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春
摘要:意象圖式是產生和理解概念隱喻的重要經驗基礎。本文嘗試從意象圖式理論視角來分析朱湘《采蓮曲》中所蘊含的各種意象圖式,概況和總結詩歌中的概念隱喻,力求找出文學語言創作與作者內心世界及其現實世界認識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意象圖式;隱喻;采蓮曲
現代詩人朱湘(1904-1933)被魯迅稱為“中國的濟慈”。《采蓮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國內很多學者對其修辭手法、藝術表達效果等角度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筆者嘗試運用認知詩學的意象圖式(Image Schema)理論,探究《采蓮曲》中所蘊含的各種意象圖式,概括和總結詩歌中的概念隱喻,力求找出文學語言創作與作者內心世界及其現實世界認識之間的關系。
一、概念隱喻和意象圖式理論
Johnson(1987)認為,意象圖式是在我們感知互動和運動程序中一種反復出現的、動態性的式樣,可為我們的經驗提供連貫性和結構性。王寅(2006)進一步解釋道,意象圖式是隱喻的基礎。當一個概念被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尤其是從具體域向抽象域映射時,意象圖式在其間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我們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據。
Lakoff(1987)把意象圖式分為:容器圖式、始源-路徑-目標圖式、連接圖式、部分-整體圖式、中心-邊緣圖式以及其他圖式,比如上下圖式和前后圖式等等。
意象圖式在認知詩學領域得到廣泛研究。西方的學者Freeman(2002)研究了如何運用意象圖式結構進行文學作品分析。本文旨在運用Lakoff提出的各種意象圖式類型,對朱湘的《采蓮曲》進行全新的解讀和欣賞。
二、朱湘《采蓮曲》的意象圖式分析
《采蓮曲》整首詩由一系列單個的意象組成。不同的意象圖式融合在一起,激起讀者的身體體驗,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此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全詩從整體上看是起點-路徑-目標意象圖式。第一小節中,“小船呀輕飄,楊柳呀風里顛搖……蓮舟上揚起歌聲”,描述了一位美麗的農家少女,劃著一葉扁舟,唱起歌兒,出發去溪水中采蓮。首先,船兒來到了溪澗,姑娘一邊哼著美妙的歌聲,一邊采著“半開的菡萏”;隨后,在溪頭,姑娘看見“藕心呀絲長,羞澀呀水底深藏”,究竟是采還是不采呢?她滿腹心事,猶豫不決。不過,悅耳的歌聲始終在水波上飄蕩。接著,到了溪中,姑娘準備采蓮蓬。見到“蓮蓬呀子多”,她不禁想起自己將要做新嫁娘,“耳鬢也暈著微紅”,心里滿滿的幸福隨著歌聲在風中蕩漾。最后,“升了呀月鉤”,天色漸晚,涼風習習,是時候泛舟歸去。船兒越走越遠,“消溶入一片蒼?!?,可是,采蓮少女的歌音還在空中飄裊。讀者不難看出,從采蓮少女“溪澗-溪頭-溪中”的路徑圖式中,作者展現了“人生是曲子”的概念隱喻。在作者朱湘的短暫人生中,起點就在揚起歌聲的蓮舟上,一路上飄飄蕩蕩,到溪澗有槳聲應答;到溪頭有水波助陣;到溪中有風兒蕩漾;詩人在自己的詩歌中筑造有如烏托邦的純美世界,那是詩人少年時代對未來滿懷信心和憧憬的表現!但是,夜幕降臨之際,涼風習習,蓮舟飄去,曲終人散,余音裊裊!詩人婚姻出現裂痕,加上生活的困頓以及漂泊的疲憊,詩人這種烏托邦的世界,禁不住時間的考驗,在現實生活中讓自己陷入了空虛,精神崩潰,從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讀者在欣賞這首美妙的《采蓮曲》的同時,不禁對詩人的境遇報以同情和惋惜。
