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霞 李朝
[摘要]文章通過青海與西藏兩地唐卡產業的區域性對比分析,提出借助市場機制的動力,促進西藏自治區唐卡藝術產業良性發展的十條戰略規劃意見,尤其強調借助當下科技學技術手段和新媒體手段,將西藏自治區唐卡打造成全國具有鮮明區域特性的高端藝術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藝術;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091-03
藏族唐卡藝術是藏傳佛教文化在審美藝術領域的典型符號之一,承載著藏族人民豐厚的宗教情感和文化精神。藏族“唐卡”一詞系藏語,也稱唐嗄、唐喀,《藏漢大詞典》中解釋為:“卷軸畫,畫有圖像的布或紙,可用軸卷成一束者?!睆牟匚淖置嫔峡梢岳斫鉃槠矫娴漠?,一般專指有佛教內容的相當規范的畫像。唐卡藝術在西藏的緣起可追溯到松贊干布時期,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2006年6月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唐卡是藏族歷史、文明、發展的文化載體,也是藏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由于唐卡凝聚著藏族文化獨特性與佛教文化的神秘性,成為藏文化的百科全書,它以宗教題材為主,涉及政治、歷史、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筑、醫學、天文、歷算等領域,其創作、生產、傳播是西藏地區最可寶貴的文化資源。近年來,唐卡藝術不獨意指某個具體的佛教意義,其自身形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為再現藏域風格的民族符號,逐漸被世人接受和追捧。為此,唐卡藝術的生產、傳播也逐漸適應了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走上了產業化的發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就此而言,唐卡是西藏綜合軟實力的集中體現,也是最富集、珍貴的產業資源,是西藏展示文化自信、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優勢。將唐卡資源的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產業規?;?、市場化、高端化、品牌化、高品質,形成新業態和產業集群,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就需要對西藏和青海兩個最重要的產業現狀進行平行研究,才能促進西藏走出一條彎道超車、差異化競爭的發展新路。
一、青藏唐卡產業發展的比較
(一)相同點
I.履行遺產保護國際公約,推行唐卡遺產名錄保護。青藏唐卡均最早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唐卡在青藏高原的兩朵爭奇斗艷的奇葩,并在我國形成“兩極”、“三宗”、“四脈”、“七派”的格局。2006年,早在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熱貢藝術”(青海,2006)和“藏族唐卡”(西藏,2006)的熱貢吾屯畫派、西藏的勉唐畫派、欽澤畫派,2008年分別加入了四川甘孜噶瑪嘎孜畫派(簡稱“噶孜派”),在我國形成了以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緣為主的發展框架,其中西藏、青海的“兩極”,以西藏、尼泊爾-克什米爾、青海三地的“三宗”,其流布為“四脈”:尼泊爾-錫金一脈,西藏勉唐、欽則、勉薩、噶舉一脈四支,青海熱貢、果洛、玉樹、湟中一脈四支,四川(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全稱“嘎瑪嘎赤畫派”)一脈兩支,具體為尼泊爾畫派、齊崗畫派、勉唐畫派、嘎孜畫派、新勉畫派、熱貢畫派、寫實畫派。在聯合國《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的倡導和國家4級保護體系的保護下,唐卡文化遺產保護9工作逐步規范化、日常化,與之對應的保護、傳習、遺產征集相繼推進完成。
