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摘 要 新媒體技術日趨成熟,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等已經成為受眾參與媒介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受眾與新媒體的融合程度加深,許多媒介倫理問題開始顯露,人肉搜索、艷照門、惡搞事件在新媒體連接的網絡終端層出不窮,受眾正常的媒介參與行為與網絡暴力之間的界限模糊。文章旨在從新媒體網絡特征、受眾、把關人這三個角度分析倫理缺失的原因所在,并對受眾的媒介批判行為提出建議,以期促進新媒體環境良好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網絡暴力;媒介倫理;媒介批判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5-0018-02
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中使用率排名前三的社交應用(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均屬于綜合類社交應用,由此可見,受眾的社交需求仍在不斷膨脹。他們浸泡在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中,媒介批判意識增強,相較于過去的不敢發聲、不能發聲,現今的受眾能夠發聲、樂于發聲,這足以被認為是新媒體時代下一個具有進步性的轉變。同時,新媒體受眾的“發聲”也為媒介倫理的缺失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只有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媒介倫理問題進行探討,對媒介倫理問題有更深層的認識,才能讓受眾正確行使自己的媒介批判權利。
1 媒介倫理缺失現象
1)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基于受眾的力量去搜集信息資源的一種方式,最早起源于“高跟鞋虐貓案”,一則女子用高跟鞋虐殺小貓的視頻突然出現在各大論壇上,引起熱議,為找到涉事當事人,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當事人的個人信息,包括聯系電話、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從而給當事人施壓,使當事人受到來自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雙重壓力,而當事人本身因為家庭原因精神壓力很大,受到多方譴責后,不僅沒有解決心理問題,反而狀態加重,對當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人肉搜索的內容從法律層面看已經涉及到個人隱私權問題,是違法行為;從倫理層面看,人肉搜索違反個人自由原則以及正當原則,是倫理缺失現象的一種體現。
2)艷照門。艷照在新媒體平臺上的轉發傳播基礎在于受眾對媚俗低俗信息的好奇與興趣,往往在網絡上會引起一個量級的傳播,即使源頭被刪除,也會有許多用戶保存在自己的離線終端中,很難徹底清除,平息事件。陳冠?!捌G照門”事件對受眾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的負面影響尤為嚴重。據調查,在天涯和百度兩大中文平臺上,關于“艷照門”的帖子點擊率突破2 000多萬,線下的討論、互傳更是成為一種常態。其中,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對事件的炒作、報道一方面對照片涉事明星的個人形象、后續工作影響頗深,另一方面媒體也沒有承擔起樹立社會良好風尚的責任。
3)惡搞。新媒體時代,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以往信息由專業人士生成的局面被打破,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顯著提升,惡搞視頻、惡搞gif、惡搞圖片成為受眾新的娛樂對象。惡搞作品是用戶生產的內容,有其原創性,但是以惡搞視頻為例,惡搞視頻通常是以原有視頻素材為基礎,結合當下熱點事件剪輯制作出來的易于理解和傳播的視頻內容,從其基本含義來看,惡搞視頻很容易產生版權糾紛,胡戈的惡搞視頻《春運帝國》中借用了《英雄》《百變星君》等影視作品的片段及人物形象,視頻擴散后,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侵權行為,事實上目前惡搞視頻仍介于侵權與未侵權之間的模糊地帶。
2 媒介倫理問題引發的原因
1)新媒體的本質特征。新媒體的本質特征在于數字化與交互性,用戶在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下,行為不受約束,能夠表達自己與社會生活道德規范相背離的觀念,并且多數社交平臺都在為受眾提供匿名服務,隱藏在虛擬世界背后無疑給予了用戶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因此在行為上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放縱態度。新媒體的即時傳播與交互性將熟悉或陌生的用戶聯系在一起,經過一個個小團體中占據優勢一方的聲音不斷壯大、交融,從而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聲音,而那些持不同意見的受眾受到來自群體的壓力,保持沉默,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聲音,這就是“沉默的螺旋”。
