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桂珍
摘 要政治科高考能力立意的特點越來越突出,高考復習如何提高主觀題解題能力?我們的策略是變式訓練,它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指導,借鑒理科教學的成功經驗,針對學生復習階段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變式訓練,在教師的引導與示范下進行解題訓練。本文以2014年高考全國I卷政治試題第38題為例,在變式訓練理論依據、重要性、變式類型、變式原則等方面作了探索與總結。
關鍵詞變式訓練;設問變式;情景變式;政治主觀題;解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252-03
高考試題對學生能力的考查越來越高,能力的形成,不僅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更離不開長期科學有效的訓練,沒有訓練,基礎知識得不到鞏固,思維得不到訓練,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科素養的培養得不到落實。因此,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需要進行一定的訓練以提高能力。但是過多的練習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練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能否有一種既能讓學生減負又能提高復習效率的方法呢?筆者認為,變式訓練既可以活化知識,夯實基礎,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提高解題能力,從而提高高三政治復習課效率。本文以2014年高考全國卷I政治試題第38題為例,在變式訓練理論依據、重要性、變式類型、變式原則等方面作了探索與總結。
一、變式訓練的含義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新知識的建立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要與這樣的兩條相符合,那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是灌輸的。第一是合理聯系,即知識固著點及其性質,存在合適的潛在距離;第二是實質聯系,即換一個形式去檢查,也就是變式訓練。變式訓練是以心理學、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的,教學中通過變式的方法改變知識、情景和問題的角度,讓學生探索知識和情景中隱蔽的本質特征,達到提高解題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它依據巴班斯基的“最優化學習”理論,以此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方式和方法的優化,提升復習效率,強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科能力。借鑒理科變式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教學思路,政治教學的變式訓練是指以某一典型例題為母題,針對學生在易錯易混知識點、審材料和答題方法方面常常出現多次反復錯誤的,通過變換情境、知識或設問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知識和情景中隱藏的本質特征,學會從“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和規律,從而達到掌握知識、擺脫題海、激活思維、提高應變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過程。
二、變式訓練在高三政治復習課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活化知識,夯實基礎
變式訓練的核心是結合某一個知識點、某一個情景材料或某一種答題方法設計一系列的變式,將相關聯的知識、情景材料和答題方法聯系起來,在老師的引導示范下,反復練習,舉一反三,來探討知識生成的過程。高考政治試題絕大多數源于教材,但出題靈活,能力要求高。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三政治復習備考中,既要立足于課本知識,又要精選各種典型例題。運用各種變式對典型例題進行訓練,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挖掘和延伸。用典型例題編成變式題進行訓練,最大可能地覆蓋多個知識點,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一條線,有利于構建知識網絡,夯實基礎知識,擴大學生的認知結構。
(二)有利于擺脫題海,促進遷移,提高效率
教育家G.波利亞指出:“如果我們不用‘題目的變更,幾乎是不能有什么進展的?!边@就要求教師在講練習題時,不能就題講題,對涉及知識和方法面廣的試題,要做到多角度、多層次地變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寬展思路,橫向聯系,對相關聯的知識進行有效地擴展與遷移,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筆者在多年的高三政治復習課中發現,大量單一的、重復性地做題不僅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反而會令學生厭煩。但如果通過變式訓練,能夠促進學生對一個問題、一個知識點、一個情境材料進行多角度地深入思考,達到吃透一道題,會做一類題,悟出一些方法的效果。
(三)有利于培養思維和提高應變能力
高三政治復習課中的大量重復性的練習,會讓學生感到厭倦,失去學習的熱情,產生思維定勢。但通過對舊題的歸納、比較和變式,可以讓學生對舊題產生新鮮感,培養比較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力,激發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因為變式實質上是一種創新,它以思維訓練為重點和主線,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恰當地變更,比如改變問題的情境、設問的方式或是改變思維的角度,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和多個層次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應對復雜問題的應變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把對學生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三、變式訓練在高三政治復習課中的運用舉例
(一)設問變式
設問變式是指在背景材料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變換設問中的知識、主體和題型,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來探討答案的變化。
1.相同模塊不同知識點的變式
例一:(2014年全國I卷。38)
材料1: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作出明確的規定,要減少和下放投資、生產經營活動的審批事項……
結合材料1,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說明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
本題要求運用政治生活中政府的有關知識來答題,政府的知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但學生對有關政府的整體性認識方面還存在缺陷。他們往往只會運用政府某一方面的知識來答題,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講評這一道題時,先與學生一起回憶和歸納政府的相關知識:
然后引導學生從政府的其他知識角度進行變式,如:
變式1:結合材料1,運用政府職能的有關知識,說明國務院如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
變式2:結合材料1,運用我國政府受人民監督的有關知識,分析為什么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
變式3:結合材料1,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說明人大和政府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行使的職權及其作用。
三個變式和原題都屬于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關知識,變式1、2和原題要求用政府的知識去解答,變式3要求用與政府有關的相關知識去解答。在設問變式中,運用相同模塊不同知識點的變式設問,通過一個背景材料,覆蓋了政府的相關知識,結合時政熱點進行知識整合與深化,引導學生系統、牢固地掌握知識體系,有利于擺脫題海戰術,提高復習的效率。
2.不同模塊相同角度的變式
在相同情景材料下,運用不同模塊的知識,設置相同角度的題目進行變式訓練,這樣的變式訓練,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模塊知識點之間的異同,能更靈活地運用不同模塊的知識點思考相同的問題,有利于知識的遷移。
例二:(2014年全國I卷。38)略,同例一。
在學生答完原題后,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運用哪些模塊的知識設問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設計問題,成為問題的設計者,學習興趣大增。學生在熱情高漲地討論后,提出了用不同模塊知識的設問,列舉兩個典型的變式:
