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認知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此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價值觀念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此次論文主要探討的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情感。
關鍵詞:小學品德;社會課;小學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小學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和感受,同時,它也可以提高小學生對道德情感的認知程度。此外,必須要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當中,這樣,既可以加強小學生對道德觀念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升華小學生的道德情感,讓情感和知識進行融合,以此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效率。
一、 創建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1. 創建教學情景
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情緒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所謂的情景教學,指的是根據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創建道德的情景環境,形象直觀地呈現一種道德觀點,并以此渲染某一種氛圍。通過教學情景,將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有效地沖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首先,可以渲染氣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的情感是在某一個情景中出現的,尤其是小學生的情感,與某些環境和氣氛息息相關。而且,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愉悅,而悲傷的氣氛中很容易產生傷心的感覺。例如,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我的一家》中,主要展現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機會每一個小朋友都有。老師可以根據這樣的教學內容,創建教學情景,讓一個小朋友演唱《快樂的一家》,從歌聲中讓其他學生感受到家庭溫馨的氣氛,感受到自己父母的疼愛之情。此外,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孩子們,你們愛爸爸媽媽嗎?為什么?”然后,讓學生分別談論一下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也可以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其次,理解觀點,重點體驗,達到情理交融。有的道德觀點,只能靠自我理解,無法用言語闡述,所以,必須要利用情景教學,進行情景體驗,從而有效地掌握和理解這些道德觀點。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我是共和國的公民》中,讓孩子們了解什么是共和國的公民。但是,這樣的概念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這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一些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分別闡述這個概念,通過這樣的情景教學,讓學生感受國家精神。同時,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既可以達到情理交融的目標,也可以有效地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
2. 情緒感染
情感是非常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所以,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其一,以言激情。言語是情感表達的主要方式,老師可以利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教學,讓學生體驗其中的情感。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老師可以通過講述一些人物事跡,或者用語言直接進行闡述,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文字資料,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的歷史。比如《五星紅旗的來歷》《國歌的誕生》,通過這些資料,詳細地了解國旗、國歌的含義,明白我國國旗上的五星紅旗中一顆大星和四顆小星的象征意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的里程和革命團結的意義。這樣,可以更好地引發孩子們的情感共鳴。其二,以情激情。對于一些不良行為和情緒低落的學生,老師必須要以關心的方式,親近這些孩子,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以此,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引導他們建立積極向上的情感。
二、 以美冶人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過程中,老師應當結合美學進行教學,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操。曾經有一句名言說道:“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思想品德只有與美的教育相結合,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眾所周知,一個人的美不在于外表,而是一個人的內心。而道德標準是展現一個人內心美的一種表現形式。例如,在蘇教版品德與社會《關心老人》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們體會尊敬老師、熱愛老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爺爺奶奶和其他老人都必須要尊敬友愛。另外,老師還可以利用一些娛樂的方式,感染學生。比如,唱歌、跳舞、繪畫等等,加強孩子們的道德意識,做到情理交融。而孩子們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道德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地將美的教育滲透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從而獲取良好的教學成果。
三、 以形育人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過程中,都會通過榜樣的作用感染學生,所以,如何發揮榜樣的作用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講述一些感人事件。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別把花草弄疼了》的教學中,可以根據相關的需求,收集一些相關的素材,塑造一些愛護花草的經典形象,從而改善以往的教學效果。其次,要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樹立良好的榜樣。在介紹完一些人物事跡之后,可以結合班級里一些比較出眾的學生,進行贊揚和嘉獎,將他們的行為作為榜樣,感染其他同學。這樣,既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有效地感染其他同學。最后,對于榜樣人物的事跡,必須要進行深入地分析,結合思想理念,增強孩子們的道德觀念。讓他們以模仿為主,然后慢慢地向內心改變,從而有效地發揮模仿的作用。另外,必須要深入地分析榜樣人物行為的精神,闡述他們的道德目標和動機,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們知道其中的道理,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自己應當怎樣去做、如何去做。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既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也要靈活進行教學。并且,要主動參與社會生活,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與現實進行溝通,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健.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7+9.
[2]盛秀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J].教師,2016(27):11-12.
[3]鄭亞男.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道德情感的培養[J].學理論,2013(11):277-278.
作者簡介:
錢志平,江蘇省泰州市,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蔣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