全詩每一小節的最后一句詩行都和容器有關。采蓮姑娘的“歌聲”首先在“蓮舟”這個容器出現,接著因為“槳聲應答”,“水波”這個容器也“抑揚”著歌聲;然后從“水波”傳播到了“風飔”這容器”,歌聲回蕩在四周;最后,采蓮姑娘坐著蓮舟離去,“歌聲”慢慢飄走,只留下“歌音”在“虛空”這個大容器里“裊”著。經過無數次容器的經驗,我們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個個容器的意象圖式。如圖1:
“歌聲”從“空—滿—空”的過程,讓讀者置身于詩中,仿佛聽到了整首曲子,從歌聲里感受到了采蓮姑娘從“嬌羞—春心蕩漾—落寞”的心理變化。同時,讀者對“人生是曲子”這一概念隱喻,有了更深的認識。人生是曲子,在我們行走的途中,伴隨著的,是心底唱響的歌:邂逅美好的人和事,心中宛轉著欣喜的歌;經歷失敗和挫折,心中低回著憂傷的歌;重拾信心和希望,心中回旋著激越的歌……喜怒哀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音符。詩歌中采蓮姑娘表現出來的種種情緒,也是她對人生的體驗。不過,她唱的采蓮曲再浪漫,再悠揚,也抵不過時間,一定會有曲終的那一刻。采蓮姑娘的歌聲,從開始到結束,從一個容器到另一個容器,加深了讀者的印象,使讀者久久不能忘懷。
作者在詩歌中還運用了部分-整體意象圖式。采蓮姑娘從一開始在“溪澗”“采蓮”,到“溪頭”“采藕”,然后到“溪中”“采蓬”。詩歌中的“蓮”是整體,而“荷花”、“蓮藕”和“蓮蓬”是“蓮”的各個組成部分。詩歌第一小節中的“荷花呀人樣嬌嬈”和第二小節中的“清凈呀不染塵?!苯栌煤苫ǖ孽r艷和出淤泥而不染比喻采蓮姑娘們的純潔和高貴;第三小節“采藕”時“女郎要采又夷猶”透露出女兒家情弦已撥動,蓓蕾已初開,但是因為“羞澀呀水底深藏”所以猶豫不決;第三小節熱情的喜鵲催著姑娘快把主意定,岸上的石榴樹慷慨地把花兒撒上少女的羅衫—送來了它的賀禮,“蓮蓬呀子多”象征著婚姻和子孫滿堂,姑娘雖然“耳鬢邊暈著微紅”,卻“風定”“風生”擺脫了猶疑,表現出坦然開朗的心境。詩人通過描寫姑娘“采蓮—采藕—采蓬”過程中不同的自然景象,刻畫出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而由“荷花”、“蓮藕”和“蓮蓬”構成的“蓮”使詩歌讀起來更加意味深長!唐代詩人王昌齡也有一首《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詩人王昌齡描寫的同樣也是采蓮少女唱著歡歌的景象。不過,他詩中的采蓮僅僅指的是采“芙蓉”(也稱蓮花或荷花);而朱湘這首《采蓮曲》中,不僅僅有采蓮花,還有采蓮藕和采蓮蓬。筆者認為,通過部分到整體的完美結合,更能體現人生這支曲子的完整和圓滿。
朱湘這首《采蓮曲》主要是刻畫純潔的采蓮少女的形象,主題是歌頌勞動和愛情。但作者并沒有停留在對少女外貌和采蓮場景的描寫上,卻對周圍的景物進行細致的描繪。而且,借用連接意象圖式,可以發現詩歌中楊柳、晚風、夕陽、水波、小舟、荷葉、荷花、蜂蝶、
嫩藕、蠶繭、蓮蓬、喜鵲、榴樹、薄霧、月牙、星星等所有的意象都密切相連,形成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空間隱喻鏈。正如胡壯麟(2006:148)所言,連接圖式通常包含兩個以上通過具體或隱喻方式相鏈接的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紐帶。不同的場景因此可以相互鏈接,《采蓮曲》中的連接圖式可以展示為圖2:
從圖2可見,采蓮姑娘從日落時分出發,到天黑月牙升起時才泛舟離去;期間,先是在溪澗采荷花,然后來到溪頭采藕,最后在溪中采蓮蓬?!拜蛰萄桨腴_,蜂蝶呀不許輕來。”說的是少女猶如含苞未放的荷花,純潔高貴,所以需要付出真誠和愛意!“藕心呀絲長……不見呀蠶繭絲多呀蛹裹中央?”表達出采蓮姑娘因為羞澀想把青春的秘密藏在心里的情緒。蓮蓬子多,榴樹婆娑,喜鵲嘰嘰喳喳,預測著愛情和婚姻的到來。只不過,夜幕降臨,月牙升起,薄霧蒙蒙,姑娘們帶著花香離去,心中向往的愛情雖然美好,卻有少許蒼涼,有如牛郎織女凄美的愛情故事!
