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中生物學科要組成部分的實驗,其教學效率優劣與否始終是基層教育工作者所致力于探討的熱點話題。本文以“探究實驗”“信息實驗”“家庭實驗”三個方面入手,圍繞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具體優化策略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探究實驗;信息實驗;家庭實驗
實驗是生物學科一切定律、公式、原理等形成的基礎,其之于學科學習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那么,如何優化高中生物實驗教學,讓學生借助實驗真正達到深化學習認知、發展綜合能力等良好目的呢?我在自身的生物教學中進行了一番探索,認為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 增加探究實驗,深化學生的生物學習認知
縱觀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師習慣于做了演示實驗之后再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卻很少給予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實驗的機會。在我看來,這種實驗教學充其量只是讓學生經歷了驗證生物教科書理論正確與否、教師所講內容正確與否的一個機械過程,卻并沒有真正讓其經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實驗過程。試想,長此以往,學生又何談深化學習認知、提高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呢?
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我們高中生物實驗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摒棄驗證性質的實驗操作,改為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權與探究權,即讓他們在探究性質的生物實驗中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如,在復習到“隱形性質及顯性性質”這部分知識時,我便為學生布置了如下一個充滿探究性質的實驗: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調查30個家庭的父母及其獨生子女相對性狀的遺傳情況,并寫出本次探究性實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實驗如何有效進行?以及實驗后所認識到的不足。不同于之前單純的演示性實驗,該生物實驗充滿了濃濃的探究色彩,也更為關注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而這都為學生充滿強烈的探究興趣積極融入其中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歷了“我們這次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完成本次實驗”“我們能從該實驗中得到哪些結論”這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實驗過程,學生得以深刻理解“隱形性質及顯性性質”的相關知識內容,復習效果良好,一舉多得。
二、 增加信息實驗,提高生物實驗的教學效率
傳統教育背景下,大多數生物實驗都是由教師或者學生直接操作。但部分生物實驗要么周期較長,短時期內無法獲得直觀的實驗效果;要么脫離學生實際,不具備實驗操作可能性,這部分實驗常常是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難點所在。假設跳過去不講,很可能對學生形成完善的生物知識結構體系產生不良影響;但若是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實驗步驟來,又會極大地浪費師生的時間與精力。針對這一進退兩難的教學現狀,我認為我們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在教學恰當利用信息技術,并借助其播放一些實驗操作過程,以此大大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效率。
如,馬鈴薯條的滲透吸水與滲透失水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假設在課堂上操作該實驗,一方面,很容易為課堂短短45分鐘的實際情況所限而無法操作;另一方面,即使合理安排時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但當觀察最終的實驗現象時卻又由于其體積過小,導致教室中后方的學生難以看清楚其具體發生的變化,實際實驗學習效果也因此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我及時改為調整策略,改為利用信息技術在浩瀚的網絡資源中搜取相關的實驗視頻,并在課堂上將該實驗視頻播放給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大屏幕播放的特點,該生物實驗的名稱、目的、原理、對象、條件、方法、具體步驟及其最終的實驗現象都一一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且中間等待的時間也都被鏡頭一帶而過,大大節省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與精力。如此,學生便得以借助該實驗夯實、鞏固了成熟植物細胞的滲透作用這一生物知識點,達到了預期中的理想學習效果。這充分表明了恰當增加信息實驗之于提高生物實驗教學效率的切實可行性。
三、 增加家庭實驗,發展學生的生物實踐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發現大多數生物教師會按照教材嚴格組織實驗教學,即教材中涉及哪些實驗便會安排學生學習哪些實驗,這種一成不變的實驗教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對生物實驗形成了一種誤解“實驗都是書本上‘高大上的內容,跟我們的實際生活毫無聯系”,也正是出于此種認知,他們很少能意識到生物實驗實質上來源于生活,從而大大降低對生物實驗操作的興趣與積極性。
由此出發,我在平時的生物教學活動中就會有意識地增加一些簡單操作且富有趣味性的家庭實驗,即要求學生利用家中隨處可見的生活材料做一些生物實驗。這一生物實驗創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喚醒了學生進行實驗的操作熱情,同時,更使得他們深刻認識到了所學生物實驗知識之于自身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性。如,某次我為學生布置了如下的生物家庭實驗作業:選擇家中正在開花的雌性黃瓜花,為其套上透明紙袋,將包扎好的雌性黃瓜花分為三組,編號分別為一、二、三;待被套上透明紙袋的雌性黃瓜花開花后,撕掉紙袋,對編號為一的黃瓜花授之花粉,對編號為二的黃瓜花抹上適量的生長素,編號為三的黃瓜花不予任何處理,待全都處理完之后再將透明紙袋套上,觀察實驗現象。該實驗步驟簡單易行,且需要的材料較少,因此,學生的操作熱情格外高漲。在觀察到編號為一的雌性黃瓜花結出了有籽黃瓜、編號為二的雌性黃瓜花結出了無籽黃瓜、編號為三的雌性黃瓜花則沒有結出黃瓜這三個截然不同的實驗現象之后,學生既體驗到了生物實驗操作的樂趣所在,同時還真正借助這一趣味性的家庭實驗復習了“黃瓜子房發育成果實需要種子提供的生長素”這一生物知識點,學生反響異常良好。
綜上所述,高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創新實驗教學形式,適當在教學中增加探究實驗、信息實驗、家庭實驗的比重,這樣才能在深化學生生物學習認知、發展學生生物實踐能力的同時,顯著提升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效率。也唯有如此,才能更有力地推動生物實驗教學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郝琦蕾,李妙娜.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6(02).
[2]李妙娜.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研究[N].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12).
[3]陳飛.多媒體優化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研究和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12(05).
作者簡介:
董芝芳,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