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龍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問題出現多重性、復雜性等特點,為政府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單獨依靠政府力量已不能解決眾多的社會問題。而社會組織的興起,恰恰彌補了第一、二部門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的不足,因此,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社會組織的現狀,提出了幾條發展社會組織的建議,以期對社會做出貢獻。
關鍵詞:社會組織 現狀 發展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知識社會(后工業社會)需要發揮不同功能并能協調配合的三種器官或成三大部門:第一個部門是公共部門,即政府;第二個部門是私營部門,即企業;第三個部門就是社會組織,或稱為社會部門。知識社會需要培育社會組織這樣一種新型器官,并且必須以不同于政府和企業的角色發揮社會功能:政府制定并執行規則,要求社會各部門服從;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并期望獲得回報;社會組織作為社會部門,它的宗旨在于改造人,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
一、“社會組織”概念的界定
社會組織這個概念一開始主要指美國社會中那些根據聯邦稅法獲得減免稅待遇的特殊組織,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流行,漸漸成為學術界較為通行的一個一般性概念。
美國學者沃夫依據社會性組織的特征對社會組織進行了界定,他指出社會組織有五個方面的特征:有服務大眾的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結構,有一個不致令任何人利己營私的管理制度,本身具有合法免稅地位,具有可提供捐贈人減免稅的合法地位,符合這五個特征的組織一般被認為是社會組織。
清華大學NGO研究所鄧國勝博士指出:社會組織是指那些有服務大眾的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組織所得不為任何人牟取私利,組織自身具有合法免稅資格和提供捐助人減免稅的合法地位的組織。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王名博士認為:社會組織是指介于政府與企業之間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各種公益性或互益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綜觀國內外學者對社會組織的界定,筆者認為社會組織是指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
二、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全球社會組織革命的深刻影響,公益性社會組織在我國逐漸興起,其地位還在逐漸提升,逐步成為我國公益服務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據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告》顯示:截止2016年底,我國社會組織已多達70.2萬個,其中全國共登記社會團體33.6萬個,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36.1萬個,基金會5559個。這些社會組織極大地提供了社會公益服務,彌補了政府功能的缺陷。就以北京市為例,比較著名的有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北京市慈善義工聯合會等。 但是,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底社會服務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底我國城市低保人口約為1479.9萬人,農村低保人口約為4576.5萬人,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人口139.1萬人,收養與救助孤兒46.9萬人。由此可見,雖然我國社會組織發展迅速,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是社會上需要救助的困難群體的需求,并且需求量十分大,這就給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和運作帶來很大機遇和空間,但由于其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滯后,因此社會組織在開展扶貧救困等公益活動中面臨著較大困難。
三、 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困境
1、缺乏資源,缺乏有效管理
社會組織的資金大部分由社會捐助而來,并且境外資金政府審核很嚴格,政府資助較少,我國大部分社會組織都面臨著資金不足的困境,由此導致無法開展正常的運營活動,有些組織甚至面臨解體,嚴重影響非營利組織的持續發展。由于社會工作者的工資較低,導致社會組織難以吸引到具有相關專業的人才加入,大部分社會組織人員以兼職形式存在,沒有系統的職業發展道路。職員素質較低使得我國大多數的社會組織缺乏科學管理,內部管理狀況欠佳,組織結構、管理體制、決策程序、財務制度、激勵機制、監督機制都不健全,再加上自律能力差,一些社會組織出現直接經商辦企業、偷稅漏稅、私分錢財等行為,甚至出現侵吞善款的事件,嚴重的敗壞了社會組織的公信度。
2、社會組織“政府化”,受政府制約
政府在處理與社會組織的關系時仍然固守計劃體制時的思維方式,認為社會組織從屬于政府。大量社會組織的領導人事實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員編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員流動由政府管理,資金的來源也出自政府財政,儼然成了政府下屬的一個部門。目前,有很多社會組織的干部或者直接來源于業務主管部門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組織提名再通過業務主管部門批準。這樣做的結果是社會組織喪失了對本組織人事的任免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社團的效率低下等問題。
3、缺乏政策支持
我國缺乏完善的社會組織管理法規,在社會組織注冊登記制度上設置了較高門檻。我國的社會組織無論是在登記管理,公益捐贈免稅,組織員工就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法規政策還是欠缺的。許多民間組織由于無法找到掛靠的單位而無法被納入到社會組織范圍內,國家也就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組織的數量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長期處于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不利于我國社會組織的成長和發展。
四、發展社會組織的一些建議
1、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吸收高校畢業學生,加強管理
發展社會組織首先應當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質。首先,應當定時或者根據需要對員工進行專業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員工熟悉自己工作的性質、服務宗旨、辦事原則、工作程序等,以便員工順利開展工作;其次,要招收一定數量的高校畢業的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使得其能夠使用專業知識參與社會組織的正常運作,配合領導者對社會組織進行規范管理,并且建立嚴格、透明的、完善的財務報告制度以提升公信度
2、脫離政府控制,爭取自己發展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社會組織的“政府化”色彩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政府應該繼續幫助并且扶持社會組織的繼續發展,并且逐步的放權給社會組織,使社會組織能夠慢慢的找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利,最終實現輔助政府推動社會發展的職能。其中,資金問題是比較重要的問題,社會組織要處理好自己發展所需要的籌措資金渠道,在資金方面取得獨立的地位。
3、拓寬籌措資金渠道
為了拓寬籌措資金渠道,社會組織可以主動尋找合作伙伴,重視對民間捐贈的利益補償。在沒有強制力的情況下,民間捐贈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組織的利益驅動,包括非物質利益和物質利益。社會組織要重視捐贈者的實際利益,只有確保捐贈者能夠從捐贈中獲得實際利益,就可以保證民間捐贈的數量。
4、建立健全社會組織發展的法律法規
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和對其進行有效監管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的當務之急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修改已頒布的關于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使其更加符合我國當前的發展狀況和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需求。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在中國大量涌現,并日益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社會組織作為新生力量,對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發生日益深刻的影響,在解決社會公共問題上具有政府和市場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在21世紀又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張遠鳳 德魯克論社會組織管理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2年第9期
[2]王名 中國NGO的發展狀況及其政策分析 公共管理評論,2007年
[3]陳莉 淺析社會組織在中國的發展西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