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璐 王佳音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語言應運而生。網絡流行語是一定時段內主要在網絡中被網民自發使用的、較活躍的、具有發酵功能和特殊意義的并往往對社會現實產生影響的語言符號,而網絡流行語又是流行語的一種分支。本文以語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出爐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為語料,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以隱喻、構式等理論為基礎進行分析。
關鍵詞:流行語;認知語言學;隱喻;構式
《咬文嚼字》雜志于2017年12月12日公布“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共享、有溫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膩、尬、懟、打call。除了前四個外、其他的均起源于網民的創造或傳播,因此帶有鮮明的網民特征。
夏中華認為“流行語是在一定時間段內被高頻使用的新奇的語言形式”。網絡流行語是流行語的一種分支。趙艷芳在其《認知語言學概論》一書中指出:“網絡流行語是一定時段內主要在網絡中被網民自發使用的、較活躍的、具有發酵功能和特殊意義的并往往對社會現實產生影響的語言符號,并且往往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流行語并非是一種有著規范語法的語言,人們在對流行語進行認知時,往往僅僅針對語言或社會變革的影響來進行分析和解釋。卻忽略了“人”這一因素。人總是通過現實與認知的相互碰撞與影響,對相對應的社會現狀或現象做出有意識地響應,網絡用語便是其一。
因為人們的認知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從而產生了流行語,所以對流行語的研究應凸顯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文利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和構式等相關理論,以《咬文嚼字》出爐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為語料,對流行語進行分析。
一、隱喻理論與構式語法
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某一類事體來理解另一類事體。隱喻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者理解另一領域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指出“隱喻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僅體現在語言上,還體現在思維和行為中”。它是一種深層的認知機制。認知主體通過推理將一個概念域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以此建立聯系,加深對事物的理解。
構式語法源于框架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構式的定義是形式與意義的對子,成立的條件是形式或意義的某些方面不能從構式自身的組成部分中預測出來,也不能從原有的構式中獲得。當構式中的詞匯義與構式義發生“語義沖突”或不兼容時,此時潛在性語法環境就會產生一個壓制因子,對詞匯義產生強制影響,這就是構式中事物壓制現象。
二、流行語的認知解讀
(一)流行語與隱喻
1.有溫度
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把隱喻看作人們思維、行動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的方式,即概念隱喻。在概念隱喻中,有無數個基礎隱喻。基礎隱喻就是以直接通過身體經驗為基礎的概念隱喻。
2017年5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有溫度”一詞。旨在為來到上海的游客們、住民們提供舒適安心的上海生活和體驗,讓人們有一種暖心的體驗。人們根據身體經驗,當感受到熱度或暖意時,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放輕松、身體舒適、心情較為舒暢的主觀感受。以感覺經驗為起點概念,主觀反應與評價為目標概念。
2.流量
認知學理論認為,在通過轉喻、隱喻等形成的概念基礎上,再次利用人們的想象力來解讀分析客觀世界的過程成為概念隱喻的二次活性化。
從2017年初開始,娛樂圈頻頻使用“流量”一詞來形容那些粉絲多、人氣高的明星。“流量”本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河或管道等某一橫截面的流體的量,或是通過道路的車輛、人員等的數量。人們將一定時間通過某地的量這一概念在頭腦中映射到了互聯網中,進行第一次概念隱喻,“流量”一詞開始有在一定時間內網站的訪問量,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所耗費的字節數的意義。高人氣、影響廣的明星顯然能讓網站的訪問流量暴增,人們對于這種現象,再次利用隱喻,將流量比喻為人氣超高的明星。
3.油膩、打call
提喻是隱喻的一種,利用事物的某一部分來指代整體的一種修辭手段。提喻所表現的是事物原本義基礎上的意義的擴大或縮小,例如由種到類,由類到種的變化。這種認知能力是在人們能夠對原型范疇自由伸縮的認知能力上建立的。
“油膩”本指“含油過多”。在2017年的流行語中,這個詞開始形容一種中年人在社會和家庭的重壓下,不修邊幅,大腹便便的樣子。這其實就是“油膩”的一種由具體含義到抽象含義的轉換、在原型義范疇上進一步擴大,從“含油過多的”轉變為不注重個人形象或油腔滑調、自以為是的人物形象。
“打call”一詞源自外語,指觀眾作為演出者的粉絲,在表演時對偶像進行的一種應援。通常以瘋狂喊叫及揮舞熒光棒等方式與演員進行互動。人們根據自身經驗和感覺,發現人們常常會利用肢體的擺動及吶喊歡呼等方式表達對某人的支持或贊成。“打call”一詞的原型范疇中的動作正好符合了這一特點,進入我國后,人們對“打call”一詞的原型范疇進行了擴展,不僅表達對偶像的應援,也用來表達對某人、某事、某物的支持和贊成。
以上流行語的意義都是人們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利用主觀能動性,對原型意義進行擴展、延伸、甚至顛覆,這些非原型意義也可能逐漸轉化為原型意義或衍生出更多意義。
(二)流行語與構式語法
2017年初,朋友圈突然被一張由“我可能復習了假書”的文字與一張“無奈臉”組合的表情包刷屏。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效仿“可能XXX假XXX”的結構來表達不符合自己預期的各種事情。“可能XXX假XXX”的構式便在此基礎上形成。
構式中的“假”所能修飾的范圍較之人們認知的范圍有所擴大,不僅形容詞可以進入該構式,少數形容詞也可以。例如:火鍋太辣了,我可能點了一個假微辣;因為進入該構式的形容詞在構式的壓制下獲得了新的指稱義。“假”本指不真實的、偽造的,但在構式中則指使用效果不佳、違反常理、不合預期的,這就使得構式得以合理解讀:書不是假的,卷子也不是假的,什么都是真的,只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滿意的效果。
三、結語
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促使著語言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將各種喜聞樂見的社會情景、社會現象進行語言的壓縮、映射與改造,形成新的流行語,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認知是人類擁有的最為基礎的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的、基于自己的經驗與認知,利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隱喻創造出形式多樣的流行語。這類語言變異順應語言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語言發展的必然結果。本文以認知學的角度,利用隱喻、構式等理論為基礎,分析2017年中國十大流行語,深入理解流行語的創造規律和演變過程,而且推演未來流行語的演變軌跡與語言交流學習。
參考文獻:
[1]谷口一美.認知言語學[M].ひつじ書房,2011,(3):17-21.
[2]西村義樹、野矢茂樹.言語學の教室[M].中公新書,2013(3):63-93.
[3]籾山洋介.日本語研究のための認知言語學[M].研究社,2014(1):72-85.
[4]丁倫才.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的隱喻與轉喻現象[J].安徽文學,2011(5):269-270.
[5]李衛衛.從構式中的壓制觀視角解讀網絡流行語[J].語文學刊,2015(8):22-23.
[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2007(2):89-95.
[7]曾妮.“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的認知解讀[J].讀與寫雜志,2017(14):56-57.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