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應以可行的教學要求,讓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完成英語課堂上的學習任務,獲得不同程度的知識增長,獲得發展,讓學生以自身的能力為本位,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以及提高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能力;激發;有效學習;可行;分層評價
教育改革至今,向我們提出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個問題,成了廣大教師在做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的一個重點環節。有效教學提倡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簡單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完成英語課堂上的學習任務,獲得不同程度的知識增長,讓學生以自身的能力為本位,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以及提高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
面對中職學生,本人致力于進行口語教學的改革嘗試,以下是本人運用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時的具體做法:
一、 教材為本,廣征博引,加深理解
課文不僅僅只是語法、詞匯和句型的綜合運用,而且是圍繞著某一主題,某些內容或情節而進行的綜合運用。課文首先應作為一個整體來教,應該在學生了解文章內容要旨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操練。教師要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靈活處理,適度調整,使教學素材更具生活化、時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學生內化。
在課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整體教學?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預習來了解全文的內容大意,再通過做閱讀練習題來檢查預習效果。若預習情況不佳,也可以直接在堂上用幾分鐘的時間進行快速閱讀訓練。對于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先通過“聽”來了解課文背景和內容,再通過問答來檢查學生對其主要內容的理解。
二、 精講多練,模擬范例,鼓勵創新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的講解要精。毋庸置疑,只有精講語言基礎知識,才能夠做到以點帶面,也只有精講,才有可能多練。至于精講,要分清主次,每次重點解決幾個主要問題,避免面面俱到。
范例模擬法是指按照英文范例進行創造性的模擬。可以模擬一個句子、一個對話,也可以是一篇短文。這樣既提供了學生所要的標準英語模式,又給學生留下了創造的空間。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范例的基本結構為主干,對其內容適當加以修改,假如能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加入現實或切身的例子,用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效果就更好。
三、 誦讀句型,增強語感,激發信心
口語訓練在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職教師遭遇學生“無聲”抵觸的情況卻少不了。學生開口難,無非是幾個原因:自身水平問題,產生英語學習的抵抗情緒,內容過于復雜。可見,教師應把精力放在讓學生敢講、想講,甚至搶著講的訓練設計方面。由于關鍵句的長度適中,難度不大,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開口并不難。
英語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訓練英語發音、節奏、連貫、停頓以及換氣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喜歡的材料來進行朗讀或背誦,切記溝通的重要性。曾選擇的材料有《營銷英語口語100句》和文秘英語方面的《文秘英語口語手冊》兩種教材,語音語調簡單,口語地道純正,且寓意深刻。
四、 設問討論,合作學習,教學相長
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己學習能力的過程。這里的“設問討論”指師生間的提問活動,更著眼于生生的討論和學習上。能夠有效地用英語提問或回答,是與人交際的基本功。提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可以自己練,也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練。在訓練的過程中,量雖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但質才是進步與否的關鍵。小組活動(group work)是常見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成數人一組,就教師要求的主題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在互相合作的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任務,不能依賴別人,因為小組的成敗取決于各組員的工作成效。小組合作能集各人之專長,令學習更有效率,并能讓學生學習與人相處的應有技巧,發展與他人合作的能耐。
關于英語的聽說訓練,小組進行對話練習和表演是最常用的檢測方法。由于要求力求真實,學生在課前的討論和準備工作尤為重要。英語學習是一種交際性很強的語言,學生參與各種類型的語言交際活動,需要小組成員之間協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及互助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采用小組活動形式,有助于加強個人的工作原動力、鼓勵學習、增強溝通技巧及創造力。而參加小組活動學習的學生,其學習進度也相應較快,對知識的記憶往往更持久,亦較能享受學習過程。
小組活動能更多地體現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的思想,體現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師則起著課堂組織者或指導者的作用。小組活動能減輕學習者在參與語言交際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焦慮心理,使他們表現出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小組活動也能使學習者個體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練習語言。
學習語言,要想掌握它,并使用好它,自然需要刻苦、持恒的求學態度,這種學習方法和態度是必不可少的。課后學習如此,課堂上學習亦然。實施英語教學,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突破傳統的教學評價,形成一種全新的社會活動化學習評價,要在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方法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教師對學生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的實際表現評價時,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質、關注生活和社會的程度。教師在分配學習任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掌握能力,把任務分清,且評價部分也須定位準確。指導學生進行理性學習,提高英語學習成績的同時,應該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為核心。但愿求知欲與知識碰撞的火花,點亮學生心靈的火把,照亮原本以為暗淡的前路,最終能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開創美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高紅.淺談社會課活動化教學[J].音體美報,2005(12).
[2]王存明.中職英語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征[DB/OL].
作者簡介:
張紅霞,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