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華 廉偉 劉幫
[摘要]培育時代新人是當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著眼點之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與傳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已經并繼續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深刻的影響。要想充分利用網絡媒介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融入到大學生的網絡生活、學習各方面,就需要從價值的認同、主體的預判、環境的優化和制度的保障等維度入手,著力構建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機制。
[關鍵詞]網絡社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072-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報告清晰地指出了新時代我們應該“培養怎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新議題。當代大學生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主要群體,然而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面對復雜環境的挑戰,要想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有抱負的時代新人,則需要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教育引導,構建網絡社會的認同機制
對于集價值情感、認知、意志于一體的大學生主體而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其自身內在影響機制和高校教育對大學生的外在影響因素之間相互聯系、作用、協調的運作方式。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機制,既符合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培育青年價值理念的內在邏輯,同時又是應對全球化、現代化、網絡化等復雜環境挑戰的迫切要求。在網絡社會這個復雜的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是當代大學生通過對理論的全面掌握與認知后,不僅承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涵,而且本心之上愿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內涵內化于心,形成個人的價值取向并踐行之。網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強調的就是網絡主體對于價值觀的情感認同,這種價值認同應該是網絡主體知情信意行相統一的自覺認同,即由網絡社會價值認知、價值情感、價值信仰共同組成。因此,構建網絡社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機制,不僅要在外在的網絡思想教育引導下,而且要強化網絡主體的內在影響因素,不可將二者割裂開來;同時也要用育化的外在因素推力影響主體內在思想價值觀念,通過網絡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形成內在的影響因素,使網絡社會大學生主體的價值觀認同從淺層的理念認知上升到對精髓的認同、靈魂的認同。
構建網絡社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機制,就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模式的創新,把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與高校網絡思想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要把握大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更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通過網絡創新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載體,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其一,創新網絡教育內容。高校需要在現有的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上增設形勢政策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理論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價值情感、價值信仰。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時事政治,讀馬克思的經典原著,學會取精華、去糟粕,并能與時俱進地運用、踐行。另外,要加強學習實踐環節、開發更好的網絡資源、以網絡為媒介,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啟發式教學、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此來更好的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感。其二,創新網絡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得當與否是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成敗的關鍵,網絡帶來的新的教學方法已經讓新時代的受教育者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微課堂,慕課,及各種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是新時期的教學模式。因此,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增強親和力和感染力,要具備靈動性和針對性,要強化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發動學生共同發掘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資源,從而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感和主體性。另外要改善師生關系脫節的現狀,大學生的真實情感往往表現于課下,因此要加強與學生的課下互動,相互學習、監督并規范各自的言行,在交流潛移默化地中達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以實現對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價值認同。其三,創新網絡教育載體。網絡社會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變得更為緊迫,而高校通過搭建網絡平臺,可以更有效地得知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利益訴求,其次可以借助大數據時代優勢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經驗。最后可以在校內建立線上線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網絡意識形態的主陣地,不斷挖掘新的網絡資源;建立新的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紅色網站;開展有效的宣傳與引導,讓大學生在網絡的熏陶感染下實現自覺的價值認同。
二、實踐養成,構建網絡社會的主體預判機制
