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我國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建議,并逐步付之于行動當中,其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彰顯。但關于供給側改革內容的認識以及應用何種理論對其發展進行指導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實行供給側改革有利于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可以呈現新型經濟增長點,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因此,通過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供給側改革的指導性作用,希望有利于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供給側改革
[作者簡介]丁滋(1990-),女,滿族,河北承德人,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 F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4-0036-02
自我國實行供給側改革以來,其在減少庫存、節約生產成本、減少能源消耗、豐富產品種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長期經濟發展來研究,可以發現其對我國經濟轉型與社會發展均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實行供給側改革可以解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產品結構單一等重大問題,同時著眼于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二個方面,從而制訂針對性生產策略,有效豐富了產品種類,推動了我國經濟增長,使產品供給方減少了庫存、有效滿足了產品需求者的多樣化需求,利用產品生產與產品需求相協調的做法加快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自理論方面進行分析,其有效應用了馬克思主義《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知識中的生產與需求相均衡的理論,是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又一項重大改革與創新,同時是應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又一新舉措。
社會發展進入商品時代以來,產品生產與產品消費實現供需平衡有利于推動經濟的順利發展。依據馬克思主義總供求平衡理論得出,社會生產部門要依據社會需求進行生產,不但要求生產總量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當中,而且生產種類也會隨著人們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屬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再生產更應與此要求相一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商品生產,同時也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相協調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當前處于增速減緩期,一些行業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庫存,對其進行分析發現主要是由于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不協調造成的,因此對供給側進行改革,同時轉變人們的需求觀念可以實現我國經濟的再次騰飛。
(一)社會總資本按比例再生產理論可以保證供給的協調。雖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沒有提出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定義,但其在分析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中,提出了社會生產應該分為二個主要類別,不但指出了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應該協調,而且指出了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二個類別應該具有合理的比例,也就是產品生產與產品消費應該相對均衡,筆者認為其中包含著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量的平衡問題與比例問題。
(二)依據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中的產品總量平衡與比例平衡等內容,要求我國經濟部門依據人們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生產。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我國之所以出現了產品大量積壓問題,主要是社會再生產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在實際生活中則表現為供給方生產與消費者需求不適應。第一,最近幾年,我國一些地區的官員不能正確看待經濟發展,一味追求政績,為了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大量生產低端產品,造成了大量產品積壓問題;第二,人民群眾不斷加大中高端產品的需求,因此出現了大量公眾在購買馬桶蓋時去日本,在購買奶粉時去香港與新西蘭等現象。
(三)產品生產和價值要實現平衡。依據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在社會生產中產品生產與其呈現的價值運動應該是協調一致的,表明社會需求產品總量與產品生產總量應該是相同的,社會總產品供給價值量與需求價值量必須是一致的。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則對社會產品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不斷提高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即依據社會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才能達到社會公眾的滿意。
(四)貨幣需求量和商品價值總量的關系。馬克思貨幣理論提出,貨幣本身具有一定的支付功能,其需求量與商品價值總量應該是一致的。一旦貨幣供應總量出現變化,那么必然會引起產品供給與需求間的變化。而貨幣不屬于生產因素,利用增加貨幣投放量可以使社會閑置資源與生產能力發揮更大的作用,使閑置的生產資源與生產要素加入經濟生產當中,可以在一定時期內推動經濟發展。但這種策略不利于長期應用,長期使用這種策略會產生大量經濟泡沫,引發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推行供給側改革要求企業做到謹慎生產,為了保證企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相適應,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減少政策干預,及時推出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投入,提高企業的生產熱情。筆者認為可以自馬克思主義的市場失靈、利息、地租等方面進行研究。
(一)市場失靈理論的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包括市場失靈理論,但馬克思理論中關于經濟危機的研究提出了政府應該在市場發展、產品供給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政府要做到合理控制經濟周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不明確性,市場失靈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大控制力度,利用及時推出合理政策保證產品供需平衡。
