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珍 謝克開 麥紀紅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日齡早產兒凝血功能指標的臨床差異。方法 選擇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兒科住院10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的日齡將其分為0~<2 d,2~<7 d,7~<14 d,≥14 d以上共4組。對入院后12 h內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早產兒FIB為(1.88±0.61)g/L,顯著低于足月兒(參考新生兒科學)(2.69±0.34)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早產兒的日齡的增長,PT、APTT、TT縮短,FIB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早產兒日齡的快速增長,早產兒體內的D-2聚體數量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不同日齡產兒凝血功能指標存在差異,日齡越小,越容易出現凝血功能的絮亂,通過早產兒凝血功能的監測,有利于早期干預和治療,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早產兒;不同日齡;凝血功能;差異
[中圖分類號] R7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3(c)-004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difference of bloo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reterm infants of different age.Methods A total of 100 premature infa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6 to Sept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According to their age of admission,they were divided into 0 to <2 d,2 to 7 d (excluding 7 d),7 to 14 d (excluding 14 d),14 d above four groups.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such as 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 (APTT),thrombin time (TT) and fibrinogen (FIB) in 12 hours after admiss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Premature infant FIB was (1.88±0.61)g/L,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ull-term infants (reference neonatal science) (2.69±0.34)g/L,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With the increase of preterm infants′age,PT,APTT and TT shortened,and FIB in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among children at different ages.The smaller the age is,the easier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is.The monitoring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s beneficial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remature infants.
[Key words]Newborns;Different ages;Coagulation;Differences
早產兒出血是由于早產兒凝血功能發育不足造成的出血性疾病,是產后常見的并發癥,在早產兒中發病率較高,出血成為我國早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嚴重威脅早產兒的生命安全。由于對早產兒出血性疾病的早期診斷比較困難,常常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不利于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相關資料表明,早產兒與足月兒的凝血功能和纖溶機制不同,凝血功能的絮亂會造成腦室內出血、出血性梗死等并發癥的發生[1]。血液凝固的生理過程非常復雜,是不同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之間產生的酶促反應。早產兒的凝血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凝血系統始終處于低活性的狀態,這一現象不會導致出血,但是一旦有任何環節或系統出現了異常,就會導致凝血障礙[2]。本文對不同日齡早產兒凝血功能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住院100例早產兒進行研究,根據入院日齡的不同分別分為0~<2 d,2~<7 d,7~<14 d,≥ 14 d四組。早產兒0~<2 d 有20例,2~<7 d有30例,7~<14 d有22例,≥ 14 d有28例。納入標準[3]:早產兒的胎齡為28~37周,出生后12 h內送入醫院治療。排除標準[4]:①胎齡<28周或者>37周;②產前患有宮內窘迫癥;③早產兒出生后存在窒息、呼吸窘迫、敗血癥、重度感染、血栓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④入院后采用過抗凝處理或血制品;⑤孕婦患有心臟病、高血壓、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流產等病史,在妊娠期間長期使用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藥物、血制品以及抗炎藥物等。診斷標準:早產兒胎齡為28~37周,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兒及其家屬都同意。所有早產兒在入院時的性別、胎產次、孕母妊娠并發癥、產后并發癥、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早產兒入院12 h內實施靜脈穿刺行血液獲取,使用的采血管中含有3.8%枸櫞酸鈉,其中枸櫞酸鈉與血液量比值保持在1∶9,確保采血人員的技術到位,爭取一次成功,避免對正常組織造成傷害,將外源性凝血因子放入血液中進行測定,取血時要確保動作的熟練、緩慢,防止血液凝結。獲得血液樣本后,立即送往檢查部門,對其進行恒溫離心,轉速為2500 r/min,10 min后,選擇上層血漿進行檢測,檢測儀器使用進口的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普朗醫療;PUN-2048A),對樣本進行凝血功能相關指標的檢測,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分析采用LSD法,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四組早產兒相關凝血指標的比較
