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李明華
【摘要】近年來,工匠精神成為社會熱議的詞匯。2016、2017年的政府報告里也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從數量時代向質量時代邁進的關鍵因素之一。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生產、管理、服務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高等學府,如何在就業教育過程中貫穿工匠精神的培養,成為廣大就業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從高職生工匠精神的現狀分析、工匠精神融入就業指導教育的實施途徑等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為廣大高職院校就業工作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 就業指導 實施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242-01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社會需要大量技術技能人才來支撐中國的經濟改革,而技術技能人才所需的工匠精神也越來越受到關注。2016年政府報告里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一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引品牌”。2017年政府報告再次對弘揚工匠精神提出新要求:“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由此可見,“工匠精神”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引領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最終走向“中國創造”的關鍵因素。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來品,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對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傳承,工匠精神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我國古代不乏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例如魯班、李春、蔡倫等,現代社會的《大國工匠》如胡雙林、高鳳林、寧宇展等等,他們都是中國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精神理念,包含注重細節的工作品質,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耐心、堅持的專注意志及精益求精的進取精神,是一種以產品為導向的價值觀。
近幾年,我國每年高職畢業生有300多萬,占了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半壁江山,高職學生也已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但近年來,我們也看到,部分高職生缺乏敬業精神,對企業忠誠度低,就業不誠信等行為,引發了社會對高職生工匠精神缺失的關注,對于廣大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者來說,如何在工作中融入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指導和培養成為一項重要且緊迫的課題。目前關于這一類的研究成果還很少,在知網上按“工匠精神”和“就業指導”進行組合查詢,只搜索到六篇文章。
一、高職生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1.學生因素
目前,高職畢業生多為96后,且多為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在他們的生活過程中,父母全力呵護,使得這群孩子生活中鮮有困難挫折,而這群孩子在小學、中學、高中時期,學校的主要任務大多以如何確保學生升入優質學校為目標,對學生教育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提高學生的升學考試成績方面,而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和指導開展得很少,從而造成如今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容易退縮;在面對就業時,多數學生不愿到生產一線,不愿到基層就業,即使有部分在一線工作的學生,也大多不愿長期專注一項工作,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2.學校因素
很多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技能培訓很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學生的實踐教學環境,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但對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卻缺少系統規劃和指導。
3.社會因素
(1)傳統觀念的影響
在中國封建傳統社會時期,人們認為讀書和做官是人生的兩大追求,這點可以從古人對社會階層的排序:“仕農工商”以及詩詞中“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詞句中看出,因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家庭把孩子考取公務員和繼續升造作為畢業后就業的第一選擇,而對進入企業一線從事技術工作則作為最后的備選,甚至在一部分家長眼里,所謂“工匠”即是做工人,沒有社會地位。
(2)信息化社會的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劃經濟時代那種“一崗定終身”的就業模式早已被打破。在當今社會,人們對就業信息的掌握越來越便捷,對職業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元,個性化就業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某種程度上也弱化了人們對就業崗位的專注度,畢業生的頻繁跳槽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二、工匠精神融入就業指導教育的實施途徑
1.以就業指導課為主渠道,全程貫穿工匠精神的培養
就業指導課作為就業指導的主陣地,自然也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主渠道。應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對就業指導的不同需求,融入工匠精神的指導教育。在學生大一階段是就業指導的啟蒙階段,應融入對工匠精神的意識培育。大二階段,是就業指導的體驗階段,應結合講座、素質拓展、校內外實習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工匠精神。大三階段,是就業指導的踐行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主要面臨就業的選擇和頂崗實習,應積極引導學生從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轉變,引導學生融入企業,扎根一線,踐行工匠精神。
2.以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為項目牽引,開展工匠精神的實踐指導
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是今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開展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平臺。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交替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學習,在這一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認知、踐行工匠精神,要把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與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提升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職業品格。
3.以校園文化為抓手,厚植工匠文化
要厚植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土壤,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把工匠精神培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堂外,通過環境載體、活動載體、制度載體等弘揚工匠文化。如通過教學樓、文化長廊、校史館、教室、寢室等建筑物開展工匠文化的宣傳,通過開展優秀工匠報告會、企業勞模事跡展等活動開展工匠楷模的學習活動,通過制定工匠精神為引領的學生管理制度、評優評先制度,在全校范圍營造工匠文化,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小成.“工匠精神”內涵探析——兼談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途徑[J].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2]郭巍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與核心素養提升研究[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12)
[3]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索. [J]職業教育研究. 2016(2)
作者簡介:
劉浩,九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李明華,九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會計、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