(二)利息及其轉移理論的應用。馬克思認為利息是利潤、剩余價值的二次表現,其屬于職能資本家與借貸資本家共同享有剩余勞動的結果。當前我國要想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投入、使企業輕裝上陣、進一步擴大生產,則需引入馬克思利息理論,支持借貸資本家積極投資于實體經濟,幫助企業獲得充足的生產資金,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涌現新型產品。
(三)地租和地價理論的應用。馬克思《資本論》論述了地租、地價等相關問題,形成了完善的地租理論,筆者認為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地租與土地價格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其在指導當前房地產去庫存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
深入開展供給側改革要求在產品生產中大膽創新、引入最新科技手段、呈現新型供給方式。雖然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涉及創新問題,但其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復雜勞動、獲得利潤等理論中都提到了應用先進技術,利用技術手段實現供給側改革。
(一)生產力快速發展理論的應用。馬克思認為,利用引進新型技術可以使產品生產實現最佳配置,推動生產力的順利發展,第一,有利于加快產品生產速度,生產大量商品;第二,可以保證不斷涌現新型產品,以達到消費者的滿意,防止出現無效生產。我國當前已經進入全民創新時代,要求企業積極引進新型技術,生產社會公眾需求的產品,保證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相適應,可以利用產品生產引導人們需求的變化。
(二)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關系。馬克思在研究商品價值量時,提出了勞動可以分為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二個類別,認為復雜勞動是大量簡單勞動的綜合體,復雜勞動可以創造比簡單勞動更多的價值,因此從事復雜勞動應該得到更高的利潤。馬克思關于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理論可以應用于供給側改革過程中。
(三)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理論的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涉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問題,提出商品生產只有保證個別勞動時間不超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能得到一定的利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在市場需求的引導下,企業為了獲得一定的利潤,則需采用各種策略減少自身商品個別勞動時間,而只有積極引進新型技術、大膽創新才能不斷涌現新產品,減少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
為了解決最近幾年我國出現的產品積壓問題,必須實行供給側改革,才能推動我國經濟的再次騰飛。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了生產絕對過剩與相對過剩的問題,為我國解決產品積壓問題指明了方向。
(一)相對生產過剩理論可以解決產品積壓問題。之所以會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是由于存在著相對過剩問題,并不是社會總產品的絕對過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等有力措施,不同人群的勞動量有所不同,因此社會中出現了一定的貧富懸殊現象,有的人群收入較少,出現了一定的產品相對過剩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推出了大力扶貧措施,不斷制訂各種優惠政策,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現象,這一重大舉措可以有效刺激貧困地區人群的消費水平,保證產品的順利銷售。
(二)市場出清理論有利于創建新型市場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要想推動經濟發展則必須大膽實行供給側改革,才能使市場經濟發展呈現新局面。進入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時期以來,為了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防止經濟出現大幅回落,國家積極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及時創新供求關系。我國當前積極淘汰落后企業、大力清除庫存、支持房地產降價、推行“一帶一路”策略都是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表現,有利于創建合理的供給結構,建立新型市場供求關系。
(三)爆發經濟危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提出生產過剩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具有一定的時間,其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我國當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供給與需求、產品結構等方面的問題,第一,可以加快產品創新,及時轉變產品供給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第二,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利用重組、破產等各種方式提高產品供給效率,創建新型市場供給需求關系。
總之,我國實行供給側改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經濟學的指導,是創新我國經濟發展形式的重大表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馬克思《資本論》理論當中,供給與需求平衡理論為我國供給側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想順利開展供給側結構改革則必須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現供給端存在的各種不利因素,自產品供給與需求二個方面同時著手,創建新型供求關系,保證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協調發展,呈現新型經濟增長點,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再次騰飛。
[1]魏益華,楊家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義[C].中國經濟規律研究報告,2016.
[2]邱海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7(2):204-207.
[3]周芳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指導意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5):8-9.
[4]張峰.新發展理念與供給側改革內在契合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7(2):8-12.
[5]溫靜靜.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