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濛
摘要:從甲午戰爭后被迫割臺到國民黨退居臺灣,鄉愁文學一直是臺灣文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余光中作為臺灣鄉愁文學詩人的杰出代表,以《鄉愁》《春天,遂想起》《五陵少年》《聽聽那冷雨》等多篇詩歌散文而著名,在其詩作中總蘊含著濃濃的鄉愁情感,本文以《當我死時》為線索,探求余光中鄉愁文學的具體體現和表現形式。
關鍵詞:余光中;鄉愁文學;《當我死時》
鄉愁文學是一種文學現象,文學現象即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文學的所有現象。鄉愁文學即是有關懷念家鄉的文化現象的一種總和。何謂鄉愁?“鄉愁是人類家園文化與離散現實的矛盾沖突并人生羈旅心靈訴求所觸發的帶有悲劇意味的普遍情思與深刻感想?!?/p>
一、相關文獻綜述
臺灣鄉愁文學產生的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中日甲午戰爭后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據期間,臺灣就曾于1930年爆發“鄉土文學論爭”,主導人黃石輝即力倡臺灣文學應是描寫臺灣事物的文學、可以感動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學,以及用閩南語描寫事物的文學。此呼應獲得了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全力支持,以此與日式教育文化相抗衡,雖然在戰爭體制和日本全面皇民化的政策下,未能繼續發展,但也推動了臺灣鄉愁文學的進一步發展。1949年后,國民黨敗退臺灣,隨著“反攻大陸”的失敗,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產生了鄉愁文學,又稱“懷鄉文學”或“回憶文學”,也產生了大量的優秀的作家和文學作品,例如林海音、聶華苓、白先勇、琦君、于右任、余光中、覃子豪、紀弦、洛夫、席慕蓉等,而余光中正是這些作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37抗日戰爭開始,隨母親從常州到蘇州,輾轉到上海,再繞道香港,最后進入昆明抵達重慶。1950年到達臺灣,1954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人創辦“藍星詩社”,1958年前往愛荷華州立大學進修,1964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再度赴美講學。1969 應美國教育部之邀,出任科羅拉多州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及寺鐘學院客座教授。余光中既有移民的身份,又有海外留學、講學的經歷,因而其筆端的鄉愁既脫胎于中國傳統的歷史語境,又孕育在西方民族的文化的沖擊下。通過時間脈絡,我們也更可以理解《當我死時》所作的時間背景。
二、《當我死時》分析
余光中在《敲打樂·新版自序》中這樣評價這首詩:“《當我死時》這首詩曾經收入許多詩選;我在香港的時候,發現大陸也有好些刊物加以轉載。香港作曲家曾葉發先生,早在一九七五年,曾將此詩譜成四部混聲合唱曲。這首詩,上接《五陵少年》,下啟《在冷戰的年代》,通往我六十年代后期的某些詩境,形成了我中年詩生命的一個過渡時期?!?/p>
關于“死亡”,詩人的話題總是沉重的,“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但是在詩人眼中,死亡的最終歸宿卻變得溫暖而美好?!霸谥袊蠲雷钅赣H的國度”詩人用名詞“母親”代替形容詞,來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詩人把死亡當做是一種坦然的睡眠,只有在整張大陸上,詩人不會對死亡產生恐懼,反而靜穆地接受永久的沉睡。在祖國“最縱容最寬闊的床”,我們讀出詩人將祖國擬作自己的母親,愛意滿滿地縱容著自己的孩子,詩人將死亡寫到此,讀者不僅讀不出固有的虛無和黑暗,反而覺得這是一個游子的回歸而頗感安慰。
詩人展開回憶,對自己多次赴美經歷進行梳理,以及對1950年后再未重返大陸的神傷,《當我死時》將詩人自己深沉的鄉愁情結和愛國之情通過精巧的構思具體可感的表現出來?!笆吣晡答愔袊难劬?,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痹娙藢⒁曈X與味覺互換,“饕餮”一詞,更形象地寫出詩人對故鄉的懷念,像一個饑不擇食的旅人,大口咀嚼思鄉的心酸。詩人活用了“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古詩句,解釋了自己“欲葬長江黃河之間”的愿景。余光中是這樣解釋《敲打樂》的,“有感于異國的富強與民主,本國的貧弱與封閉,而在漫游的背景上發為憂國兼而自傷的孤吟”。而作為《敲打樂》里的名作《當我死時》自然也深受了這種情緒的影響。
《鄉愁》《鄉愁四韻》《當我死時》等作品,使余光中在大陸揚名。在《白玉苦瓜》詩集序中,余光中寫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的無非是1842年的葡萄酒。到了中年,憂患傷心,感觸始深,那支筆才懂得伸回去,伸回到那片大陸,去蘸汨羅的悲濤,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漢將”。這是余光中給我們帶來的鄉愁。而對于更多的人,鄉愁情結或許一方面反映了追隨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知識分子的大陸“原鄉”情結,另一方面則是臺灣知識分子對60、70年代臺灣島內社會政治制度不滿與島外國際地位式微的反省有關。而余光中也是這些知識分子的一個代表。
三、結語
鄉愁不僅是一個時空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故鄉不僅是狹義上的籍貫地,更是廣義上的精神家園。余光中用其一生詮釋鄉愁,他筆下的鄉愁涵蓋了不同層次的鄉愁形態,為人類構筑起一個美麗而憂傷的鄉愁世界,而現代人可以從那里獲得心靈的救贖、找到迷失的家園。
參考文獻:
[1]福建教育出版社.水是故鄉甜:臺灣鄉愁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劉鶴.臺灣文學“鄉愁”敘事的遺民意識論[D].語言文學,2015(2).
[3]劉正偉.論余光中詩中的鄉愁及其解構[J].武陵學刊,2012(6).
[4]余光中.余光中自序:繡口一開[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5]向立.論余光中筆下的鄉愁書寫[D].重慶師范大學,2014.
[6]章亞昕.二十世紀臺灣詩歌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