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摘要】文章以推動小學數學課程教育發展為前提,圍繞交互式智能平板讓小學數學課堂精彩紛呈這一話題,分析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的情況,對如何將交互式智能平板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出了幾點建議,目的在于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 數學 交互式智能平板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06-02
交互式智能平板作為現階段較為先進的教學設備,如果將它應用于輔助課堂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知識的難度,而且有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但是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有些問題急需解決。當前如何充分發揮交互式智能平板的教育價值已經成為數學教師熱議的話題。
1.巧用平板構建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基于課程教育改革背景,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是課堂學習的核心這一點,圍繞學生的認知需求與年齡特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由此看出,學科教育需要以學生為核心,為學生構建適宜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發揮學習想象[1]。要想達到這一效果,培養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巧用交互式智能平板圖文并茂的優勢,為學生構建形象生動的數學情境,使其自主參與課堂學習,并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從實踐效果來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交互式智能平板,能將教材中抽象難懂的知識轉換為簡單具體的知識,結合趣味盎然的實踐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講解新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構建多元化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喜歡上數學課程。
以《圓的認識》這一課為例,課堂中教師可以巧用交互式智能平板構建數學情境,先為學生播放人們騎自行車在公園游玩的視頻,再利用動畫為學生播放用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做車輪時自行車行駛的視頻,大家看了哄堂大笑。此時教師把握時機適時提問:“你知道為什么只有車子的輪胎是圓形時才能正常行駛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答這個問題吧。”借助構建問題情境,全面突出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圓”,激發學生對圓的特點及實際應用的探究,學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激發。此種情境的構建有效融合了啟發性、教育性、科學性等要素,達到了預設的效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全面提升了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2.巧用平板化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在小學階段還沒有形成抽象的思維,認知能力不足,大多數的知識只能從表面上進行理解。基于此問題,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中應用交互式智能平板,將數學知識的演進過程全部展現出來,為學生帶來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為學生形成抽象思維奠定了扎實基礎[2]。在應用交互式智能平板期間,教師需要合理把握使用尺度,而不是盲目使用。在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幫助下,為學生營建較為真實的數學情境,結合開放性問題,充分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無形中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以“相遇問題”這個小學數學中的經典問題為例,許多學生表示不理解問題中所涉及到的數量關系。基于此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數學課件,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播放兩人從兩個地點同時出發的動畫,在行駛過程中記錄時間,四分鐘后兩人相遇。借助線段圖的形式來展現問題中兩個人的行走路程總和,在此基礎上使用閃現功能,為學生限定兩人的行走速度,并為涉及到的多個數學變量上色,以對比明顯的線條來呈現問題中兩個人的速度和。四分鐘的時間,四條不同線段的總長即兩人行走的“總路程”。教師無需多加解釋,學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生動形象的知識傳遞,不會引起學生的畏難情緒,有助于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從整體上提升了課堂的教學質量。
3.巧用平板畫面播放,拉近學習距離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知識,生活也是如此。熟悉的生活場景和已有的認知經驗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但是考慮到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篇幅有限,很多生活中常見的數學知識沒有一一被編入教材中。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以此為突破點,建立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無形中拉近學習距離[3]。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情境,感受知識的推演過程,從中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這也是交互式智能平板區別于其他授課方法的關鍵。
如:在教學新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植樹問題》這一課時,利用平板展示班級學生上周植樹的照片,由學生票選出最佳的圖片,利用平板的多畫面處理功能截取畫面,為接下來的“植樹問題”奠定基礎。在學生觀看圖片時,教師把握時機適時提問:“你能從圖片中獲取哪些數學信息呢?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植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嗎?”許多學生提到了不會控制植樹間隔的問題,教師此時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的畫圖功能,分別繪制兩個間距不一樣的動態線段圖,通過觀看動態效果圖使學生意識到植樹間隔的規律。在學生掌握方法后,教師再出示多種生活中的規律問題,如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教室課桌椅的間隔距離等。借助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多畫面播放功能,為學生動態展示植樹間隔的規律,并編制成口訣如:植樹多少棵,要問路如何?直的減去1,圓的是結果,這樣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源自于現實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4.巧用平板進行互動,促進思維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許多學生都用上了電子書包,但是因為部分家長缺乏教育認知,過度放縱孩子,即便發現學生將其拿來玩游戲,也沒有進行阻攔與勸解,電子書包的功能沒能充分發揮。基于此問題,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例題解析課中,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科學控制學生的電子書包,真正做到資源共享、屏幕廣播、信息終端搜索、白板互動、作業批改等目標。此外,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隨時提問,學生利用操作回答問題,不僅創新授課形式與內容,而且充分發揮電子問答的作用。在作業解析中,教師依據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指導[4]。
以提交課后作業為例,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之后,將作業上傳到交互式智能平板平板交流群中,教師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批改。發現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后,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的在線交流功能,對學生進行逐一解答,這樣不僅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解決了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如下面的盈虧問題。
例1:動物園里一群小猴子正在分桃子,猴王說一只分10個桃子則少9個,若是一只分8個則多7個,誰有辦法求出動物園里有多少只小猴子,多少個桃子?解答:一盈一虧,則公式為(盈+虧)÷(次每分配數的差)=人數,即小猴子有(9+7)÷(10-8)=8(只),桃子數為8×10-9=71(個)或者8×8+7=71(個)。
例2:將一堆本子發給學生,如果每人10本則少90本;如果每人8本則仍少8本。問:有多少個學生,多少本本子?解答:兩次都虧,則公式為(大虧-小虧)÷(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即學生有(90-8)÷(10-8)=41(人),本子數為10×41-90=320(本)或者8×41-8=320(本)。
例3:士兵們背子彈作行軍訓練,如果每人背45發則多680發;如果每人背50發則還多200發。問:有多少個士兵?有多少發子彈?解答:兩次都有余,則公式為(大盈-小盈)÷(兩次每人分配數的差)=人數,即士兵有(680-200)÷(50-45)=96(個),子彈數為96×45+680=5000(發)或者96×50+200=5000(發)。
依據學生的答題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定期開展年齡問題、行船問題、工程問題及雞兔同籠等問題的訓練活動,除了可以隨時隨地指導學生,創新作業形式外,還可以全面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交互式智能平板的應用,為小學數學教育創新提供了全新路徑。因此,教師需要提高對其的重視,潛心研究,在教學中巧用交互式智能平板,精心設置教學課件,依據教材內容構建多元化的問題情境,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由此自覺地參與到課堂中,做學習的主人,提升學習的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