日齡越長,早產兒PT、APTT、TT越短,FIB越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四組早產兒D-二聚體的比較
隨著早產兒日齡的快速增長,0~<2 d,早產兒體內D-2聚體數量為(8.24±3.25),2~<7 d數量為(6.58±2.14),7~<14 d數量為(4.01±1.89),≥14 d數量為(2.21±0.54)。早產兒體內的D-2聚體數量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早產兒出血是早產兒產后的常見并發癥,在早產兒中發病率較高,是由于早產兒的器官發育不完善造成的[5]。當前國內對出血性疾病的早期診斷主要根據凝血的APTT、PT、TT和FIB四項指標,能夠反映內源性凝血因子和循環中抗凝物質水平以及外源性凝血系統的凝血情況,為早期診斷提供準確的依據[6]。新生兒的凝血系統發育不完善,尤其是早產兒,其促凝血蛋白和抗凝血蛋白濃度都偏低。且早產兒的TIB水平也較低,主要原因是早產兒的肝功能不全,合成纖維蛋白原不足造成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兒隨著日齡增長,APTT、PT、TT逐漸低,而FIB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與足月兒相比,早產兒出生后,其凝血-纖溶機制更容易出現異常,這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時,高紅細胞處于壓積的狀態,加快了血液的循環,血液的黏稠度得到了一定改善,促進了組織灌溉的生理性保護機制,從而造成了凝血功能的活性較低,如果新生兒存在某種疾病會引發出血。隨著早產兒日齡的增加,凝血功能發生異常的情況會減少。對不同產齡早產兒早期凝血功能的變化的研究,表明凝血指標與早產兒日齡有一定的聯系,隨著日齡的增加,APTT、PT、TT等指標會隨之降低,而FIB會隨之上升,在足月兒尤其是早產兒的差異最為明顯,本文結論與之基本一致[7]。
綜上所述,不同日齡早產兒凝血功能指標存在差異,日齡越小,其凝血功能越容易出現障礙,早產兒的差異尤其明顯。對早產兒的四項凝血指標進行檢測,能夠有效的診斷早產兒早期的凝血功能異常,有利于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值得應用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婉玲,駱國英,成艷玲,等.早產兒臍靜脈置管應用生理鹽水與肝素鈉鹽水維護[J].現代醫院,2015,15(3):102-103.
[2]韋露明,高宗燕,劉蕓芝,等.不同胎齡早產兒早期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變化及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6,10(6):772-775.
[3]康強,葉萊錦,嚴爭,等.早產兒D-二聚體及凝血功能動態變化的臨床意義[J].重慶醫學,2009,38(22):2865-2866.
[4]劉傳勇,江蓮英,張雄,等.早產兒血漿PT、APTT水平檢測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0,20(12):3350-3351.
[5]戴怡蘅,邵巧儀,高平明.危重早產兒凝血及纖維蛋白溶解活性的變化及意義[J].廣東醫學,2014,35(17):2740-2743.
[6]唐潔,于文亮,趙鳳華.常見早產兒疾病中患兒凝血功能監測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3,26(6):690-692.
[7]王欲琦,李俊玲,史勝平,等.早產兒不同胎齡、日齡和黃疸對凝血四項水平影響[J].小兒急救醫學,2005,12(6):485-487.
[8]魏容,梁艷麗,王明霞,等.AFP、NLR、PLT及部分凝血指標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的相關性分析[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7,42(11):1297-1301.
[9]郭欣,吳麗麗,申微,等.高齡孕產婦圍生期血脂代謝與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及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21):5231-5233.
[10]于佳弘,于雪嬌,杜曉雪,等.D-D、FIB、PLT等凝血功能指標與肺癌患者外周血CTC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腫瘤藥學,2017,7(5):596-599,627.
[11]付政文.止凝血功能指標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變化規律[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4):609-611.
[12]閆祎煒.FIRS早產兒臍血MMP-9、TIMP-1水平變化及其與心肺損傷關系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6.
[13]馬軼.先兆子癇孕婦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結果分析及護理體會[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3):522-523.
[14]樊秀敏,張帆.聯合檢測Hcy、葉酸和凝血功能指標對預測先兆流產和妊娠結局的價值[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7, 16(3):347-349.
[15]郭燕冰.手術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監測的臨床意義[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6):11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