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吾措吉
摘要;本文通過對藏族人取名的觀察,客觀呈現當前多元文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藏族人名的一些具體的變化。希望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理解與交流,消除他民族對藏族人取名的一些刻板影響與誤會。本文通過民族學的田野調查法(觀察與參與觀察法、個別訪談、問卷調查)、文獻閱讀和語言學的共識與歷史等的研究方法對藏族人的名字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做出了材料性的現實反映。
關鍵詞;人名;變化;雙名
一、藏族人的取名方式
人名,顧名思義就是指對人的稱呼方式,更是一種為了區分個體而給每個個體取的一個特定的名稱符號。由于有了這種符號,人們的社會活動才能有序的進展。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由于方言分為三大藏區。這三大藏區在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等方面都不太一樣,因此在取名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差異,但是大體上來說有以下幾種取名方式。
(一)向高僧大德求名
由于藏族是一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所以人們把許多的人生大事都會依賴宗教領袖或當地寺院。僧人進行一定的算卦儀式后賜名。取名也是如此,像才讓太、{r?n t?h?n ?d?ul ma}仁青卓瑪、{ton nd?up tsh? ra?} 東智才讓等一般都是屬于這一類。這類名字在日常生活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據史料記載吐蕃王朝的第八代智耿贊布時就有這種取名方式,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這種向高僧大德求名的取名方式歷史悠久,而且到現在這種取名方式依然很普遍,在三大藏區都是一種主流的取名方式。
(二)父母取名
這種取名方式在兩種情況下會采取。一是,一些交通不發達而又偏僻的地區,在不便與寺院或僧侶取得聯系的情況下會采取由父母取名。這種名字特別簡單,有許多是兩個字組成。比如;{rdo lok}多羅,有“石頭”的意思,父母期望孩子像塊石頭一樣健康。隨著交通的發達,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二是,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與別的民族之間越來越頻繁的交往,有些父母就會自己給自己的兒女取名。
(三)以神山神水為名字
這種名字多半是父母或親戚朋友取的。比如,黃南、尖扎和循化等地區有許多以“{xa wo}夏吾”和“{?a c?hu?}夏瓊”為名的人。而且{xa wo}“夏吾”一般是第二次取得名字,這種名字一般在小孩兒體弱多病的情況下,換名以消災解囊。
(四)神父取名
這種現象出現的云南迪慶藏族人居住的一些地方,由于那里有些藏族人信仰基督教,所以當地人在取名的時候向神父求名。比如有“瑪麗、白卓、明該義”等。
二、藏族人名的特點
名字上凝聚了取名者對被取名者的期望與取名者自己的價值觀,在藏族的社會中而能給別人取名字的人往往是在社會上具有較高文化的德高望重者,所以取名者的期望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社會普遍的觀念,因此不同時代的人名有各自的特點。但在本文里筆者就談談當前藏族人名的一些特點。
(一)無處不在的佛教尊名
自公元七世紀佛教傳入青藏高原以來,現如今藏傳佛教已經滲入藏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象。因此在藏族人的名字中最常見的,是有關藏傳佛教的內容。具有這種特點的名字特別多。而又因佛教詞和祈愿詞的前后不同,可分為兩種。(1)佛教詞在前祈愿詞在后的形式。如;完瑪頓智{wa? ma ton nd?up}這個名字的前兩個字代表的是蓮花生大師(寧瑪派的祖師),后兩個字是對使用該名字的人的一種期望,意思就是“事事順利”。卡卓吉{kha md?o ?cal}這個名字的前兩個字是指圣女(藏傳佛教中一種女性形象的行者),而后一個字是一種期望和祝福,意思為在各方面幸福安康。(2)藏傳佛教名詞在后,祈愿詞在前的形式。如;仁青卓瑪{r?n t?h?n ?d?ol ma}這個名字的前兩個字是“寶貝”的意思,代表著對使用者的珍惜和愛戴,另一方面這個詞本身也有一些佛教的思想在里面,后兩個字指的是觀世音。(3)祈禱藏傳佛教興盛發達的人名。丹巴達杰{?tan pa tar r??}這個名字的前兩個字指“藏傳佛教”,后兩個字指“發達、興旺、興盛”。有些人只用丹巴或達杰,但是其核心思想還是與前者一直。“旦增{?tan dz?n}”這個名字是的第一字“旦{?tan}”這里可以了解為“藏傳佛教”,“增”有“抓住、守護”的意思,那么連起來就是“堅守藏傳佛教、守護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色彩,差不多在每個名字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因此在這兒就只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二)反映民族關系的人名
任何東西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一些應運而生的東西。藏族人與其他民族相互長期交往之后受別的民族的影響,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人名。如;王更周吉{wa? ka? nd?up ?cal}這個名字的前一個字很明顯是漢語的姓王,中間兩個字指的是“事事順利”,最后一個字指的是“幸福、安康”。這些名字在以前的藏族人的名字中很少會有,但是近代隨著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相互影響下才新出現的一種取名方式。這兩種是很典型的應運而生的名字。
(三)通婚子女的雙名
