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
摘 要: 課程標準在國家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思想、目標、內容、實施等方面對中國和美國歷史課程標準進行統一的整合研究,并比較它們的異同,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經驗,為當今中國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中國;美國;歷史課程標準;比較
2001年7月,中國《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正式頒布。美國1992年開始啟動《國家歷史課標計劃》,1994年公布了新的《國家歷史課程標準》,1996年重新修訂出版。課程標準在國家課程建設中占據了綱領性的地位。將中國和美國的歷史課標進行統一整合研究,比較兩者的異同點,有助于我們從中吸取經驗,為當今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1.思想比較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標準編制的靈魂。美國歷史課程標準融合了多種史觀,以多種歷史觀為指導思想,包括社會史觀、全球史觀、多元文化觀等等。歷史觀是人們關于基本社會歷史的看法。新中國建立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一直是中國歷史課程標準制定的理論基礎。在課標前言中提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通過對兩國課標指導思想的對比,可以看出兩國在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美國的歷史教育相較于中國更加注重學生個人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全球史觀、多元文化觀以及社會史觀無一不突出了對個人發展價值的追求,表現了其歷史教育強調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當然,美國也很重視歷史教育的社會價值,但美國歷史教育對社會價值的追求是在個人發展價值的基礎之上的。除了關注歷史教育的政治價值,美國也關注經濟發展價值和文化發展價值。毋庸置疑,培養能夠為社會服務的人才是美國歷史課標指導思想的核心,美國的課程標準在多種史觀的指導之下,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課程實施的轉化程度這也必然要求美國的課程標準具備適用性和開放性。此外,它還注重培養學生收集、理解、評價、綜合以及匯報信息和思想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新型的研究能力等等,這樣的課程觀必然是開放且有活力的。
對比之下,中國的課程標準僅有一個指導思想,即唯物史觀。中國歷來十分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尤其是它的政治價值。這與中國治史傳統有莫大的關系,并非完全由唯物史觀所導致,中國自古以來便秉承“經世致用”、學而優則仕”的治學理念,更加強調教育服務于社會和國家。中國中學的歷史教育就是站在國家育才的高度,強調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思想,明確地將國家的利益放置于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對國家利益的一種顯性強調。
2.目標比較
2.1.中美兩國均為歷史課程設定了總體的目標。美國的總體目標:學生在高中畢業時,具備適應升入大學深造和就業的歷史思維和理解能力,能夠在國際競爭中居于不敗甚至領先的地位。中國的總體目標: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了解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領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拓展學生的視野,了解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成為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通過對比不難發現,美國的目標旨在幫助教師、學生和家長明確歷史學習的具體方向,為幫助學生成功地考上大學和就業做好充分準備。相對而言,中國的目標,缺乏具體明確的指向性,也比較空洞。
2.2.中國設定了具體的三維目標,美國則沒有,美國的具體目標貫穿在課程內容之中。
2.3.在課程標準的語言表述方面,中國歷史課程標準的語言明確,針對不同的知識分成了不同水平的多個動詞,如“了解、知道、理解”、掌握”、“形成”等等,很具體。美國的歷史課程標準目標的表述比較籠統,目標語言的分類也不夠明確。多數只有“理解”、“分析”和“培養”。譬如美國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掌握奴隸制下非洲人的生活:5-12年級,能夠分析出非洲人被逼遷往加勒比英屬殖民地和北美的情形。7-12年級,說明非洲社會的多種奴隸制度和英屬殖民地的種族奴隸制度之間的差異。9-12年級,評價非洲奴隸以及自由非洲人為美國殖民地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7-12年級,分析北美的非洲人是怎樣運用自己的過去與歐洲傳統、價值觀形成一種獨特的非洲裔人的美國文化。[2]p11
2.4.兩國價值觀的培養目標不一致。美國一直強調公民意識和民主觀念,在歷史的課程目標中也突出了這樣的特點。1990年,布什總統就提出美國課程標準研制的初衷為了培養信息便捷快速、具有良好的教養、并且能干和善于發明創造的公民”。[2]p2而中國歷史課標強調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深化,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國家和人民的認同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品質。
2.5.關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美國的歷史教育極其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美國的歷史課標沒有對學生需要具體掌握哪些基本史實、識記哪些基本知識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是明確提出了學生需要形成的各種歷史學習能力。美國鼓勵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善于總結,善于對歷史問題獨立思考,發現歷史問題,得出歷史規律。美國的課標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并進一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的課程目標經歷了一個發展階段,以前中國的課程目標只強調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新的課程目標更加注重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特別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相長,學生能力的提高最終也會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美國的課程目標在掌握基礎知識方面有所欠缺,但在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尤為突出。中國的課程目標比較重視認知的目標。缺點是只注重知識的掌握和愛國教育思想的培養,而學生個性的培養,社會實踐及操作能力十分欠缺。中國歷史課程目標不像美國那樣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明顯不同的教學目標,缺少有針對性的行為目標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指向,這樣不利于教師們在教學中加強控制,不利于一線教育者們的領悟與實施。
