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巧麗
摘 要:近年來有不少人關注到了中學語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問題,女性形象透露出的性別意識問題,女性形象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問題以及教材中女性形象刻板的問題。并認為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不利于當代學生正確了解現今的女性形象,形成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意識和女性審美意識。對于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要進行多元解讀,包括女性形象文本本身的多元解讀和女性形象與現代社會教育的關系。本文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為例,將從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出發,分析闡釋中學語文教材中女性形象與當代社會教育的關系。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材 女性形象 多元解讀 現實教育
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女性形象的課文少,這是中學語文教材存在的一個不可爭的事實。但筆者認為,對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的多元解讀,中學語文教師利用教材中所有的女性形象如何教比課文如何選更重要。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構建人生觀、價值觀。對中學語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多元解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性別意識,兼顧語文教育“傳道”與“授業”的雙重功能,將語文知識的傳授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
一、花木蘭與女性人格美的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木蘭詩》,寫到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筆者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之所以廣為流傳,人們不僅是贊賞木蘭的一片孝心,還有對花木蘭身上展現的“巾幗不讓須眉”的颯爽英姿的女性豪情美,勇敢、獨立的人格美的贊賞。盡管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祥林嫂一般,處于社會底層,沒有自主能力的勞動婦女形象。但在《木蘭詩》中的木蘭,卻是有主見、勇敢、男扮女裝、替父從軍的豪情女性形象,充分展現了女性獨立、勇敢的人格美。反觀現實社會中的女性,還有很大一部分女性受到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深在女性思想深處的“男尊女卑”、“三從四德”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甚至以后。在貧困地區,甚至于有的家長不讓女孩上學,認為在家幫助家務活,長大了嫁人,也是在夫家操持家務。城市中的女性或者大部分人也都有這種觀念,認為女性不需要努力奮斗,嫁人了就在家相夫教子,不再出去工作。古代禮教要求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但木蘭不僅敢于女扮男裝,而且還在戰場上,跟男兒一樣,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木蘭以她的英勇智慧為女性的人格美做了一個不一樣的詮釋。
在對《木蘭詩》這篇課文的解讀中,我們不僅要解讀分析課文文本中的木蘭所展現的女性獨立,勇敢的人格美,更要聯系現實社會的女性人格現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木蘭這個女性形象所展現出來的女性人格美進行解讀,還要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女性人格觀,在學習生活中培養獨立自主、勇敢的人格。
二、《氓》與女性職業意識的樹立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②中的《氓》是《詩經?衛風》中的名篇。這是一首怨婦詩,用賦、比、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被丈夫拋棄的女性形象。在領略了詩歌賦、比、興的手法后,我們進一步思考:女主人公那么堅強而剛烈地與丈夫分手后,她往后的人生之路怎么走?她可以回娘家,她也可以再嫁。再嫁有可能再次遇人不淑,回娘家可能遭至“兄弟咥其笑矣”,甚至被掃地出門,她又怎么活下去呢?古代社會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們只能依靠丈夫或者家里生活。如果在今天,有女性遇到這樣的情況,她又可以靠什么辦法活下去?女主人公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呢?是的,她能有辦法活下去,她的命運也可以不一樣。她可以自己出去找工作,自己養活自己,不必依賴丈夫和兄弟的施舍生活。在現代社會,做一名有自己工作的職業女性的意義,不僅僅是拿一份工資,更是一名女性在經濟獨立基礎上得以維護尊嚴的保證。
當今社會流行的一句話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也有很多年輕的女性秉持著一種觀念“你(男人)賺錢養家,我(女人)負責貌美如花”。《氓》這篇課文,通過女主人公的悲劇婚姻描述了古代女子的生活遭遇與社會地位。由古看今,可以得出做一名職業女性重要意義。這對于現代社會中女性不由得是一次警示。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只能在家里收拾家務,出了家里(包括出嫁以前的娘家和嫁人后的夫家),便沒有生活的依靠。話說“靠樹樹會到,靠人人會跑”。在現代社會,女性更要在經濟上獨立,有自己的工作,做一名職業女性,有自己的精神依托和獨立的經濟能力。
三、《雷雨》與女性愛情觀的養成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④收錄的《雷雨》,選取的是《雷雨》第二幕,包括周魯重逢、魯大海被開除這兩部分戲,充分展現了周樸園作為舊情人、資本家與未相認的父親等多張面孔。《雷雨》話劇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在周魯重逢這部分戲中,試想一下,周樸園愛魯侍萍嗎?根據周樸園的臺詞,他三十多年保留著魯侍萍當初的起居習慣等等,很自然的就可以得出,周樸園對魯侍萍念念不忘,情深義重,當年拋棄魯侍萍的行為是被逼無奈、迫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說,年輕時愛過,現在不能再愛,因為有了現在的妻子繁漪,對魯侍萍只是懷念。而對于現在的妻子繁漪來說,周樸園不顧活著的妻子的感受,天天惦念一個死去的情人三十多年,這樣的行為又合理嗎?又或者,懷念不是愛,周樸園的懷念是因為心里有愧!這樣,就無法得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那么,什么是愛?怎樣做才是愛一個人的表現呢?課文中,其實周樸園更愛自己,不擇手段地犧牲他人來維護自己名利,是一個自私,冷酷的人。課文中也可以看到,擁有新思想的陽光的周沖,他為魯大海他們說話。他愛四鳳,但他知道四鳳心里里有喜歡的人,并沒有強求,而是祝福她。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家長在子女的戀愛對象上看重對方的經濟能力,有無房子、車,要求門當戶對。或是希望自己家的條件比對方好,以獲求自己的子女其家庭關系中占優勢地位。但在一段感情中,“人品比金錢、門第更重要”,愛一個人首先要肯為對方付出而不求回報,而不是吃好吃的,買漂亮的衣服。中學生的感情觀在慢慢的形成,社會教育或者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都有缺失,沒有針對中學生情感的教育。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文解讀時要正確引導學生正確的感情觀,愛情觀。家長在面臨孩子的感情問題時,也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感情觀,愛情觀,而不是一味地放任不管或者是打壓、責怪。
筆者在閱讀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的過程中,認識到從積極的心態或者說心理態度來認識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可以發現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積極、光明的一面。所以,對中學語文教材中女性人物的多元解讀,不僅能充分認識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而且能彌補中學語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少、形象單一的不足,更能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將對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地解讀聯系到當代社會女性現狀,有利于學生將課本中的所學所想所思與現實的生活接軌,給學生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提供參考和幫助。教師對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地多元解讀,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2]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
[3]胡清清.《高中語文教材女性題材作品及其情感教育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5.5.
[4]王艷麗.《中學語文教材中女性情感的教育價值探究》.王艷麗.陜西師范大學.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