現在是全球一體的時代,不同民族之間相互通婚也是一種新的趨勢所在。不同民族通婚之后一般給孩子去兩個名字。如;王青、才讓措{tsh? r?n tsho}這兩個是一個人的名字,這種名字在城市中更多。
(四)其他
(1)涉及苯教的人名。苯教是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最原始的宗教,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7世紀,苯教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雖然后來逐漸沒落了,但還是有些人是信仰著苯教。因此,有像“楊忠”等一些涉及苯教的人名。(2)綽號。藏族人長期以來有取綽號的習慣,而且一些綽號極具攻擊性。如;厄丹{?k ?dan}這個綽號是給一位上唇比較厚的男性取的綽號,第一個字意思是“氣、空氣”,第二個字的意思是“地毯”,那么合起來就“有氣的地毯”也就是形容這位男子的上唇就像“加了氣的地毯那么厚”。(3)乳名。藏族人除了極少數的人沒有乳名外,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或親人取的乳名,而這些乳名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名字的基礎上取的。如:卡毛先{kha mo ?am}的乳名為卡果{kha ko}或卡巴{kha ba}這個也是在“卡”的基礎上加后綴“果”?{ko}或者“巴”{ba}。而后面加了詞綴后大多有“小、幼”的意思,叫起來使有一種親切感。
三、藏族人名發生變化的原因
每種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集合體。藏族人的名字也一樣,我們可以從它的現象,了解到一些它背后的東西。人名作為一種流動的名片,它附帶著社會的許多方面的因素。現代有許多人對于名字的追求越來越高,感覺名正則言順,認為名字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與此相比,更多的藏族人在取名的時候不太會過于追求美觀和寓意,尤其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他們更原意遵循一直以來的習慣——也就是向高僧大德求名等的方式為主。但是從歷時地看藏族人的名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這部分就探討一下藏族人名變化的原因。
(一)與其他民族間的接觸
從不斷增加的“雙名”,我們可以了解到,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藏族人與其他民族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藏族人的社會也會隨著這種趨勢,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如;飲食習慣、穿衣習慣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面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二)知識水平的提高
比以前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行取名,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兩種原因。說明人們的受知識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尤其普及義務教育以來。
(三)社會生計方式的變化
像云南迪慶有一些藏族人信仰基督教。因此,他們在舉行一系列宗教儀式活動時,就不需要像其他的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人一樣需要柏木和糌粑等的材料,而是更多的需要紅酒等的東西。有了需求就會出現相應的事物。由此,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他們的社會中,對于像“糌粑{tsam pa}”、“柏木{x?k pa}”、等一系列詞匯應用的幾率會少一些,“紅酒{rg?n t?h??}”、“神父{??n fu}”等相應的詞匯應用率較高。生計方式的變化導致藏族人名變化的有許多。另外還有“退耕還林”等的政策也會使農牧民的生計方式發生變化。
四、總結
根據馬克思的話來說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永恒不變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變化中存在。所以,藏族人的名字也是一樣的,也是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但是,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尋。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變化中找出一些發展規律,從而更好地了解不同時間段的藏族人。這對其他民族的人了解藏族人有很深刻的意義,會消除刻板認識。各民族相互了解是各民族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基礎,只有相互了解了,才不會在相互交往中出現不必要的沖突。而且這種了解更需要與時俱進,人名的研究是一種很好的手段,因為人是每個時代的當事人,人名是當事人的名片。通過這種研究可以了解當事人許多前沿的動態。這對民族的正確認識與了解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巴伯若.尼姆里.阿古茲.藏邊人家[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2]洪軍.雙語教育與民族發展芻議[J].青海民族研究,2014.
[3]李耀華.民族學通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4]仁增.藏語地名漢譯規范化研究[J].青海民大社科參訊,2015.
[5]王堯.藏學概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6]楊信彰.語言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