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王朝舉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73;2.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貴陽 550025)
采用K-均值聚類分析法對樣本農戶生計策略進行歸類。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西江苗寨的農戶生計活動可以分為兩大類:農業和非農業活動,農業活動包括糧食作物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辣椒等)、經濟作物種植(藥材、茶葉、果品、有機蔬菜等)、畜禽養殖(豬、牛、羊、雞、稻田魚等);非農業活動包括旅游業經營活動、本地建筑類短工、外出務工。具體指標及問卷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生計策略衡量變量及樣本統計描述
根據K-均值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將調研樣本農戶的生計策略分為四類,各類生計策略特點及收入情況見表2。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目前整個景區每年將門票收入的18%用于發放給景區百姓,2016年為2400萬,戶均年分紅收入在1萬元以上;由于部分樣本來源于西江苗寨景區內居民,因此,以下四種生計策略收入中有一部分是景區門票分紅。

表2 農戶生計策略分類
采取隨機占優準則進一步檢驗四種生計策略之間的優劣順序,首先繪制四種生計策略的收入累積分布函數圖(見圖1),根據隨機占優理論,并且僅當生計策略A對應的收入累積分布函數圖低于生計策略B對應的收入累積分布函數圖時,說明A代表更高收入的可能性,才有生計策略A一階占優于生計策略B。根據這一準則,最后檢驗得出四種生計策略的一階隨機占優排序為:策略3>策略4>策略2>策略1;檢驗結果與收入排序相同。但農戶是風險厭惡型的,他們并非都選擇收入最高的生計策略,經二階占優檢驗發現,策略3仍然占優于其他三種策略,這表明農戶在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仍偏好于“以參與旅游業為主”的生計策略。

圖1 四種生計策略的收入累積分布函數圖
生計策略為互斥的離散型變量,因此,選擇多項L ogit模型來分析鄉村旅游聚落農戶最優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因素。農戶i選擇的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Ui=V(Xi)+εi,其中,i表示第i個農戶,Xi表示第i個農戶的生計資本狀況,εi是隨機擾動項。根據“理性小農”理論,當農戶i從多項生計策略中選擇生計策略A而舍棄生計策略B,則意味著那么農戶選擇生計策略A的概率可以表示為:

D F I D認為農戶的生計策略選擇受其擁有的生計資本狀況影響,并且將生計資本分為自然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由于當地特殊的山區地形,導致農戶選擇的生計策略受海拔高度以及與核心景區距離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對西江苗寨農戶的生計策略考察指標還需要加入控制變量。具體衡量指標見表3。

表3 影響農戶生計策略選擇的變量衡量及樣本統計描述
以參與旅游業為主的生計策略是成為西江苗寨農戶最優的生計策略,但卻發現選擇這種生計策略的農戶并沒有預料之多,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什么?影響西江苗寨農戶最優的生計策略選擇的因素有哪些?在上述logit模型中以“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策略1)為基準組進行估計,模型擬合較好。具體回歸結果見表4。

表4 模型估計結果
通過對西江苗寨農戶的生計活動分析,采用K-均值聚類分析法將農戶生計策略分為四種類型:“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并重”、“以參與旅游業為主”、“參與旅游業與外出務工并重”;其中,“以參與旅游業為主”的生計策略占優于其他三種生計策略;進一步采用多項logit模型對農戶最優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耕地面積越大、未接受過培訓、海拔越高、與核心景區距離越遠的農戶選擇“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種植并重”的可能性越大,家庭人口越多、受初中以上教育水平的占比越大、接受過相關培訓、有借貸機會、海拔越低、與核心景區距離越近的農戶選擇“以參與旅游業為主”、“參與旅游業與外出務工并重”的可能性越大。
參考文獻:
[1]王娟,吳海濤,丁士軍.山區農戶最優生計策略選擇分析——基于滇西南農戶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4,(9):97-107.
[2]黃煒虹,齊振宏,鄔蘭婭.農戶從事生態循環農業意愿與行為的決定:市場收益還是政策激勵?[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8):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