2.國家高度重視唐卡遺產,依法系統保護唐卡傳承A—是依法穩步推進傳承人保護工作。2011年立法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遺產保護法》,國家文化部等多部門認定西藏、青海遺產傳承人國家級大師各4名,省級大師百余名,縣市級工藝美術師近千人,從業人員多達數萬。二是加大機制創新力度。針對包括唐卡在內的“文化生態”保護工作穩步推進,建立了2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注重對唐卡的整體保護。三是加大對唐卡保護的政府投入。據青海博源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統計,自十一五以來相繼用于唐卡保護的中央財政支持80多億元,財政用于支持產業化保護、建設、發展的各類資金形式,累計更是超過400億元。
3.各類民間資本介入,生產性傳承與保護方興未艾。青海藏文化博物館、西藏中國唐卡保護中心,以及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的“大國非遺工匠專項公益工程”等具有全國影響到的社會組織、私人機構、企業法人與文化主管部門共同保護開展各種形式的唐卡保護、生產和銷售工作。根據青海博源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統計,全國各地用于生產性唐卡保護的傳習所、非盈利保護機構以及按照公司登記管理,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約有1200多家,各類投資、融資累計接近接近1000億元,唐卡銷售額約500億元,新一輪的“唐卡熱”,將隨著資本整合、唐卡整體環境的升級再度撲面而來。
4.地方政府圍繞唐卡做文章,產業發展道路寬闊。一是青藏兩地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財政發改部門,都將支持唐卡作為本省區文化的名片和主要主打品牌加以重視,每年度文化基金項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項目、產業園區建設項目等,圍繞唐卡做文章的項目獲批項目多、資金扶持力度大。二是圍繞以博物館、展覽館、民俗館為主的唐卡的公共文化項目,以文化旅游節、唐卡商品博覽會為主的會展活動,都形成了良好的政府搭臺、企業與畫師唱戲展演結構,政府服務平臺作用日益突出。三是圍繞唐卡文化傳播的周邊、下游、衍生創作、創新嶄露頭角,新型唐卡文創元素、產品和旅游商品、舞臺影視作品日漸增多,政府的換思維、探新路與群眾性唐卡開發的高熱情、找出路相映成趣。
5.產業化自我培育能力增強,唐卡產經銷一體化的初級市場逐漸形成。一是各地以家庭(家族)為核心、師徒為中心的庭院式參觀體驗是銷售主流,二是各地以主要旅游街區、宗教活動場所為銷售地的代銷式門店經營是低端唐卡銷售的主渠道,三是借助尼泊爾、錫金勞動力價格便宜、唐卡制作傳統深厚、畫風差異較大等優勢的代理、販售式的進口銷售模式,四是借助參與政府、企業、協會、行會開展的展會、評獎等活動促銷方式,五是個人、企業、官方等以唐卡文化推介方式的線上銷售,六是以少量古舊唐卡的拍賣式銷售,以及以個人愛好、信仰為主的收藏式銷售,兩者均以天價售出,并具有強烈的轟動效應,是第一次“唐卡熱”的高峰。非理性炒作苗頭已經出現,銷售待價而沽、有價無市問題均有不同程度存在。
6.唐卡制作都經歷了題材擴大的嘗試,唐卡文創型開發起色不大,并均呈現出最終回歸傳統題材,且流露出明顯的題材追捧、名家追捧風氣,創作、生產、銷售等產業發展已呈現出優勝劣汰與市場兩極分化的勢頭,大量跟風作坊、企業既面臨人才、資金的青黃不接,又面臨質量參差不齊,有被市場邊緣化的隱優。
(二)差別性。
1.產品制作標準。在國家批準“熱貢文化”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次年,青海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就批準、發布《熱貢唐卡》地方標準,從原材料來源與品質、產品分類、制作過程、技術標準、判定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和儲存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將熱貢唐卡真正作為文化產業推向市場。西藏自治區正在研擬中,明顯落后。
