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梅
摘要:對于蒙古族文化來說,因其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從而反映到圖案藝術上能夠呈現給人們一種豐富多彩的面貌。蒙古族豐富的圖案背后所代表的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傳承以及對漢、藏多元文化影響的結果?;诖?,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對蒙古族圖案與草原文化、中原農耕文化、藏傳佛教文化以及伊斯蘭文化之間的關系展開全面的探究,從容促使蒙古族文化能夠得以持續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蒙古族圖案;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藏傳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
蒙古族作為我國北方草原民族之一,它的起源不僅具有多元化,而且更善于吸收異質文化。蒙古族作為一個動態的民族,其文化必然也具有動態性,總體來說,蒙古族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與多元性。而圖案一詞,在蒙古語中稱之為“賀烏嘎拉吉”。而蒙古族關于“圖案”的命名和漢族之間“美”有著融合之處,這必然也象征著兩個民族之間在文化上的交流一融合。然而,物質生活簡單的蒙古族怎樣能夠創造出豐富的圖案藝術,文章就多元文化的結晶——蒙古族圖案展開全面的探究。
一、蒙古族圖案與草原文化
蒙古族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在形成以及發展過程中的經歷漫長而復雜。但是無論怎樣發展,蒙古族的胸懷依然是草原,而草原文化同時也是蒙古族圖案產生的基礎,另外也是蒙古族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蒙古族圖案才得以在這片草原文化上孕育開花。蒙古族文化通過度草原文化的吸收以及陳定,從而才促使草原文化不斷的穩定發展,最終為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蒙古族圖案與中原農耕文化
因為受到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季風影響,從而降水量豐富的東南地區適合農業發展,先后辟為農業經濟區。而西北部地區雖然有少量綠洲農業,但是主要還是游牧經濟占據多數。而蒙古族與漢族分別代表了北方地區的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然而不管是哪個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其間必然會促使各民族之間不斷影響、相互學習最后相互融合。除了強制性同化之外,這種相通的現象,作為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必然會促使各民族不斷的發展?;谖幕嗤ǖ那闆r下,能夠促使圖案呈現出相應的面貌。簡單來說,蒙古族的圖案有時既可以用漢族的圖案代替,當然,漢族的圖案有時也能表達出蒙古族的美好寓意。比如說,蒙古族特別喜歡的象征愛情的鴛鴦,有著多子多福寓意的石榴以及牡丹等花卉,這些源自于北方農耕地區的圖案藝術,一直被蒙古族沿用并一直流傳。
三、蒙古族圖案與藏傳佛教文化
西藏地區引入佛教,從而與苯教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藏傳佛教體系?;诒浇膛c蒙古族信奉的薩滿教有著共同之處,從而在蒙古族地區,西藏地區的藏傳佛教受到了該地區的高度認同。后期,蒙古族大量的修建佛教寺廟,將從西藏地區帶來的圖案應用在建筑上。比如說藏傳佛教中的“八吉祥”圖案,不僅在蒙古族地區受到了大家的高度關注,而且就連中原地區也對其形成了重視。
四、蒙古族圖案與伊斯蘭文化
在元朝時期蒙古族作為當時的統治者,在征服伊斯蘭國家之后,也收獲了該國家的工藝品。在當時的伊斯蘭國家,在生活中偏向于藍綠色的裝飾品,其圖案的顏色和藝術品的風格,像是花園中的花花草草,不僅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而且讓人在精神感情上也能有種喜悅之感。而由此可以看出,人們的審美與其生活的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而蒙古族受到伊斯蘭國家的影響,在加上自身環境就處于遼闊無際的大草原,除了看到低矮的地平線之外,映入眼簾的就是藍天白云,因此,導致蒙古族人們更加對藍色出奇的喜愛。在蒙古族大草原上,空間遼闊,人們的生活比較的單調,然而蒙古族與伊斯蘭不管是構圖風格還是藝術品的特點都具有構圖飽滿、延綿不斷的特點,基于該些藝術品的相似之處,從而基于人們在心理或者是審美方面,促使自身生存的環境更加空闊,而且更是促使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得到豐富。延綿不斷的藝術品圖案能夠在空間上無限的擴展,以此整體給人視覺上能夠呈現一種統一和諧的感受,再加上色彩強烈、具有較強沖擊力的裝飾品,由此,不僅能夠體現出蒙古族人們生命至上的精神追求,而且更是包涵了蒙古族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美好寄托。
五、結論
總而言之,蒙古族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裝飾圖案藝術,不僅是蒙古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更是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為圖案的出現,從而才給蒙古族單調的生活賦予了一層豐富的色彩。而具有開放性以及包容性的蒙古族,通過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鑒以及吸取,從而促使本民族圖案呈現出鮮活的血液。對此,文章就多元文化的結晶——蒙古族圖案展開的全面的探究,促使蒙古族地區能夠長期發展的同時,也能促使其圖案文化更具生命力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課題組.烏恩執筆.草原文化的歷史集成——論蒙古族文化在草原文化發展史上地位與作用[J].內蒙古日報(漢),2013-07-12(02).
[2]阿木爾巴圖.蒙古族民間美術[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47.
[3]張碧波,董國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3:100.
(作者單位:集寧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