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摘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教育的重大戰略部署。本文通過對教育信息化概念、內容的剖析,對教育信息化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探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路徑。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方式;高校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而提出來的。美國克林頓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計劃,其核心是發展以Internet為核心的綜合化信息服務體系和推進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美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世界各國的積極反應,許多國家的政府相繼制定了推進本國教育信息化的計劃。
二、教育信息化的內容
教育信息化的內容是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其具體內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環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環境是指用于學習的環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貯、處理和傳遞的信息環境。教育信息環境主要包括用于遠程教育的信息網絡系統、學校的校園網、CAI教室、網絡教室、用于教和學的各種支援系統及用于各種教育資源及教育設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統。
2.教育資源的建設和使用
教育資源是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種信息資源。與信息環境相比較,教育資源在教育中的應用更為直接。教育過程主要是通過各種教育資源的應用予以展開和控制的。對各種教育信息資源的生成、分析、處理、傳遞和利用應根據教育信息的特點和教育過程的要求展開。
3.人才的培養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向信息社會的新世紀人才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賴以生活,用于學習的基本能力,是進入信息社會的通行證。教育信息化應將每一位學生,乃至全體國民的信息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
三、教育信息化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一)對學生認知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學生在一種浸入式的狀態下逐漸形成互聯網思維,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普遍認識和行為習慣。信息化對學生的認知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使認知過程變被動為主動。學生主動搜集知識并思辨真偽,淘汰紛雜的、錯誤的信息,進而形成個體認知。信息化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認知模式,由一個單項傳播路徑變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狀學習路徑,經過思考、內化形成一個扎實的認知結果。
(二)對教學資源的影響
互聯網上擁有著大量教學資源,除了通過搜索引擎獲得集成的信息源,還有國內外教育機構和部門建立的精品課程。國內外遠程教育機構( 如網絡學院、廣播電視大學和其他教育機構) 提供了大量精品公開課等教學視頻。另外,還有大量個人和機構分享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料、習題和課件,形成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庫。
(三)對教學方法的影響
教育信息化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等技術特點,教育信息化在教學中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我國高校正積極探索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研究和挖掘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模式,將空間與課堂教學有機銜接。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 MOOC) 等新型教育方式對傳統教學模式產生沖擊,教師充分利用在線視頻進行教學,配合社會化網絡,實現實時的學習和討論。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改革,對傳統教育形成有益補充。
(四)對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影響
信息化教學與移動互聯網結合,打破了教學的界限,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將課堂學習和討論延伸到網絡。為學生建設社會化學習社區,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即時答疑,同時學生也可以實現互助學習,信息傳播效率大大增加。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要突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建立多元的人才培養路徑。
1.改革傳統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及其產品引入課堂,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流程,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顛倒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過程,改變了教師學生的教學地位。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構建一對一定制化的學習環境,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主動地強行地灌輸知識,而是提供可以檢索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思維的引領,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內化自主學習的關鍵知識和技術。教師的課堂教學變得更為自如,手段更為豐富。
2.實施“互聯網+”教學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實施開放化和現代化的教學。“互聯網+”教學將形成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諸多互聯網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慕課”“微課”學習更多的知識,實現知識的廣度。“慕課”“微課”等依托于網絡的課程更高效、更便捷,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提供了支持。
3.創新實踐教學
開展實戰教學,建立企業暑期實習和畢業實習基地,與企業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組織學生參與專業技能競賽。利用地方、企業和學校為大學生提供的創業基金,建立校企聯合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將企業資源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構建能滿足企業需求,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平臺課程,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大學生能學以致用。開展虛擬環境教學和模擬軟件實踐教學,提高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關聯性。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技能競賽,由老師指導學生參加比賽,完成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4.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信息化時代教師有了更多教法的選擇,在教授過程中把各種教學方法配合起來靈活運用,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關鍵,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大數據時代下,教師改變過去灌輸式的培養教育方法,利用互聯網資源,采用案例教學法、課堂模擬法、角色扮演法、體驗式教學法、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法等,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托信息技術實施嵌入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打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大學的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學習進程,學生的學習體驗,師生互動過程等通過互聯網實現,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要求設計教學內容和進程,照顧了學生個性化的需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琳. 中國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與路徑選擇[J]. 教育研究,2012,(4).
[2]張競.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