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段落是由句到篇讀、寫的重要過渡。本文以《廬山的云霧》的“總分式段落”教學為例,談談推開段落教學的“三重門”:得意,感悟構段的“言之有序”;得言,習之構段的“言之有物”;得法,遷移構段“言之成文”。
關鍵詞:段落教學;得意;得言;得法
段落教學是由句到篇讀、寫的重要過渡,教學中要求學生著眼整體,體會作者表達的整體思路,培養思維的條理性,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自然段訓練的重點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本文以《廬山的云霧》的“總分式段落”教學為例,談一談段落教學。
《廬山的云霧》第二、三自然段: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一、 得意,感悟構段的“言之有序”
這兩段都是“總——分”結構,正是學生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要讓學生感悟構段方式“言之有序”,感受話語表達的理性之美。
(1) 數先讓學生數一數本段有幾句話,用①②③等符號標出,想一想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雙橫線劃出來。
(2) 畫學生找到“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一句后,讓學生嘗試簡筆畫,感受山頭、半山、山谷等不同位置的云霧,再指導學生用“.”點出中心詞“千姿百態”。接著,引出首句就是直接寫出了本段的意思,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最后厘清第一句與后面的幾句話的關系是——總分關系,這樣的段式結構稱為“總分段式”。
(3) 讀以“段”為載體,“段”的教學自始至終都要進行朗讀訓練,從初讀了解段落大意,到分角色品讀,再到有感情地朗讀練習,要求學生的朗讀訓練隨著理解而提升,才能更好地把握段落結構。像“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這樣的總起句,可以安排齊讀以突出其重要性,后面的分句和總句間是并列關系,可以安排分組讀或男女生分配讀。
(4) 述這里的“述”,不是簡單的重復感知,而是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如可述“這段話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這一自然段重點寫了廬山云霧的四種姿態,即()()()()。作者把這些云霧分別比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打開閱讀思路,鞏固所學的段落結構,提高閱讀水平。
(5) 換出示“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討論:這句話還可以放在本段的何處?通過添換總起句、總結句,讓學生了解“先總后分”“先分后總”段式結構的異同,感悟段落表達的順序規律,深化對“言之有序”的理解。
當然,在具體實踐中還有可以加一加、減一減、排一排的等方式,在觸摸語言中體會總分段式,讓學生“得意”,深切地感悟構段的“言之有序”。
二、 得言,習之構段的“言之有物”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在教學中,我們還要關注作者是如何表達,如何做到“言之有物”。
云霧在作者的筆下活靈活現地成了各種景物:白色絨帽、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豐富的想象寫出了云霧的“瞬息萬變”。因此,引導學生品味比喻的妙處、學會合理想象是本課又一個重要的目標。
(1) 引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云霧寫得如此生動形象呢?引出比喻。
(2) 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品味,如讓學生體會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和白色絨帽的相似之處,戴著白色絨帽會有怎樣的感覺?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和系在山腰間的玉帶有何相似之處?像玉帶一般的云霧又是如何纏繞在半山?抓住關鍵詞體會“瞬間萬變”,“眼前的——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改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哪句好。感受語言的精妙,體會生動的語言背后蘊含著的豐厚情感。
(3) 想展現大量廬山云霧的圖片,對抽象的文字進行直觀感受,領略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再讓學生說說廬山的云霧還像什么,還會有哪些變化,讓學生充分地用比喻練說,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及語言積累讀透文本。
三、 得法,遷移構段“言之成文”
結合文本學習“總分”的構段形式去寫段,用上合理的比喻,讓學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從而掌握寫作方法。
(1) 扶以“廬山的云霧還會變成什么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如:提供參照格式“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讓學生利用課文提供的無限空間進行補白創生,通過感悟、積累、運用,從而得意、得言、得法。
(2) 評詞語的隨意堆積和句子的簡單連接并不能形成段落,段落是要經過精心的搭配和有序巧妙地組合而形成,它不僅要做到語句通順,更要引導學生做到表達具體,形象生動。學生練筆點評要及時,評價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有無總述句,能否圍繞總述句分層描述,各分層之間是否有條理,句子是否通順,比喻是否合理生動等,保證訓練重點的落實。
(3) 放“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學要立足課文,把教材整理成一個訓練系統,放手不斷讀寫訓練,讓學生掌握構段方法并內化為習作能力。如讓學生模仿這一構段方式,圍繞“公園里的菊花多姿多彩”練寫,調動已有的生活體驗,不斷補充完善,再現公園里菊花盛開的美景。這樣的設計,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進行了句式和構段方法的訓練,同時積淀了語感,以悟促寫,由寫促悟。
帶領學生推開段落教學的“三重門”,不僅要關注“總分、并列、順承、因果、轉折”等典型段落結構,還要品味語言,讓學生“得意”又“得言”。在提高學生的閱讀、布局謀篇的能力的同時,習得表達“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強化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真正達到“言之成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立崗.辯證處理閱讀教學中幾個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5(3):31-36.
[3]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宋曉桃,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