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瑾
摘要:“共生”理念作為不同物種之間互惠共生的狀態。到20世紀中后期,延伸到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作為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和諧穩定的生物生存模式,各部分之間都依靠著共生關系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生態系統,從而組成了緊密相關的生物鏈。人類作為“共生”關系中的一員,為了保護生態平衡,自身得以更好的發展,我們必須以“共生”理念為守護自然的生存法則。
“通過對電影中社會及人物影像的闡釋,引發人們對生存環境的關注,啟迪我們對當代影視文化的思考。”宮崎駿正是這樣一位深受日本森林文化影響,懷抱著人與自然的生態“共生”理想的動畫大師,作品中的生存危機以及密切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多方面問題,生態“共生”的理念在他的創作過程貫穿始終。
關鍵詞:宮崎駿;生態“共生”;多元文化
一、人與自然的生態“共生”
作為宮崎駿動畫的核心主題——人與自然關系,貫穿于他整個創作過程中。《風之谷》人與自然的對立,《天空之城》中莫西卡對天空之城的毀滅式入侵……都是導演對人與自然的深深憂慮。人類文明與自然的沖突在宮崎駿的通過風、森林、火等細節物象的等暗指的人類來進行具體表現,而人類文明想要長存卻也離不開自然的庇護。
對于導演自己來說,人類并非作為自然的真正主人,植物——具體來說是“樹木”才是,每部作品中出現的“參天大樹”就如同人類的生命之樹郁郁蔥蔥的屹立著。對于自然不遺余力的贊美,在《風之谷》里,風吹過山谷,成片飄動的是綠色的植物,是鮮艷的山花,這一切描繪的自然之境都那么的令人向往,以“綠色”為獨特的的視角,傳達出人與自然“共生”命運。然而,被人類破壞、摧殘的自然卻無私的包容著它的孩子,人類依存在母親的懷抱,貪婪地占有著每一寸的土地。正如宮崎駿在思索著人與自然充滿矛盾的關系中,“還有人對美好自然的理解,還有自然向人類敞開心扉的過程。”
在古老的東方,日本人以這種美好的希望支撐著生命的存在,人和自然是一體的,我們共同在這個地球上堅強的活著。宮崎駿用冷峻的目光溫暖的筆觸向人們傳輸著人與自然的生態“共生”,讓我們懷著崇敬之心對待所有存在的生命。
二、多元文化的共生
日本民族對于外部文化的侵入,采取了一種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的融合,作為一種相融互匯的復合文化形態,多元因子在自身文化的發展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極具價值和探索意義的民族內涵,這種內化的過程中充滿著沖突與平衡,在實現自身生命價值的同時,也形成一種多方面的發展。
宮崎駿的作品中體現著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極具日本本民族特色的場景也常常出現在影片之中,對于外國作品的改編和以國外背景作為創作題材的作品,使得宮崎駿的電影富有個人特色。影片《紅豬》以意大利為背景進行創作,而《風之谷》中把極具中世紀歐洲游牧民族的服裝風格置于人物身上,在《天空之城》里工業革命的時代氣息無處不在。導演把這種多元文化的特征性結合自己的創意靈感,形成了如萬花筒中的世界,千變萬化,精彩紛呈,將一部部視聽盛宴奉獻給全世界的動畫電影愛好者。藝術不分國界,文化無問西東,這樣的境界便是多元文化的“共生”。
除了動畫語言描述的美好,對于現實危機的深刻表達也被這位充滿人文關懷的導演寄托在作品之中,表達著自己對于人生、對于世界的看法,對大自然的虔誠之心,對于生命的無比熱愛,對于人性的浪漫追求,宮崎駿的作品一直圍繞著現實世界的種種問題,借助動畫的手段進行表達。《紅豬》便是在海灣戰爭爆發的現實下產生的,作為第一部以成年人為主角的作品,片中宮崎駿闡發了對戰爭的思考,用魔法的方式表露著主人公在失去戰友后對于戰爭的厭惡,帶有強烈的批判情緒。而在伊拉克戰爭爆發的同年奧斯卡頒獎禮上,他用親筆寫下的宣言,向全世界表達著自己的悲傷。
在沒有鮮明界限的作品里,脫離了種種的狹隘觀念,宮崎駿在自己的動畫王國建起一片宏大的沒有邊界的,人與人“共生”的世外桃源。60歲的導演許下的心愿便是對于一切生命的祈禱。
作為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國家,日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卻是自然和諧的“共生”在同一片天空——古老陳舊的寺院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并肩矗立,在京都的街頭巷尾,身穿和服的少女悠然走過……宮崎駿是一位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的導演,作品中的傳統文化指引著我們回歸最初,為人類最本源的文化氣息所感動。就像《幽靈公主》中很多細節——土偶面具,手中的弓箭等等都是對日本繩紋時代古老文化的影射。
在宮崎駿的作品中現代文明的描寫也體現著他對于未來的期待,《天空之城》的設置,成為無數觀眾的心中向往圣地,飛行石的神奇,機器人與眼花繚亂的寶藏,都給觀眾營造出一種未來理想世界的夢境,導演用絢麗的畫面沖擊著觀眾,也用最終“空無一人”的結局,試圖追問文明失落的根本原因,對人類文明現存的種種弊端進行有力的揭露,作品尾聲,人與“地”之間的依賴“共生”似乎回答了導演深深憂慮的人類前途命運,無論未來如何發展,人類都離不開懶以生存的“大自然”——人類的淵源,人類文化的最初傳統。
自《風之谷》上映以來,宮崎駿營造的這一方神奇的天地,用其自身對于社會的責任與關注以及對于人類的深切關懷,對生命的歌頌,形成了多元文化中的生態“共生”。
參考文獻:
[1]秦剛.感受宮崎駿[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2]薛燕平.世界動畫電影大師(第2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3]青井汎.宮崎駿的暗號[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6.
[4]朱旭輝.“真善美”在吳貽弓影像中的闡釋(二)[J].電影文學,2011(8).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