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階段,化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也是對初中一年化學學習的一種加深,所以對高中化學課程進行改革,進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對于整個化學課堂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物質結構與性質”是化學課堂中的一個重要模塊,學習好這個模塊的內容對于理解和學習其他的化學內容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該如何提高該模塊的課堂效率,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該模塊的知識,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學習進階理論;物質結構與性質;知識內容體系的構建;教學體系實踐的推進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是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模塊之一,對學生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和變化規律、化學基本原理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由于“物質的結構和性質”內容較抽象、復雜,思維跨度較大,學生要掌握這一模塊知識就無法一蹴而就,而高考的反撥作用又為學生的“物質結構和性質”學習確定了最終的學習目標。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分階段的。人們已經認識到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形成、建立和深化是一個螺旋式的學習過程。學習進階概念的提出更表明人們應該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方向、路徑和階段,以及每個學習階段應達到的目標。學生主要從必修2模塊階段、選修3模塊階段、高考總復習階段來學習和提高“物質的結構和性質”知識的。如何結合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實際情況,分析和規劃學生“物質結構和性質”知識的學習進階,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 構建“物質結構與性質”體系的幾點思路
(一) 確定該課程的價值
首先老師要認識到該模塊內容的價值,要深刻體會到該模塊內容學習的好壞能夠極大的促進整個化學課堂的學習,并且老師還需要將這個思路灌輸給學生,讓學生也意識到該模塊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這樣不僅僅老師會認真的準備該課堂的講解,學生也會對于該模塊內容的授課投入以更大的熱情。
(二) 要注意以學生為中心點
學生是課堂知識的一個受體,在課堂知識的講解過程中,一定需要注意以學生為中心點,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地投入到該課程的學習中。因為對于高中生而言,不管是其學生的身份,還是其剛好處于成年的這個年齡段,都會在心理上要求外界對其有一定的關注度,而在課堂上以學生作為主體,就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極大地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老師在進行課堂內容的設計時,要注意到這一點,在進行教案的設計時,內容上給予更多的引導性內容。在課堂上課的實施過程中,老師也應該給予更多的引導性教學實踐,而不應該一腦子的實行灌輸式教學模式。
(三) 要明確教學目標
首先對于學生而言,需要讓學生掌握非常豐富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在“物質結構與性質”該模塊的教學中掌握物質性質方面的知識,這是教學進行最為基礎的目標,也是最為關鍵的目標。只有在實現這一點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實現另外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都沒有實現,談如何實現其他目標就有點太過虛無了。其次,老師應該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足夠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化學課堂該模塊的學習上,還應該能進行普遍化,進而能夠擴展到整個化學課堂的學習,甚至其他一些科目的學習。這對于學生來說,相比較單純知識的提升,是一個更高層面的提升。最后,老師還需要通過課堂的授課提高學生的全面素養,特別是化學方面的素養,這對于學生學習化學其他模塊內容而言也是極其重要的。
(四) 重構“物質結構與性質”的課程知識體系
以“物質結構與性質”的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為例,重構后主要分為兩節,以原子為研究對象,以原子結構理論的發展史開篇,介紹了能層與能級、構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原子光譜、原子軌道理論以及元素周期律中電負性、電離能等知識。以此類推,此模塊所有內容的重構都是經歷了上述步驟之后實現重構。
二、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學習階段及教學實踐
學生“物質結構與性質”進階學習是分階段持續進行的,教師在備課過程應具有宏觀、整體教學意識,即教學序列的跨學段設計意識。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注重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和層次性。高中對“物質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 必修2模塊階段:由于教學內容繁多、教學時間有限等原因,教師在必修2模塊教學過程中有較沉重的教學壓力,對原子結構、化學鍵、晶體的教學都只能點到為止。為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在必修2模塊“物質結構與性質”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習階段和具體的學習過程來嚴格控制教學要求,避免盲目地提高教學要求和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 選修3模塊階段:高二年級對該模塊的學習時間相對較充裕,學習內容難度也加深。學生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基礎。通過《選修3》教科書提供的具體的教學安排,逐步引導學生突破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元素性質思維難點,完善對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金屬晶體性質及堆積方式的認識;通過適量范例對配合物進行學習,達到高考要求的學習目標。
(三) 高考總復習階段:在高考總復習階段,學生通過原子結構與性質、分子結構與性質、晶體結構與性質三個專題復習,進一步了解和熟悉本模塊的高考考試內容,并通過典型高考真題訓練提高學生綜合解題能力。如高考題中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的書寫,原子軌道雜化類型判斷,晶體類型及性質,配合物的分析推斷。高考專題訓練中反復進行分析思路與推理方法的訓練,強化解題能力,提高本模塊的高考得分。
三、 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對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模塊還是要有一定的研究的。可以說,在新課改的時代的背景下,作為改革比較大的一個教學模塊,對于我們來說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給了我們更大的發展和發揮的空間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需要我們做到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地與其他老師交流意見,共同研究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高.高中化學課程中“物質結構與性質”知識內容體系的構建及教學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0).
[2] 王珊珊.“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的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7(8).
[3] 麥裕華.“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技能”學習進階的探討[J].化學教育,2014(17).
作者簡介:張秀卿,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