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要:數字時代,當代油畫創作內容與形式更為豐富,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發展問題。本文分析了數字時代下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特征,結合對數字時代油畫創作問題的思考,提出了幾點數字時代當代油畫創作發展路徑。
關鍵詞:數字時代;油畫藝術創作;人文內涵
一、數字時代下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特征
數字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藝術變革,數字繪畫、數字影像等技術逐漸滲透入藝術領域,這也為當代油畫創作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素材與創作手段。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作者可有效節省時間,提升創作效率,也可使作品表現出更佳的藝術效果。例如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可對畫作進行光線明暗、圖像變化、色彩飽和度等多樣化處理,使油畫作品給人更好的藝術感受。同時,數字時代背景下,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各類藝術思想、藝術資訊以最快捷的方式融入到藝術家工作生活當中,數字思維與數字技術和油畫藝術的結合也直接影響著油畫創作,這也推動了藝術家創作思路的多元性。總而言之,中國當代油畫藝術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展現出了更多的可能性。[1]
二、數字時代油畫創作問題
數字時代帶來了諸多新的表現形式,例如觀念藝術、裝置藝術等,各類藝術創作形式手段與內容多樣,新的媒介材料也不斷融入,例如光、電、數字媒介等。
數字時代為當代油畫藝術創作創造了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就現狀來看,數字時代,我國當代油畫創作也面臨諸多現實問題。首先,數字思維與數字技術的融入,雖然帶來了豐富的素材與多元形式,但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油畫作品的工業化與數字化,缺乏作品與思想內核的深度融入,難以讓油畫創作者表達出深層情感。同時,數字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創作者自主能力的衰退,一些油畫創作者盲目借用數字技術,流于形式,且失去了油畫本該有的生活氣息與人文內涵。僅僅通過抄襲圖片、借鑒,完全丟失了當代油畫的靈魂內在,難以讓觀者產生藝術審美體驗,更無法產生精神上的共鳴。此外,也有少數油畫創作者一味迎合市場,追求商業價值,利用數字思維、數字媒介將油畫創作直接變成復制粘貼,毫無文化藝術價值的油畫作品不斷問世,缺乏社會思考、文化內涵的作品使觀眾在欣賞中變得麻木、乏味。
三、數字時代當代油畫創作發展路徑
(一)借鑒與吸收
任何時代的油畫藝術創作,必定有其時代的方式。數字時代,數字理念與技術必然會被應用到油畫藝術創作當中,但在具體創作中,應注重借鑒與吸收,不可一味追求數字化、追求便捷,更不能因過分追求數字效果而忽視油畫藝術內涵,省去對繪畫的深入推敲。因此,數字時代,當代油畫不可能長期保留在傳統模式中,我們既不能盲目追求數字化形式油畫創作,也不可完全拒絕、排斥對數字思維、數字技術等的應用。油畫藝術創作需正確吸收與借鑒數字技術優勢特征,合理使用數字技術。[2]例如知名油畫家劉小東用傳統技法將照片直接創作成油畫作品,使油畫構成與影視視角相類似,再如張大力、張曉剛等畫家,他們都善于將廣角鏡頭效果、照片效果等技法融入油畫作品,形成獨有的風格,實現了對數字技術的有效吸收與借鑒。
(二)關切當下時代
數字時代的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也需將現實關懷、時代關切放在重要位置,借用數字理念與媒介,以更多元、更豐富的方式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通過數字化模式來表達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也唯有如此,才可凸顯出我國油畫藝術創作的當代性。例如油畫作家俸振杰創作的《婚紗系列》油畫作品,他通過對現代大眾圖像的借鑒,將民俗年畫形式與現代數碼照片融合,使油畫作品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觀感,并諷刺了當今社會城鎮化進程中的諸多問題,這也使其油畫作品別具一格,備受稱贊。
(三)追求人文內涵
中國當代油畫的另一價值體現在它深厚的人文內涵。數字時代,油畫藝術創作同樣需要將追求人文精神、人文內涵作為核心。中國當代油畫也正是因其人文內涵、精神文化品質而展現出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取向。因此,當代油畫創作在借助數字媒介之余,更需回歸社會,觸摸生活,以油畫獨有的藝術形式去發掘對生命的探究、對社會環境的焦慮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沉思,展現出油畫作品的人文關懷與人文內涵。[3]如湖北油畫家石沖的油畫作品《被曬干的魚》,基于超級寫實技術的支撐,借助電腦軟件浮雕等技術效果對圖片藝術化處理后,再完成繪制,其畫面與色調處理能夠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通過現代模式與傳統技法表露出藝術家關注生命存在狀態的一種方式,其作品“凝固化”與“靜止化”的物象也能夠讓人感到震撼。
四、結論
總而言之,數字時代下的當代油畫藝術創作,展現出了新風格,并已經成為一種現象。我們應正視兩者的融合,運用合理的形式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與媒介的積極效果,創作出更有文化藝術內涵的當代油畫作品。
參考文獻:
[1]張冬峰.當代油畫與信息數字時代[J].中國油畫,2015(3):63.
[2]劉夙凱.論數字時代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影像化現象[J].芒種,2012(14):235-236.
[3]李愛鳳.圖像和數字化技術對當代油畫創作的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