美國歷史課程目標體現出的層次性與遞進性更強,因為它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結構。包括有總體的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而且還明確將每個學齡層所應達到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列舉出來,譬如對年級和年級學生的要求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學生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中,只是要求學生對一些基本的杰出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有所了解;而年級的世界史課程目標中,就要學生通過對一定的世界史知識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歷史學習技能,提高自己相應的理解和思維能力。對各年齡層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目標是有層次的、遞進的。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所有年級的學生都能了解世界史學科相應程度的知識水平,如此也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相比之下,中國的課程目標部分,雖然也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歷史知識、技能與能力的各項要求,但課程目標相對零散,將世界史與本國史等融合在一起的共同的課程目標,以具體的課程內容的知識目標為主,相關知識點分布分散而且重疊,遞進性的特點沒有很明顯地表現出來。但是中國這種設置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就是它能夠將自身特點與學科相融合,并且將整個歷史教育的目標融合在一起。
3.內容比較
中美兩國課程具體內容的設置有其各自的特點,所規定的學習內容大致相同,都是本國史和世界史的內容,但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美國年課程內容編排體現了整體貫通、循序漸進的特點。對具體內容的概括、分析的程度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加深,復雜性和抽象性也得到加強,這種整體連貫性的設計,符合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即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避免把聯系緊密的知識結構割裂開來,這有利于學生把握世界整體歷史的發展。教學內容從社區歷史開始、進而擴展到城市史、大洲史、最后發展至全球史,這種由點及面的學習方式是符合學生的知識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的,有利于學生能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不斷地認識世界發展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全面地看問題。
相比而言,中國課標有如下特點:第一,內容標準只是比以往多了一些形象的動詞描述,如簡述、了解、知道、說出、探討”等。以前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第二,中國歷史課程內容在初、高中不同學習階段重復出現,但是同樣的內容高中的知識要比初中的知識難度要大,有利于學生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第三,中國的課程標準體現了歷史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和選擇性,例如高中的選修課就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適當選擇一些學習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美國歷史課程內容的安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便于學生日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現實社會。美國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符合多元文化觀的理念,完全摒棄了西歐中心論,越來越重視對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介紹。
中國的課程內容則是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歷史問題,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的培養。中國的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學生對歷史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盡管中國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更加具有針對性,但是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不夠緊密,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完整理解和掌握,容易使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地死記硬背。
4.實施比較
兩國的歷史課程標準都給出了較多的實施建議,都提出要注重歷史本土化,中國課程標準強調了學校可以在相關教育部門的引導下,結合當地特色,在教育專家、研究學者和校領導、學科老師、學生家長等人的共同研究下,選擇指定合適的歷史教科書,充分發揮鄉土教材在學生個性心理發展的作用。美國課程標準則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在課程中呈現于本土相關的歷史遺跡,并鼓勵學生實地考察本地的歷史遺跡等等。
但是,中國的實施建議相對于美國實施建議,體現了更強的方向性、層次性和條理性。中國的實施建議涵蓋了非常詳細的建議,上至教材評價體系,教材編寫建議等大的方向建議,下至具體的教學活動建議、評價方法建議。美國的實施建議貫穿于內容標準之中,尤其通過案例表述建議,缺乏方向性,教師很難把握好度。
美國的實施建議強調歷史知識聯系實際,學生應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適應生活的能力;學生學習到了有用的歷史,就能夠在現實生活中作出明智的決策。而中國的實施建議更多的則體現為倡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勇于探究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收集歷史資料和獨立解決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此外,中國的歷史課標還對教學資源的利用、對教科書的編寫等都提出了有效的建議,但是美國的歷史課程標準中并沒有涉及到這點。通過對中美歷史課程標準實施建議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的中學歷史教育在改革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不過仍有提高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