變式1:結合材料1,請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角度,分析我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義。
變式2:結合材料1,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義。
兩個變式和原題是在相同的背景材料下,運用相同的設問角度來分析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義,因為知識角度不同,所以思考角度和答案組織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學生通過這種模式的變式訓練,在比較與探究中,掌握不同模塊知識間的異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還有利于學生總結意義類題型的解題規律。
3.設問中的題型變式
考試中經常發現,學生對于各種題型總是不能精準地審題、規范地答題,不能全面地得分。這就有必要運用相同情境相同材料,從相同或不同知識角度設置不同題型的設問,讓學生對給出的材料信息,用不同的題型去分析材料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掌握相同或不同題型的解題方法。
例三:(2014年全國I卷。38)略,同例一。
原題屬于意義類型的題目,在學生答完題之后,鼓勵學生從不同知識角度,不同模塊知識設置不同題型的變式問題,典型成果展示如下:
變式1:結合材料1,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體現了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
變式2:結合材料1,從經濟生活的角度,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經濟學依據。
變式3:請運用矛盾觀的相關知識,為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出兩條方法論建議。
變式1是體現類的題型,變式2是依據類的題型,變式3是措施類的題型,這四種題型是高考政治主觀題出現幾率較高的題型,將這四種題型放在同一材料背景下進行變式訓練,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材料,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復雜情景材料的能力,提高應變的能力。
(二)情境變式
情境變式是通過變換情境材料中的關鍵詞,設問不變,求解答案變化。情境變式的依據是知識具有情境性和復雜性,只有在真實而又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才能促使學生全面而且深刻地掌握知識和解題規律。
1.尋找規律型
學生對答題方法的掌握需要一個過程,教師通過設計不同背景材料同一種題型的變式題,讓學生先依樣畫葫蘆,從鞏固方法上過關。這種變式訓練,能讓學生在復雜多變的情景中總結答題規律,達到做一道題,會一類題,少而勝多的效果。
例四:(2014年全國I卷。38)
材料2:2014年2月,國務院批準了《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該方案明確規定放寬市場準入的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場主體準入管制……
結合材料2和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放寬市場準入規則是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消費者受益的。
這題屬于關系論證類,即A通過B對C的意義,這種題型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的,須通過變換不同的情境,設置同類型的題型讓學生練習,在舉一反三中掌握關系論證類題型的解題規律。
變式: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要進行三大調整:一是調優產品結構,二是調好生產經營方式,三是調順產業體系……
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如何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增來加農民收入?
變式題和原題雖然背景材料與設問的表述不同,但都是關系論證類題型,答題思路的實質沒變,有共同的答題模式,即A通過B從而有利于C。這種變式能讓學生在背景材料與設問表述不同的情況下快速利用已有經驗掌握關系論證類題型的解題規律,以不變應萬變。
2.破除經驗型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存在一個常見問題:“經驗主義”,越是熟悉的題目越是對題目的限定熟視無睹,忽視材料的解讀。“經驗主義”是備考后階段值得注意的問題,隨著大量的、各種題型的不斷演練,一方面,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斷得到喚醒和鞏固,另一方面,由于某些知識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學生逐漸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解題時憑借“經驗主義”,忽視對新情境的分析,缺少舊知識與新情境的聯系,解題時容易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結果是越熟悉的題,學生卻答得不好。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設計一組變式題幫助學生糾正審題上的缺失。通過對變式題的分析找出題目的異同,從實例中體會審題的關鍵性,克服“經驗主義”。
例五:變式: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為了更好地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規則……
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放寬市場準入是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消費者受益的?
與原設問對比,兩道題的知識范圍、設問類型和角度都相同,只是背景材料不同。學生在作答時,照搬以前的答案,脫離材料,沒有針對材料作答。通過運用設問不變變材料的方式訓練,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背景材料在作答時的重要性,不能照搬以前的經驗,破除經驗主義。
四、變式訓練的原則
(一)典型性原則
變式訓練的題目應具有典型性,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和考綱的要求來選擇試題變式,變式題目要少而精,難度和深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導的作用,還要便于情境、設問、知識、主體等的變式,能讓學生通過這道題從不同角度對知識與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形成解題規律,達到吃透一道題,會做一類題,悟出一些方法的效果。
(二)目的性原則
進行變式訓練不是隨意地設置變式問題,增加學生負擔,要針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考點進行變式,要在知識的易錯易混點和學生的困難點變式。這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學,多研究課標、研究新教材、研究近幾年高考試題,把握高考命題方向的變化,以更好地指導高考備考復習,使變式訓練更有科學性和針對性。
(三)參與性原則
變式訓練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復習質量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應變能力,學生在變式訓練中處于主體的地位,在教師的引領示范下,自己嘗試對所練過的試題進行變式,在變式中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自己悟出解題方法,潛能得到了發揮,獲得了學習的快樂,感悟到成功的體驗。
(四)靈活性原則
變式其實就是創新。采用變式訓練的目的是通過變換情境、設問和習題形式,改變重復性的機械練習狀況,以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達到提高訓練質量和學習的效果。但是,采用什么形式的變式方法和以什么內容變式,要根據試題類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接受程度作靈活安排,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熟練掌握各種變式的技巧,根據教學情況隨時作出調整,制訂最佳變式方案,以提高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曾祥春,楊心德,鐘福明.變式練習的心理機制與教學設計[J].教育探索,2006(08).
[2]吳小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的抓手——變式訓練[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2).
[3]黃先華.回歸全國卷高考省份臨考沖刺策略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0).
[4]陳國有.以變式為手段減輕學生負擔[J].化學教育,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