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容
【摘要】想要在文本細讀中深層次理解文章內容以及情感等,我們就必須要在以“回歸文本”作為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積累泛文本作為教育素材,使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都能得到有效的拓展與延伸。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本細讀 具體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69-02
文本細讀是初中語文教師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形式,它既能使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獲益匪淺,又能使學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與意義,增益其所不能。那么,如何才能將文本細讀的魅力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呢?根據長期的閱讀教學經驗,筆者僅從以下兩點來談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還望諸位同行能夠不吝賜教。
一、以“回歸文本”作為指導思想
文本是文本細讀活動得以展開的重要基礎,也是文本細讀的根本之所在。因此,學生想要對文本展開認真地的分析、細致的解讀就必須回到文本自身上,以“回歸文本”作為文本細讀的指導思想。如此一來,他們方能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有效避免出現因望文生義所構筑的空中樓閣。
1.直面文本,敢于質疑和提問
想要“回歸文本”,學生就必須善于從文本中發現問題并敢于質疑和提問。
比如,在學習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時候,有的學生便對“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文本內容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陶淵明生活在東晉,而桃花源中的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然而,從秦到東晉相隔五百多年,人們的服飾、發飾等又怎么會“悉如外人”呢?這種質疑與猜想直接建立在文本的意思之上,無論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還是在提出質疑的時候,該生都是以文本內容為依托,緊緊圍繞文本內容而展開的。與此同時,在認真思考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此外,這些質疑和提問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還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與建議,以確保自身語文能力以及自身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
2.突出文本的文學性和審美功能
文學與審美是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它不僅能夠使語文教學更加富有藝術魅力,還能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積淀豐厚的人文底蘊。然而,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諸多具有文學性、審美性的文本都被附帶的德育教育沖淡了其豐富的藝術內涵。也正是因為如此,語文教育逐漸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思想政治課”,毫無樂趣與妙處可言。在此心理認知形成的情況下,許多學生逐漸喪失了語文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注意語文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將文學性與審美性賦予到文本的講解中,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講解感悟到文字之美以及語言之美,進而體悟到語文之美。
3.挖掘文本的深度與廣度
能夠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文本都是非常經典且精彩的文本,這些文本無論是在思想境界上,還是文學藝術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可以說,這些文本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也是非常具有廣度的。因此,想要在細細品讀中感悟文本思想核心等,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挖掘文本的深度與廣度,使之對文本內容形成橫向、縱向上的綜合認知,進而對文本本身產生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詳細了解。在此基礎上,他們才能對文本作出正確的解讀與評價。
比如,在學習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精讀文本的過程中了解文中所寫的兩三件小事,并讓他們說說作者如何通過這二三件小事的描寫來實現“以小見大”,進而將葉圣陶先生的為人處世十分細膩、逼真地描繪出來的?這些思考是學生對文本內容縱向上、也就是深度上的了解。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將葉圣陶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及其生平事跡(課文提到的除外)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對葉圣陶這個人產生全面且客觀的認識。這些對學生來說屬于橫向上、也就是廣度上的認識。
綜合這兩方面的了解與認識,學生既能了解葉圣陶老先生在為人處世中的閃光點,也能了解葉圣陶老先生的一些不足之處。如此一來,才能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葉圣陶先生的真性情,從而在腦海中形成更加鮮明且立體的人物形象。
4.防止誤讀或過度解讀
在文本細讀過程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從文本內容本身的深度、廣度上對文本進行深刻的解讀與剖析,又要引導學生回歸文本。然而,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對文本的過度解讀的不合理現象。比如,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某些教師為了突出文本內容的“思想境界”或者是“思想高度”,習慣性地對文章進行“拔高”。這種“拔高”不僅使學生逐漸喪失了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還使他們對語文產生一種強烈的厭煩情緒以及排斥心理等。在此類心理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必然會大規模地下降。
二、積累泛文本作為教育素材
泛文本指的是與文本相關的一切資料,泛文本積累的豐富與否對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想要學生在文本細讀中有所收益,我們必須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引導他們注重泛文本的積累。在此,筆者便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如何更好地實現泛文本的積累。
1.積累同一主題的泛文本
每個文本都有鮮明的主題,倘若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將身邊接觸到的泛文本進行合理的歸類,那么,當他們將來需要使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便能輕易地調動出來并恰當準確地應用到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按照季節的分類,將描寫冬季的詩篇整理如下: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以及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
2.多元化理解同一文本
由于生長經歷以及眼界等方面的不同,即便在閱讀同一文本的時候,每一個讀者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理解方向和理解角度。因此,我們可以在班級中展開一系列的讀書、評論活動,讓學生就某篇文章的理解各抒己見并交換彼此意見。在這個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文本內容,還能在理解文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的基礎上了解到有關文本的更多解讀方式,從而在不斷開拓自身的思維領域的同時,也能拓寬自己的眼界與認識,增加自身的知識渠道。
3.積累同一作者的泛文本
在初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學習到同一個作者的不同作品,比如,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李白作品包括:《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渡荊門送別》、《行路難》(其一)等。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整理和歸類,學生不僅能夠對初中各年級的詩詞作出總結性的整理和回顧,還能將李白詩歌創作的不同時期串聯成線,對李白的生平產生更多的了解與認識。從而對其詩作也有更深刻的領悟。
4.積累與泛文本相關的多媒體資料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資料以其生動、形象的特點在我們的教學中得以廣泛應用。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鼓勵并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學習中主動、積極地搜索一些多媒體資料。在這些多媒體資料的幫助與影響之下,學生方能對文本內容產生更加詳細而生動的認知,進而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內涵以及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比如,在學習杜甫的《春望》時,我們便可以搜尋一些“杜甫與安史之亂”的多媒體資料,將作者的經歷和社會環境等以視聽的形式呈現到學生眼前,使之對杜甫《春望》的創作背景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總之,文本細讀是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了解文本內容以及探究作者情感所在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務必要在學生心理、生理上迅速成長的重要階段給予其正確的閱讀指導,能夠通過文本的閱讀,讓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方式都能得到有效的拓展與延伸。
參考文獻:
[1]何霞.芻議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7)
[2]崔貴林.論多媒體技術促進初中語文開放式教學方法[J].信息記錄材料,2018(03)
[3]王丹蕾.文本細讀:高中古詩詞教學的詩意還原之路[D].湖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