網絡社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預判機制是指大學生主體在網絡社會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認同的基礎上,通過網絡正面思想的引導,在行為主體內建立的預估評判系統。其意在強調網絡主體行為對特定事物進行預設與判斷的過程,并測評其自身的行為意圖、行為過程、行為后果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進而指導網絡主體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則與尺度規范自身的行為。網絡主體思想上的價值認同僅僅局限于網絡意識層面,而在實際生活的行為中才能凸顯出網絡主體真實的思想動態和認同程度,因此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要注重持續性和實踐性。構建網絡社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品性的主體預判機制需要堅持正確價值觀及思想的引領,然而正確的網絡思想引領重點在于將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現實。大學生自身閱歷較淺,易受到長輩、朋友、老師等有信服力人士的影響,很容易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受多元價值觀沖突的影響,無法用理性的評估與辨識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網絡理論的同時也要多加注重實踐,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層面的價值將始終停留在層面,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把理論性的情感認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上升為理性的認識。不僅僅要把網絡課堂中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更要把在網絡社會這個虛擬世界里掌握的不確定性的課堂之外的理論用到實踐中去,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的反復檢驗與運用,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進而達到對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的主體預判。
三、凈化空間,構建網絡社會的環境優化機制
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環境優化機制是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網絡教育環境的改善與優化關系著學生整體的素質的發展,馬克思強凋:“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是社會化的產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就一定會與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背景、文化、觀念緊密聯系,同時也就會對其造成特定的影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后天的教化與培育。在網絡社會迅速發展與普及的今天,網絡教育環境的客觀因素對人的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就會起到決定性的影響。面臨著網絡化時代進程的深入,復雜的網絡社會環境無疑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挑戰。但是換個角度審視,網絡是把雙刃劍,個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為我們應對時下網絡社會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提供了新的思路,這就使得改善現行網絡教育環境的工作顯得尤為迫切。
構建大學生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優化機制需要高校全面地把握當下網絡社會環境背景的發展規律,努力改造并優化現行的網絡教育環境。馬克思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由此可見,只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有抱負的時代新人,才能抵制一切腐朽文化思想的沖擊。因此,現階段構建網絡社會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環境優化機制需要重點從優化網絡教育環境、網絡文化環境人手,切實有效改善教育環境的現狀,充分發揮教育環境對培育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的功效。優化網絡教育環境,就要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統一,使學生明確網絡使用規范,增強網絡主體的自律意識,自覺抵制網絡上的負面輿論、錯誤觀念和低俗內容。此外,高校需要辯證地看待網絡與大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能極端地采取徹底化的防堵封閉政策,這樣只會降低大學生對校園網絡的使用率,甚至還會形成逆反效應。所以,要通過人性化的網絡管理,強化校園BBS信息的管控能力,時刻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大學生的集體訴求建設積極和諧的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優化網絡文化環境,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高校要對先進主流文化的網絡傳播做到主動正面發聲、敢于正面發聲、善于正面發聲,要以網絡文化活動為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多元化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營造適合大學生健康發展的校園網絡文化環境。文化是一個民族進步的精神支撐,也是網絡社會大學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環境機制的必然要求。通過網絡先進文化來凈化大學生的內在身心,使大學生主動接受、認同進而踐行網絡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建規立制,構建網絡社會的制度保障機制
鄧小平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因此,“完善什么樣的網絡制度”、“如何完善網絡制度”是高校在完善網絡制度過程中需要率先審視的問題。為此,要構建網絡制度化、法律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大學生黨員的網絡管理監督機制;不斷完善對大學生黨員的網絡培訓,考評和獎懲制度的規范制度的建立。不斷檢驗網絡輿論監督制度,同時要避免其出現形式化、虛無化的趨勢,提高大學生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帶頭性。完善網上輿論和網絡媒體監督機制,及時聽取和觀察周圍學生網民及學生群眾的意見。另一方面要重視網絡科學制度的建設;網絡科學制度是塑造網絡主體情感認知的重要驅動力。網絡制度設計的科學化有利于網絡主體習慣的養成和情感的認知,為網絡主體的價值觀認知水平由制度化到網絡主體的自我認知及形成習慣提供了可能性。在現網絡社會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階段,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絡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在設計網絡制度時要切實把握大學生主體發展的客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理念和新思想融入到高校網絡制度體系中來。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術的大學生網絡群體,通過網絡媒體這一高速度傳播工具及時并高效地營造培育踐行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從而達到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性、先進性和實效性的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發展自我的條件,又是發展自我的手段,是聯系大學生成長發展和實際生活的重要紐帶。習近平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人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利用各種實際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場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要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融入到大學生網絡社會的學習和生活場景中,就需要構建具有價值引領作用的有效機制,要從價值觀的認同、主體的預判、環境的優化和制度的保障等維度人手,切實有效的在外向型教育引導力與內向型主體思維的共同作用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1-26.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