2.地方產業政策。西藏自治區政府以打造和發展“中國唐卡藝術中心”為目標,出臺《西藏唐卡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明確了人才培養工程、百幅唐卡示范工程、唐卡企業培育工程、唐卡品牌打造工程、唐卡產業園區建設工程、唐卡市場體系培育工程等實施細則,啟動西藏唐卡的地方標準體系制定等一整套中長期發展的行動綱領。青海省仍然處在熱情有余、理性不足、系統不靈的狀態。
3.業態發展狀態。相比之下,青海因借助與內地毗鄰的地緣優勢,整體銷售高于西藏,青海近七年的總收入約在36億元左右,西藏約為22億元左右。一是青海由純粹家庭作坊式生產銷售,逐步進入公司市場化銷售階段,西藏仍停留在“百余名”名家的個人魅力銷售階段:“僅由99位西藏等級唐卡畫師創作的唐卡,總價值就達11.3億元。據此推算,‘十三五末,通過‘唐博會平臺、等級唐卡畫師等渠道,帶動周邊行業就業人數將達6300人左右,年生產精品高端唐卡將達5000余幅,唐卡年產值預計達7億元左右?!保欢乔嗪S稍瓉硭嚾嗽谶叜嬤吺?,向主動找市場過渡,西藏地區以各派名家訂單難以完成,幾家獨大,眾家求生的狀態,兩省區均出現小型作坊批量、低質、復制等較為嚴重的現象。
4.舶來唐卡銷售。西藏舶來自于尼泊爾、錫金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唐卡因地緣優勢,品種數量較為豐富,境外人士在拉薩等地生產、銷售情況較青海多,質量較優,青海相對狹窄,貨源不足,質量上乘者較少。
三、西藏唐卡產業差別化發展戰略思考
(一)以西藏為主,通過西藏地方政府提交國家唐卡產業發展政策勢在必行。
(二)以西藏為主,與國內高端跨國互聯網企業聯盟,建立全國性唐卡線上銷售平臺,建立國家級唐卡新品經紀人制度、唐卡拍賣制度,建設全國性唐卡銷售市場或國家級產業園區。
(三)觀念創新,統一思想,加快研擬步伐,制定西藏地區唐卡制作標準。
(四)進一步改革唐博會的組會方式?;蛞晕鞑乩_為主會場,在全國選點建立唐卡博覽會分會場,或以賽會申辦制,從藏區省份向外擴展,輪流舉辦唐博會,將西藏唐博會升格為“中國唐卡博覽會”。
(五)堅定不移地走“錯峰發展”和“跨越發展”的新路,進一步吸收最新現代科技成果,并提請中央,以中央財政支持的方式,堅定不移在將人臉視覺識別系統、VR技術、數字技術等高新科技引進唐卡保護和開發過程中,打造一兩個具有領頭羊作用的、以現代科技做支撐的唐卡及其周邊產品企業,重點通過現代博物館、三維成像等影視文學、藝術展演等公共服務方式,面向全國擴大推廣唐卡。
(六)組建更加成熟的全國性市場。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與精品唐卡制作生產標準相結合,轉變唐卡生產及市場的運行模式。
(七)積極鼓勵、引進面向全區的唐卡新品、唐卡文創新品的開發,鼓勵支持唐卡衍生品及周邊產品的生產,進一步豐富唐卡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
(八)把扶持精品唐卡生產企業化運行作為產業政策的主要導向,引導唐卡生產進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當中,逐步轉變唐卡生產依靠國家政策扶持資金“輸血”存活的困境。
(九)思維創新、制度創新,堅持以企業家、藝術家為主的市場化唐卡產業對外交流模式,把唐卡產業化發展所需的招商引資,作為內外交流的重點,突出商業化,走唐卡經濟與唐卡文化結合的新路,將政府的“放管服”角色、平臺作用更加凸顯出來。
(十)積極鼓勵以僧侶、本土人士為主的唐卡體題材創新,大力提倡和鼓勵民族大學生、社會其他領域的企業進一步擴大題材、風格的遷移使用,促進唐卡生產與現代生活方式接軌、并流。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唐卡的生產、傳播和消費都需要置入一個良性發展的有機循環鏈條上,西藏自治區力圖實現借助市場機制的動力,將唐卡的生產、藝術功能和民族文化符號功能等完美整合在一起的目的,這便要充分調動現有資源和各種新技術手段,突顯出高品質的,具有區域化差異的發展戰略與思路,使唐卡藝術在發揚光大民族傳統的同時,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張怡菽.藏漢大辭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2]祝軍.試論唐卡的保護研究[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
[3]王莉.人民網西藏頻道.[EBOL]http://xz.people,com.cn/n2/2017/0913/cl38901-30728022.html,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