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琳
摘 要 新媒體從業人員知識水平良莠不齊,政治素養、工作經驗欠缺,導致一些文字和邏輯性、政治性差錯夾雜其中,給大眾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不可估量的后果。媒體人要不斷分析產生差錯的因素和做好應對之策,涉獵更多知識領域,提升自我。鍛造出既符合互聯網特征,又符合編輯業務實際的人才隊伍,不辜負受眾的信任,跟上新媒體的步伐。
關鍵詞 質量;新媒體;報社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9-0029-02
“《長春日報》上就是這樣登的?!边@句話是筆者剛參加工作不久夜班總值在一次評報總結會上講的一件事。一次,在公交車上,她遇到一名學生跟他的爺爺爭執一個字的對錯。爺孫倆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后那名學生理直氣壯地說出開頭那句話,爺爺頓時啞口無言??梢婞h報的影響力,讀者對黨媒的忠誠和信任。
現今信息社會,新媒體以其信息發布及時、互動性強、更貼近大眾等特點呼嘯而至。新媒體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的需求,新媒體從業人員自由活潑的風格,大膽超前的表達方式更能拉近與大眾的距離,擴大閱讀量。但同時也存在知識水平良莠不齊,政治素養、工作經驗欠缺的弊端。導致一些文字和邏輯性、政治性差錯夾雜其中,給大眾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不可估量的后果。無論是傳統紙媒還是新媒體時代,媒體人對質量的要求從未改變,只有把新媒體的優勢與傳統媒體的高質量標準相結合,不斷分析產生差錯的因素和做好應對之策,才能助力新媒體的發展步伐。
1 形成差錯的原因
1.1 政治素養、敏感性不足
新媒體的崛起,使輿論多元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時刻繃緊政治這根弦,是新聞人始終堅守的使命?,F在,新媒體編輯呈現年輕化趨勢,缺乏基本的政治、民族宗教、歷史等知識,對規范用語、禁用詞、新的提法等缺乏敏感性,例如,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的媒體還在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有媒體稱“村主任”為“村長”“村官”,除大學生村干部可稱作“大學生村官”,不要把村干部稱作“村官”。
對涉及港澳臺問題,有一媒體的一篇消息稱“香港、韓國、日本經濟……”,涉及香港應稱“中國香港”,且不能把香港和其他國家并列;還有對臺灣少數民族不稱“原住民”,可統稱為臺灣少數民族;不得將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稱為“主權移交”“收回主權”,應表述為中國政府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政權交接”;“香港、澳門”與“內地”為對應概念,“臺灣”與“祖國大陸(或‘大陸)”為對應概念。
對歷史人物如對岳飛和文天祥的評價中,不使用“民族英雄”的提法,而分別稱之為“抗金將領”“抗元將領”或“著名將領”。民族宗教上不能使用侮辱性稱呼,不得使用“回子”“蠻子”;也不能隨意簡稱,如把內蒙古簡稱為“內蒙”,維吾爾族簡稱為“維族”。
1.2 嚴謹細心不夠
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發送與接收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即時、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給新媒體編輯造成一定心理壓力?!皳屝侣劇薄安┭矍颉北尘跋?,新媒體編輯沒有太多時間像傳統媒體編輯那樣對文字、修辭等字斟句酌,丟字落字錯別字、敘述不清、刪改錯誤等給大眾帶來“質量污染”。比如,某媒體一篇評論,文中說“有以下四方面反思”,由于編輯刪改錯誤,文中只有3方面反思。由于經驗累積少,對于差錯的出現不警覺,某客戶端的一則社會新聞,出現兩處差錯。同一報道內容的人物姓氏前后不一,張冠李戴;性別不一,前文是“他”,后文就變成“她”,使讀者糊涂費解。
1.3 思想認識缺位
當前,我國正大力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石,有些人認為一個錯別字、幾處標點、文字不規范都不是大是大非的事,不必錙銖必較。只要上傳快,內容新就可以。不可否認,新聞編輯注重稿件內容的新穎,時間上的新鮮出爐無可厚非,但對質量要求的不嚴謹態度看似事小,實則影響深遠。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規范漢字為國家通用文字。規定除特定場合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和異體字,已被簡化的繁體字,比如茶莊(莊)中的荘字;已經被廢棄的二簡字,比如咀唇(嘴)中的咀字,蘭色(藍)中的蘭字;已經被廢棄的異體字,比如涙水(淚)中的“涙”字和錯別字,亂造的不規范簡體字都是不規范漢字。
