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 郭躍軍
摘 要:“新時代”在十九大報告以后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匯,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入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新時代,新歷程,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著收入差距大、城鄉差距大等諸多困難與挑戰,特別是我國現階段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嚴重影響了共同富裕的進程,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現實,深化改革,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解決好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體人民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關鍵詞:新時代;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其中明確指出,“這個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一直追求的社會目標,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共同富裕的思想體系越來越豐富,輪廓也越來越清晰。十九大會議首次把共同富裕化為具體奮斗目標,并安排了進度表、制訂了路線圖,這也必將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新時代條件下,共同富裕內涵更加豐富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堅定的支持者和忠實的實踐者,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與中國的國情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開創中國的共同富裕之路。特別是中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定位、新方向,在這個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內涵更加明確,更加豐富。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發展穩定,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社會。
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新時代新背景下,“部分先富”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國已經進入了鄧小平同志當年所預言的共同富裕“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的歷史時期,人民對共同富裕的追求也在發生變化,不再要求單單的經濟富裕,而在民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除此以外,中國共產黨也首次將共同富裕化為具體奮斗目標,具體來說,就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新時代的共同富裕之夢離我們越來越近,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身邊。
2.新時代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更加堅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一心一意謀發展,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五年來,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四個全面”,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深入貫徹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了黨和國家的全面發展。
在政治上,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民主形式更加豐富,民主渠道更加寬闊,切實保障了人民民主權利;在經濟上,堅持新理念,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二,并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脫貧攻堅戰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環境上,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環境狀況得到有效改善……諸多方面的成就,都表明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我們的國家在逐漸強大,我國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3.新時代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并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色”加上“社會主義”,這棵大樹結出的果實必是“共同富裕”,所以說,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與根本原則,這也就決定了我國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然性。
首先,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矛盾的變化,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其次,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切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獲得了很多的實惠,“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我們不能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最后,共同富裕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之夢,是共富之夢,實現共同富裕與實現中國夢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只有實現共同富裕,讓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算真正實現。
改革開放40年,經過中國共產黨幾代人的努力與探索,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邁上了新的臺階,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共同富裕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與矛盾,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馬克思曾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的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我國收入差距大、城鄉差距大等問題亟待解決。
1.新時代條件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2012年12月18號,中國社科院發布了2013年《社會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現出下降趨勢。”20世紀90年代,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1990年是53.4%,1993年是50.62%,2003年是49.62%,到2009年,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下降到了37%。與之相反的是一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美國可以達到70%,英國等其他國家也都保持在54%~65%之間。勞動報酬直接關系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是社會全體成員關心的焦點問題,可是從相關的數據來看,我國的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續下降,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共同富裕的實現。
所以在十九大中,黨中央再次強調,“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兩個同步”體現了我國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將提高人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擺在了突出位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新時代條件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顯著提高的時候,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的現象也在不斷出現,嚴重影響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前進步伐。基尼系數是經濟學中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越大,代表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越大。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尼系數不斷上升,1978—2005年,全國的基尼系數也從0.317上升到0.455,2008年我國的基尼系數還曾達到0.491,2016年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居民的基尼系數是0.462,雖然有所下降,但還是一直高于國際0.4的警戒線,說明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狀況并沒有得到扭轉,貧富差距嚴重。
除此以外,我國東西部居民收入以及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也較大,2014年東部地區的居民收入是25954元,中部地區是16868元,而西部地區是15376元,確實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自1990年開始上升,在2009年時,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倍數達到3.33,2015年縮小為2.73,但仍然處于較高水平。這種存在于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必然降低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勞動積極性,阻礙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實現,所以必須解決好這些困難,才能使得共同富裕跨上新臺階。
3.新時代條件下,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
近幾年,雖然我國城鎮一體化迅速發展,但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除了上文提到的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還表現在多個方面。在產業結構上,農村主要是以農業為主,需求彈性顯然是小于第二、第三產業的,也就注定了農村的發展落后于城市,并且農業的附加值很低,農民增收困難。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農村政府的投入比較少,主要是依靠農民自己解決,國家只是給予一定的補助,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發展越來越滯后。在社會保障體系上,雖然鄉村在教育、醫療以及社保方面有了進步,但是與城市相比,差距還有很大。城鄉差距是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大表現,所以解決好城鄉問題,不僅關系到共同富裕的進程,也關系到社會的長治久安。
在“十三五”規劃的貫徹與落實時期,共同富裕的實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此要處理好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堅持鄉村振興戰略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早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1.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勞動報酬是我國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占比重卻在不斷下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而言,首先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革稅收制度,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調節高收入者過高收入,還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其次,我國的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使我國產業鏈由低端進入高端,從而為我國勞動者勞動報酬的提高拓展空間;最后,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如今的社會已經是知識社會,單靠體力勞動已越來越難獲得較高的收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必須加強對勞動者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實現體能勞動者向技能勞動者的轉變。
2.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努力縮小貧富差距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有了城鄉之分,有了東、中、西三個地區之別,但不可否認,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的整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然而也造成了城鄉之別、區域之差,因此必須采取措施,縮小差距,實現各地區的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著眼于鄉村的長遠發展,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能力和水平,為其創造良好的、合理的制度環境,以此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鼓勵、支持、引導二、三產業的發展,實現多種經濟形式的經營,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科學規劃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及中部崛起戰略,加強對西部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依據不同區域的條件狀況,一切從實際出發,發揮地區優勢,激發當地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發,調整經濟結構,促進體制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機制。
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共同富裕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并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關鍵時期。為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為社會保障工作的進行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相關部門還要加快社會保障的立法工作,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二是繼續鞏固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尤其是私企制的職工及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這些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應盡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制訂出與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三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扶持與保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做好殘疾人、孤兒及流浪人員的救助工作,切實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莫炳坤,李資源.十八大以來黨對共同富裕的新探索及十九大的新要求[J].探索,2017(6).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4.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德)馬克思,(德)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唐任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人民論壇,2015(30).
[8]劉 濤.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思想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3).
[9]鄭功成.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N].人民日報,2016-0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