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在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下,彈性管理不僅體現了職業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要求,也為高職教育建立起分層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切入點。在實施彈性管理時需要直面這樣幾項挑戰:調適人才培養方案時所面臨的挑戰、符合校本畢業要求時所面臨的挑戰、余下教學常規管理時所面臨的挑戰、維系學生人身安全時所面臨的挑戰。結合所給出的彈性管理內涵,并以挑戰作為問題導向,彈性管理的應用模式可從:針對彈性管理開展現狀調研、擬訂標準規范彈性管理學生、多部門來完成人才方案審定、創新教學常規適應學生心理、建立校企校社協同保障機制等五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彈性管理;高職;教學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038-03
高職教學管理工作應緊密圍繞著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來展開,作為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其直接為教學常規提供了原則導向和框架體系。隨著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理念被全面貫徹,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引入“彈性管理”機制,也就成為了當前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出發點。在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下,彈性管理不僅體現了職業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要求,也為高職教育建立起分層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切入點。從筆者所在高職院校的實踐效果來看,彈性管理主要反映在高年級學生中的頂崗實習管理,以及在創新創業活動驅動下的人才與項目一體化管理。從彈性管理的表現形態來看,對于同一專業下的大多數學生采取常態管理,而對于那些在職業導向下具有比較優勢的學生實施彈性管理。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對“彈性管理”內涵的解析
(一)實施生源的定向管理
我國高職教學管理需要植根于國情,所以在探索“彈性管理”模式時,應首先從局部創新人手。即,在達到三年學習要求的前提下,對提前走向工作崗位(頂崗實習)和自主創業的學生實施定向管理。定向管理的內容包括:(1)對人才培養方案中剩余課程的教學管理;(2)對這些學生的教學反饋管理。由于當前高職在實施彈性管理時,仍需要在教學常規下來具體展開。因此,有關課程教學和教學反饋,便需要以另一種方式來定向實施。
(二)滿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因材施教在高職教學管理工作的體現便是,根據學生的職業意愿和比較優勢,為他們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和創新機會。隨著校企聯合辦學在高職院校中的逐步普及,以及訂單班建設的蓬勃發展,這些都為高職教學管理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平臺。但這里也需要注意這樣的事實,即因材施教在目前的高職教學管理中還需要得到其它職能部門的協作,其中得到教務部門的支持則最為重要。在實施因材施教時,還應保證教學常規的有序推進。
(三)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
目前,彈性管理作為一項教學管理創新,應在小范圍內開展嘗試與探索。而這里的小范圍便是指向提前進入頂崗實習階段,以及擁有創業項目的學生群體。這兩類學生群體盡管都提前步入了職場,但他們的工作內容和形式卻截然不同。正因如此,則需要在彈性管理中實施分類管理的辦法。教學管理實踐表明,管理參與自主創業的學生群體,其管理難度相對較高。而且,在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信息交互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四)具有靈活的退出機制
彈性管理中的“彈性”二字,還應含有“退出”的要義。所謂“退出機制”是指,那些已經提前步入職場的學生,因主客觀因素而決定重返校園,校方應有穩妥的接納措施來應對。這種機制的建立,不僅能降低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的試錯成本,還能防止學生因“無路可退”而走向負面。可見,這也反映出了在教學管理中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二、實施彈性管理所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調適人才培養方案時所面臨的挑戰
若要使彈性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貫徹,則需要為此建立起長效機制保障。那么,這便需要對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凋適。眾所周知,專業人才培養設計是一項系統工作,其不僅涉及到相關課程的定位和課時,還涉及到教學組織要求。同時,人才培養方案在實施之前,需要得到教務部門的認可和備案。從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對方案的設計還是對方案的實施,都面臨著技術層面、部門協作層面等環節上的挑戰。
(二)符合校本畢業要求時所面臨的挑戰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顯著差異,高職校本要求下的畢業要求,不僅存有學分要求,還往往對指定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做了具體規定。對于提前步入職場的學生而言,無論是處于名義上的“頂崗實習”環節,還是處于自主創業環節,都難以系統完成對剩余課程的學習任務。而且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仍未獲得指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可見,這就在形式上要件上,難以滿足校本要求下的畢業標準。
(三)余下教學常規管理時所面臨的挑戰
這里需要將目光轉向校內,轉向教學常規管理領域。隨著部分學生提前步入職場,這便對教學常規管理形成了一定的挑戰。首先,班級氛圍因部分學生的離開而變得浮躁,進而不利于教學日常管理。再者,不同班級的離校學生人數不同,這就為余下課程的教學組織帶來了困難。筆者在彈性管理實踐中感知到,班級學習和人際氛圍的改變,應是當前在教學常規管理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教學管理中若是處于被動地位,則彈性管理將如同虛設。
(四)維系學生人身安全時所面臨的挑戰
與兄弟院校的同行探討彈性管理模式時,得知個別學校曾發生過“因學生初入職場涉世不深,而出現了人身傷害事件”。如,加入到了傳銷組織。為此,在本文中筆者提出了還應直面,維系學生人身安全時所面臨的挑戰。對此,應納入到教學管理中的職業教育范疇來解決。
