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
摘 要“數學枯燥、數學難學、學生厭學”是許多學生的共同的心聲。然而成功攻破數學難題又是學生公認的最大快樂。拿到一個題目如何快速敏捷地想出正確的解題思路,找到題感?需要教師在課前如何準備、課堂上如何調動、課下如何布置?因此,雙基教學是重要的一環。本文就此對于數學課堂上師生如何互動展開討論。
關鍵詞數學;教學;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230-01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革新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
一、引導學生如何審題、放飛學生思維
解題從審題開始,審題是解題的基礎。拿到題目先要弄清題意,搞清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波利亞說:“回答一個你尚未能清的問題是愚蠢的。”又說:“最糟糕的情況是學生并沒有理解問題就進行演算或作圖,一般來說,在尚沒看到主要聯系或者尚沒作出某種計劃的情況下,去處理細節是毫無用處的。”但有些學生習慣于老師講,自己聽。有時問題的解決因明顯的“暗示”輕易得到解決,甚至有的教師還怕學生不按自己的設想去思考,到時下不了臺,想方設法堵住學生“出軌”的想法,而到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這種特定的情景沒有了,問題以外的提示不存在了,于是學生也就不知道應當去想什么,或者根本想不出什么來了,解題思路自然也無法展開了,毫無題感可言,本來解題過程就是一個選擇知識、選擇方法的過程。“選擇就是能力”,我們把這最重要的過程跳過去了,那學生如何找到題感,學會解題,提高能力呢?所以在審題過程中應采用如下做法。
(一)多讓學生“想”
將要解決的問題展示給學生后,教師不要忙于分析、講解,而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弄清題意,并告訴學生,試試看,你由“條件”能想到些什么?你由“結論”又想到些什么?只要是與條件或結論或本題有聯系的知識、或方法盡可能多的想出來!(經常地從普通適用的問句與提示開始,經常地啟發提問相同、類似的問句,指示相同、相類似步驟,以強化同一的心智活動,并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就是需要從強制到認同再到自覺這樣一個過程的)
(二)多讓學生畫
在弄清題意之后,首先想到要畫出一個能體現問題特征的圖形或圖表,以幫助自己直觀思考問題。不僅幾何問題需要這種畫圖意識,對非幾何問題這種畫圖意識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效,要讓學生養成“數形結合”的良好解題習慣。
二、教師精心設疑,誘發興趣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去探索。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學生思維活動的動向并加以引導的能力,充分運用疑問為發展智力服務。所謂設疑,是老師有意識地將“疑”設在學生學習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之中,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從而達到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三、精心設計課堂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練習中努力創造活躍思維的條件。因為材料是訓練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能引起學生去思考,所以在練習中要給學生創造靈活解題的情境,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引導正確的思維方向,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在課堂練習中進行變式練習,使其中的本質屬性保持恒定。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問題,防止單調重復。解答問題時不要死盯著一處想,一處不通另找一處,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則習慣于從單一方向思考問題就會導致思想僵化,喪失變通的機敏性。教學中既要突出變,更要善于變,讓學生在充滿新奇的變化中,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對新問題的極大關注,從而啟發思維,發展思維能力。教學中要挖掘例題、習題的潛在功能,隨時對例題、習題求變,表現在:(1)一題多變;(2)一題多解;(3)一法多用。
四、如何精心設置作業
作業是檢查課堂效果的重要體現,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一種形式,是復習、聽課以及課后復習的繼續。學生通過做作業,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為此,對于作業應做到如下方面。
(1)控制作業數量,不能貪多,見題就做,也不能有學生少做、教師少批改的;懶惰思想。習題要有代表性,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2)題目到手,不到草草一看就下筆,應復習、回憶當天教師的解題方法及思路。嚴格審題,不能忽視解題程序,要有嚴謹的學習作風。
(3)要有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不能一看題目就不假思索地問同學,必須認真審題,待真正不會做時,才向同學或老師請教,切忌草率圖快。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革新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努力摒棄"教師唱主角"的課,"見書不見人"的課,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研究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賞心樂學之所,奇思妙想之處。
參考文獻:
[1]周甜甜,淺談數學課堂上如何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J].課程教育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