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思想和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懷世之情時,筆者巧妙地將本地愛國先烈李炳輝先生“反清救國”的革命事跡和錢鴻施關愛百姓的熱心事跡導入到課堂教學中。所以,通過鄉土文化資源的引用,將當地歷史上有著光輝事跡的名人與課本進行有機結合,拓展課堂的視野,通過身邊人和事,加深學生的精神世界的情感體悟,從而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進而能夠積極主動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優良道德思想。
歷史悠久的鄉土文化資源,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并且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中,并能夠基于此打造健康的精神家園。而我們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就為鄉土文化開辟了一個專題,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多彩多樣、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夠有更多的體會。而且這一單元就是號召廣大學生積極投入到當地的文化習俗中去,去了解圍繞在自己生活中的風俗習慣和民俗文化,從全國人民共同擁有的佳節到本地方所擁有的獨特節日和習俗,讓一直聽到的歷史傳說在實踐活動中再一次生動起來。這種將語文課堂與當地鄉土結合的情境教學,有機地融合了語文教學、生活實際以及傳統習俗文化,讓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增大,對生活有更多的切實體驗,促進美好精神家園的形成。
綜上所述,一方水土衍生一方文化,鄉土文化資源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根本的是我們該如何將其引用到語文教學中。將鄉土文化資源走進課堂,將課堂拓展到鄉土之中,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感悟,提升語文修養,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培江.淺談鄉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3(12).
[2]連淑珍.鄉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的整合[J].教育旬刊,2014(07).
作者簡介:
侯亞妹,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都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