林徽因說過:“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唱歌的?!鄙绺?,喜怒哀樂,點點滴滴都在我們人生的曲子中爬行。朱湘詩中的采蓮姑娘,年輕貌美,春心蕩漾,渴望純潔美好的愛情,向往美滿幸福的婚姻生活。詩中各種意象的緊密相連,奏響了采蓮姑娘充滿夢幻的青春進行曲!而詩人朱湘的人生曲子卻大相徑庭。這點,可以從朱湘同一年創作的另一首主題迥異的詩作《葬我》中得到印證。從“荷花池內”到“馬纓花下”到“泰山之巔”到最后燒成灰燼,投進滾滾春江。21歲的詩人,已經開始尋求“葬我”之地。詩人與生俱來的憂郁氣質,使得他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人生焦慮、痛苦。《葬我》這首詩歌,也預見了1933年12月年僅29歲的詩人投長江自沉。聆聽詩人短暫而悲哀的人生曲子,筆者不禁扼腕長嘆!
除了以上幾種意象圖式以外,作者在詩歌中還運用了中心-邊緣意象圖式和上-下意象圖式。采蓮姑娘劃著小船先是來到溪澗采荷花。她身姿曼妙如楊柳,模樣妖嬈如荷花;她純潔善良且勤勞樂觀;她歡快的歌聲唱出了對浪漫愛情的憧憬和向往!接著,她來到溪頭采藕,在水底深藏的蓮藕有如少女的心事,你猜也猜不透!顯然,溪澗采蓮和溪頭采藕都是為之后的溪中采蓬做鋪墊。幸福美滿的婚姻才是采蓮姑娘最想要的歸宿,“風定”,“風生”表明了她堅定的信念和態度。而詩歌的第三小節,詩人著重描寫采蓮姑娘對愛情既向往又猶疑的心情,詩人用“波沉,波升”四個字,既寫出了水波的變化,又把少女內心的忐忑不安表達得形象自然。這里運用了上-下圖式。
從意象圖式的視角看,朱湘這首詩主要是運用起點—路徑—目標意象圖式來表達采蓮姑娘的行程和心理變化的,也說明了“人生是曲子”這一概念隱喻,同時這首詩又是由多種意象圖式融合而成的。采蓮姑娘的“歌聲”從一個容器到另一個容器,采蓮姑娘“溪澗采蓮-溪頭采藕-溪中采蓬”的過程,夕陽、楊柳、蜂蝶、蠶繭、喜鵲和月牙等等相互連接的意象……當我們感知朱湘所要表達的人生苦短時,我們動用了我們的感知經驗,透過意象,運用想象將多種多樣的意象圖式相融合,并且與詩人所要表達的那種意境相融合,從而更好地理解朱湘這首詩歌所表達的不同于一般歡快《采蓮曲》的少許憂傷之情。
三、結語
以上分析表明:通過探究蘊含在朱湘《采蓮曲》中的各種意象圖式,讀者不僅可以概括除詩歌中的概念隱喻—“人生是曲子”,還可以洞察出詩人所要表達的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離別時的憂傷之情?!恫缮徢氛宫F了詩人面對殘酷現實時內心的矛盾和糾結。
參考文獻:
[1]Freeman,H.M.Momentary Stays,Exploding Forces.[J].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02(30)1.
[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膳書堂文化編.朱湘精品文集[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