還有在法定計量單位方面,根據法律規定,我國的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除文學作品和歷史資料外,不使用非法定計量單位。例如表示面積的平方米,不能用平米表示;度是平面角的單位,不用在電量和溫度上,用電量50千瓦小時,不能稱用電量50度。表示溫度用17攝氏度,不應該稱17度;單位符號字母來源于人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如(瓦特)W;非來源于人名除升(L)外一律用小寫字母,如米(m),克(g)。
1.4 知識儲備不足
現今新媒體從業人員大多是年輕力量,他們獨立創新的風格,簡潔活潑的網絡用語,給新聞隊伍帶來活力源泉,提高了關注度,但同時在知識儲備更新方面還有待加強。
2015年發生在湖南邵陽的3名未成年學生殺害一名女教師案件,有的網上發文稱3名未成年學生為“犯罪嫌疑人”。這種提法不符合法律規定,3名學生中最小的11歲,最大的13歲。我國法律對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是不負法律責任的,故不能稱為“犯罪嫌疑人”,未成年人也不能使用真實姓名。
文字功底方面,同音不同義區分不明:度—渡的用法,度表示時間,虛度光陰;渡表示空間,渡過難關?!昂腥梭w必須的氨基酸”,應為“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錯用成語:將“明日黃花”錯成“昨日黃花”。
1.5 依賴技術,依賴他人
新聞工作者如今都以電腦寫作,電腦的復制粘貼功能被廣泛應用,容易出現源頭差錯不能被及時發現,復制時落下字詞直接粘貼等問題。電腦智能便捷的輸入法,不僅能根據輸入的前一個字預測下一個字,而且能記憶之前輸入過的詞語,致使錯誤一再出現。如“尤為關注”錯成“猶為關注”。
新媒體編輯工作的初審、復審、終審制度導致個別人的依賴心理,總認為上上下下這么多道工序,不會出問題。差錯恰恰就在這許多雙眼睛下悄悄溜出來,如“省委常委”錯成“省委黨委”。
2 對策
2.1 建立微信工作群,搭建即時溝通平臺
2017年12月,北方迎來一場暴雪。如何把路況信息、環衛系統出動清雪車輛、人員情況以及應對之策等傳遞給大眾,《長春日報》新媒體由丁寧總編帶隊,組織編采人員迅速集結成一張快速反應網,對每條新聞的地址、單位名稱,出動清雪車輛、人員數量等疑問及時核對,即時反饋,確保報道準確、快速、保質保量地傳遞給大眾。這就是新媒體發展帶給我們的優勢,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利用微信群這個平臺,采編審同時進行,對推出前的稿件查錯堵漏,發現問題提出疑問,主動求證。這一方面杜絕差錯,保證傳播時效,另一方面也是大家積累經驗和提升工作水平的路徑。
2.2 崗前培訓,定期反饋
傳統媒體時期,許多記者編輯上崗前首先在審讀部門培訓一個時期,由經驗豐富的老審讀人員像帶徒弟一樣先把有關易錯字、禁用詞,規范漢字用法等部門書冊交予其學習,然后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什么問題講解什么問題。審讀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了一套預防、處理差錯的理念和制度。這些理念和制度在新媒體時期依然可以利用。新媒體時代,采編人員一職多能,但在杜絕差錯方面還有欠缺??梢試L試沿襲傳統辦法,在采編人員正式上崗前在審讀部門工作一段時間,為日后提高質量打下基礎。
在實際工作階段,定期把未見報差錯、已見報差錯的案例和新華社發布的禁用詞編訂成冊,組織編輯人員學習,以此為戒,防患于未然。
2.3 增強對工作的責任心以及對知識的好奇心
主流媒體是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的重要工具。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要有社會責任感,時刻關注了解國家政策方針、黨政組織結構、時事政治等有關知識。國家名稱、領導人的名稱和職務等不能出錯;涉及到主權、領土等問題一定要把好關;對政治性、導向性錯誤重點盯防;事實性、文字類錯誤保持疑問。在諸如兩會召開及一些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報道中,工作量增加、工作時間延長、責任也大,每個人的精神都高度集中,這期間既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職業敏感,又要注意休息,張弛有度。消除馬虎、不以為然、依賴心理,加強自身的傳媒精神。
信息社會,多種學科知識相互交叉滲透,媒體報道內容又涉及方方面面,這需要媒體人涉獵更多知識領域,提升自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鍛造出既符合互聯網特征,又符合編輯業務實際的人才隊伍,不辜負受眾的信任,跟上新媒體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