三、彈性管理在應用中的著眼點分析
(一)著眼于建立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
彈性管理作為高職教學管理的創新舉措,必須得到包括教務部門和招生就業部門的協作,這樣才能在運作上得到制度和信息保障。前面已經提到,實施彈性管理需要針對提前入職的學生實施定向管理,而該定向管理便需要在教學院系與教務部門的協作下來完成。確保提前人職學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與之建立有效、穩定的信息交互機制,則需要在教學院系與招生就業部門的協作下來實施。因此,這里就需要著眼于建立多部門的協作機制。
(二)著眼于轉換和替代常規教學的考核指標
彈性管理的實施主體為教學院系,所以各專業教學院系就需要未雨綢繆般的,對教學管理創新細節進行把握。其中,著眼于轉換和替代常規教學的考核指標,則是需要把握的細節之一。顯然,受制于空間和學生流動性等因素制約,高職院校無法委派教師專程前往授課。而且,企業環境和創業環境也不允許這些學生系統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所以以等量代換的方式來解決畢業標準問題,或許是目前最優的選項。
(三)著眼于人才培養方案的預案研究與實施
前面已經指出,隨著先入職學生的離校,原有班級生源結構也勢必會發生變化,如何更好地配置教育資源,以及怎樣穩定班級在校學生的情緒,則成為了一項衍生問題。而且,每一屆相同專業的先人職學生人數并不相同,甚至專業編班數也不盡相同,所以這些都要求應著眼于人才培養方案的預算研究與實施。作為指導教學的大綱和框架,每一屆相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又是形成教學院系、教務管理部門、招生就業部門三方合作的藍本。
(四)著眼于建立多方位的學生安全保障體系
本文將建立多方位的學生安全保障體系納入到著眼點中,歸因這已成為實施彈性管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由于先入職的學生部分前往企業工作,部分自主創業,所以這里仍需要在分類視域下來開展體系建設。
四、應用模式構建
(一)針對彈性管理開展現狀調研
在本文前面的論述中,對彈性管理的內涵和需直面的挑戰一一進行了解構。從中可以知曉,若要將彈性管理在高職教學管理工作中得到應用,還需要解決許多問題。由此,針對彈性管理而開展現狀調研也就顯得格外重要。現狀調研的方法為:(1)向已經實施了彈性管理的兄弟院校取經,從中應關注他們的應對措施;(2)具體到教學院系的實際教學管理現狀,以溝通的方式與院系負責人進行研討。這樣一來,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二)擬訂標準規范彈性管理學生
實施彈性管理的關鍵在于對提前入職的學生進行管理,所以首先需要擬訂標準來規范對這些學生的彈性管理。已知,提前入職的學生分為頂崗實習類型和自主創新類型。顯而易見,對于前者的標準便是獲得企業方的正式用人通知。其中,該類學生部分由學校牽線而入職,部分則自主擇業。為此,需要對自主擇業的這類學生建立起認定標準。關于對自主創業學生的識別標準,則需要由招生就業部門參與擬訂。但原則便是,已經形成商業化運作流程。
(三)多部門來完成人才方案審定
毫無疑問,這里便涉及到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預案進行審定。前面已經指出,每一屆同一專業的彈性管理規模并不一致。而且,教學院系所轄專業之間也存在著彈性管理的差異化需要。因此,由多部門來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審定,其重點應放置在原則、標準、管理制度、學分替換方案等框架環節,而應避免陷入到繁雜的細節之中。筆者建議,可以在試錯的方式下完成對第一屆學生的彈性管理,然后在此基礎上完善各專業的實施細節。
(四)創新教學常規適應學生心理
彈性管理是一個體系,其不僅關注先入職學生的教學管理,還需要關心在校學生的教學管理。由于本文將彈性管理的重點放置在了畢業班,所以這里就需要通過創新教學常規來適應畢業班學生的心理。浮躁、焦躁、興奮、躍躍欲試等構成了畢業班學生的心理狀態,所以在理論教學環節教師應以自身的體會,將職業心得穿插到課堂教學中。在實訓教學環節,則可以增加校外企業參觀環節,并邀請合作企業的代表為學生進行職業教育。
(五)建立校企校社協同保障機制
教學院系、招生就業部門應與入職企業的學生保持穩定的聯系,并與企業方簽訂學生安全保障責任書。這樣一來,就能增強企業方的安全保障意識。對于自主創業的學生而言,則需要建立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協同保障機制。在社會網格化管理的當下,校方應與社區辦公室保持通暢的聯系,進而及時獲知學生的境況。
五、展望
為了改變職業教育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教育教學的現狀,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建議(教高[2006]16號》明確指出:“要加強校企合作”、“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凋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融教學作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可見,今后需要加強對高職教師教育能力培養問題的研究。
要破解制約高職實踐教學管理的問題,便需要教學管理者需要集體學習國學文化知識,以及在學習中從國學文化中得到啟發。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目前影響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線教師,而是指導一線教師的教學管理者。教學管理者在工具理性作用下,忽略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及無法為評價機制的優化提供科學、明確的方向。因此,實踐教學管理者應在國學文化顯性和隱性元素的學習熏陶下,反思自身在實踐教學理念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陽軍,熊安鋒.工作流程示意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zl).
[2]鐘斌,蔡忠兵,郭碧乃.關于MOOC背景下的高校教務管理改革的思考[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7 (1):26-30.
[3]黃麟.試論彈性人力資源管理對小微企業績效及其成長的影響[J].人力資源管理,2016( 12):96-97.
[4]牛志軒.彈性理論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7(8).
[5]鄒賜嵐.踐行以生為本構建現代大學學籍管理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6(18):51-52.
[6]田漢族.超越剛性與柔性:高職院校教師管理的創新探索——讀崔德明先生新著《高職院校教師彈性管理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 26):109-110.
[7]孫光旭,時立新.校園足球教學內容等級水平體系構建與彈性管理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 (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