2)受眾。受眾與新媒體接觸的時間正在拉長,新媒體為他們提供的娛樂方式使受眾沉溺于虛擬世界,在群體壓力下,受眾折射出自身情緒的宣泄,產生共鳴性,從而導致非理性的從眾行為。受眾群體的娛樂特征使他們熱衷于有情節有話題的事情,并主動參與,通過語言的力量對事件當事人施壓,但是受眾的言論一旦偏激、過度就會發展為言語暴力,他們不通過現實世界的正當程序就對事件當事人完成了虛擬世界的審判,有時甚至會影響到當事人的現實生活,他們關注的只是表達本身而不關注表達的內容是否有正確是否有意義,這是受眾自身意識的扭曲,新媒體將網民帶入參與信息制造與傳播的新時代,擁有了權利,保有權利的義務也需要明確。
3)監管。新媒體發展太過迅速,直接導致我國目前還沒有出臺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來約束受眾的行為,大多是大而化之的條例,并不能落實到實處,因此不具有強制效力,僅依靠受眾自身的內在道德來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環境是不完善的。信息把關人失守是出現媒介倫理問題的另一重要原因,把關人在促進網絡環境良性發展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把關人對信息的過濾和篩選,受眾才能夠接觸到把關人想讓他們接觸到的信息,對于言語過激,故意傷人,引導輿論一類的評論信息把關人應該不予以通過,盡管有受眾認為凈化后的媒介空間是受到限制的,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言論自由,但是不得不承認因為把關人的存在,新媒體才能可持續發展。
3 培養受眾的批判能力
1)學習客觀質疑。巴倫認為,無論媒介信息的來源有多么可信,對媒介信息都應持批判態度。受眾要質疑媒體首先要能質疑自己,質疑自己的立場、動機態度以及是否有先入為主之見。例如“最毒后媽”事件中,有受眾見到6歲小女孩渾身淤青,得知照顧她的女人是后媽,于是先入為主地認為是遭后媽毒打所致,網上發帖要人肉出后媽真實身份,于是導致那位小女孩的后媽生活遭受熱心網友的騷擾,甚至是周圍人的議論,然而經警方調查,是因為小女孩本身患有血友病,所以才會出現上面的癥狀,后媽完全是無辜的,權威證言一出,網上評論銷聲匿跡,但是對當事人來說,她受到的精神傷害卻是沒有辦法當作沒有發生的。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評議,才能保證批判的客觀性。
2)加強認知能力。受眾的批判能力既包含獲取、分析、評議和傳播各種信息的能力,也包含媒介信息認知能力和媒介社會認知能力。認知能力是批判能力的基礎。對于受眾而言,假如遇到把關人失守的情況,受眾要學會自己去分析信息是否具有值得評議以及傳播的價值。央視新聞聯播抨擊不良網絡視聽節目的報道中曾經出現一個女中學生說自己瀏覽網頁曾經不小心看到很黃很暴力的頁面,有好事網友認為該名中學生不誠實,抨擊她小小年紀就知道黃和暴力,分明是替央視造假,于是將女中學生畫入色情漫畫,指責聲一片,使當事人在學校都受到了影響。這對于當事人來說,無疑是侵犯了她的隱私權、肖像權以及名譽權,但是因為網友眾多,警察難以追責,沒有人為這件事負責。不論央視是否造假,網友都不應該將一個小女孩作為抨擊的對象,作為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受眾,應該保持理性,不隨波逐流,勇于表達自己的正確觀點。
3)介入媒介生活。受眾批判能力還包括自主介入媒介生活,加強媒介信息的解碼和編碼能力。要學會正確選擇、欣賞、分析、評價媒介產品形成獨立見解,促進媒介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在世界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容納多元,接受多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因此破除思維定式,開展自己的獨立見解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暴走漫畫之所以能夠為廣大受眾所喜愛,正是因為它的創辦者本身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他本身也是受眾,不過,他將受眾平日里習以為常的內容重新編碼成了一段全新的內容,符合受眾喜歡吐槽的興趣點,大量的視頻流量轉化為經濟價值,這就是介入媒介生活為受眾帶來的
好處。
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倫理問題值得引起重視,許多倫理問題源自于受眾又作用于受眾,是一個雙向過程。要使媒介傳播環境與時俱進,受眾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必需的,用戶生產內容同時也要為他們生產的內容負責,建成受眾自我監督與把關人監督相結合道德監管運行機智,確保媒介倫理缺失問題穩步解決。
參考文獻
[1]涂萬立.論網絡新聞反轉劇的表現特征及社會危害[J].現代視聽,2016(4):43-44.
[2]董小玉,胡楊.彌合數字鴻溝,構建公民社會——全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J].新聞界,2015(10):57-60.
[3]周雷.東方的消失和馬航現象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李 彤,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