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丹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企業面臨的機會和挑戰也不盡相同,不斷變化的外部經營環境,對企業戰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斷加速的全球化進程使不少企業在戰略管理的探索中猶豫不決。企業戰略的科學編制,能有效規避戰略風險,幫助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生存下來,甚至達到借風使舵、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論來源于前人實踐的歸納總結,同時又能借鑒應用到新的實踐中,提升企業做決策的效率,減少走彎路的概率。因此,本文主要從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產生與發展歷程進行闡述,對各大戰略管理學派的主要觀點進行介紹,期望為企業戰略的制定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戰略管理;企業戰略;企業管理
引言
企業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企業在戰略管理方面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戰略管理理論因此應運而生,并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發展、演變。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家的邊界逐漸模糊,市場競爭不斷升級,尤其是新興技術的迭代更新、經濟危機的爆發等眾多因素都給企業的經營環境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戰略風險也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風險之一。了解戰略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歷史,對企業更有效進行戰略決策,盡可能規避戰略風險有重要意義。
一、戰略管理理論產生的基礎
進入20世紀之后,技術水平及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不斷促進著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在20世紀60年代,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使得市場的競爭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且跨國企業的規模也在逐步擴大,企業逐漸面臨著增長緩慢且利潤空間被壓榨的挑戰,這使得人們開始意識到企業戰略計劃的定位應當以其經營環境的變化為基礎,而不僅僅以其既定的目標來實施決策。企業外部環境要素包括技術、經濟、競爭等發生變化,導致盈利水平下降,這是企業戰略管理面臨的問題。戰略問題的出現,從本質上形成了戰略管理理論產生的基礎。
二、戰略管理理論的演變歷程
戰略管理問題的出現催生了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其中主要包含了戰略規劃學派、環境適應學派、戰略定位學派、資源基礎論與核心能力學派、動態能力學派等各大學派理論。
(一)戰略規劃學派
在十九世紀60年代,以安德魯斯、安索夫等為代表人物的戰略規劃學派為戰略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其中,安德魯斯提出的戰略思想是現代戰略理論的基礎,也是戰略規劃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內容。針對當時企業面臨的問題,安德魯斯提出了戰略四要素理論、戰略規劃的過程。他認為,戰略的制定需要包含四個要素:市場機遇、公司資源與能力、個人價值抱負以及社會責任。而企業戰略的目標需要結合這四項要素進行規劃。同時,他將戰略規劃的步驟劃分為資料收集、戰略制定、戰略評估、戰略選擇、戰略實施等。他主張戰略管理應該分為戰略制定與戰略實施兩部分,而戰略規劃應該將企業的資源及優勢與所處環境進行匹配,以實現企業的經營意圖。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安索夫則提出,企業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的挑戰,應通過分析所處環境、企業的市場定位與自身資源及能力進行戰略定位,他認為基于戰略環境的不斷變化,戰略規劃最好的手段應該是是權變的,即需要根據環境的不斷變化進行相應的匹配,如匹配不當,則不利于企業經營目標的有效實現。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戰略規劃學派的核心點在于戰略規劃需要與外部環境相匹配,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制定出更有競爭力的戰略,幫助其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贏得競爭,這也為戰略制定提供了基本框架,為后續戰略理論的演化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二)環境適應學派
環境適應學派主要集中在上世紀70年代時期,這個階段的經濟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并具有一定的突發性,比如,1973年的石油危機動搖了過去戰略規劃學派的地位,因其無法有效應對突發的環境巨變。在此背景下,環境適應理論隨之誕生。環境適應學派的主要思想包括奎因的邏輯漸進主義理論、明茨伯格的應急戰略等。與戰略規劃學派相比,該學派的主要關注點在于環境變化的突發性及不確定性,他們主張企業需要不停調整戰略方向及能力來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快速適應環境、不確定性的風險管理能力應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戰略定位學派
戰略定位學派起始于80年代,該學派的戰略思想主要是以戰略規劃學派為基礎而發展而來的。與戰略規劃學派相比,戰略定位學派更加強調戰略內容的重要性以及其規劃制定的過程,并更加強調戰略規劃不應只停留在提出問題,而應該重點關注戰略規劃的有效性(即問題的解決)上。戰略定位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邁克爾?波特?;诿绹?、日本等國的制造業研究,波特提出了競爭戰略理論,即通過產業結構的分析來識別有潛力的行業,企業再根據自身的優劣勢來進行戰略定位,通過成本優勢贏得市場競爭。波特采納了安德魯斯的戰略制定四要素,并認為企業在其競爭戰略的制定中,能否綜合考慮市場機遇、公司資源、個人價值及社會責任這四個方面,關系著企業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從本質上來說,波特競爭戰略理論的重點在于探討如何發掘外部市場機會并將其與內部能力相匹配進行戰略定位,以此贏得競爭的優勢,因此,競爭戰略理論被列入戰略定位學派。
(四)資源基礎論與核心能力學派
上世紀90年代時,西南航空在美國航空公司普遍虧損的情況下實現持續盈利,使人們意識到戰略定位學派理論也不完美,當高利潤產業變成紅海之后,該行業也因為過分競爭而導致供過于求,企業無法持續盈利。在此背景下,科利斯與蒙哥馬利提出企業戰略制定的關鍵在于開發及運用企業特有的資源和能力,這就是資源基礎論。哈默爾與普拉哈拉德則強調企業應該有意識地發展自身特有的能力,他們是核心能力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以往學派不同,資源基礎論與核心能力學派更強調利用優勢主動創造機會,而不是被動地適應外部環境變化。
(五)動態能力學派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動態能力學派成為當代指導企業戰略管理的主要學派。提斯等學者在1997年發表的《動態能力與戰略管理》中提出了動態能力理論,該理論主要是通過整合與重建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的能力,進行快速調整以適應變化,該理論強調企業的產業能力應當與其學習能力相適應,這需要企業保持學習狀態,構建有效、持續的學習機制,不斷重塑其發展動力,形成動態化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企業自身的能力慣性,也使其能在持續變化的環境中具備適應風險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上文從戰略管理理論形成的基礎開始,探討了隨著時代發展變化,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從最初奠定理論基礎的戰略規劃學派理論到后來的動態能力學派理論,戰略管理思想隨著不同時期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逐步演變著。從本質上來說,環境變化使得企業的資源與社會環境的外部因素的匹配度下降,使其盈利水平受限,無法取得持續的增長。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勢必需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的要素,全面分析自身的資源優勢與核心能力,同時,也需要建立組織學習的機制,在不斷提升核心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開發新的能力,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熊勝緒. 動態能力理論的戰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論基礎探析[J]. 企業經濟,2011,30(06):5-9.
[2]宋波,徐飛,伍青生.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研究的若干前沿問題[J]. 上海管理科學,2011,33(03):43-51.
[3]伍青生,余穎,井淼. 動態環境下企業戰略理論發展的啟示[J]. 上海管理科學,2009,31(06):87-92.
[4]陸亞東,孫金云,武亞軍. “合”理論——基于東方文化背景的戰略理論新范式[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5,37(06):3-25+38.
[5]陳勇.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演變和戰略風險思想探究[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6):21.
[6]曹紅軍,張燕紅. 企業戰略性風險形成機制與趨勢演變[J]. 發展研究,2013(0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