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摘 要: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帶動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高等職業教育所涉及的專業更加多樣化,更適應社會的發展。然而,高職教育在取得了較好成績的同時,也顯現出一些新問題,主要體現在高職畢業生的職業精神相對較差,不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在進入工作崗位后不能很快地適應工作,缺乏吃苦耐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達不到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相沖突。基于此,文章以高職生職業精神培養方式的改進與創新為切入點,在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高職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方式措施,對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19
一、課題意義
本課題為2016年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項課題,其研究目的是緊密結合高職院校實際,分析高職院校在德育工作、教學工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形勢、任務,通過開展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機制、內容和方法途徑等方面的創新活動及研究,著眼于解決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并剖析導致這種狀況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闡明這種狀況所帶來的諸多不良后果和影響,由此說明大力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最終將重點放在大力推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理論思路與實踐措施的探索上。
探索和創新活動使高職院校學生意識到職業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提高綜合素養,促使教師在管理、教學和科研實踐中身先垂范,積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使學生克服重職業技能輕人文素質、重理工輕人文的不良傾向,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課題研究作用
良好的職業精神是職業人在職業發展中的關鍵因素和重要指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從社會需求看職業精神培養
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日益突出。從社會角度看,企業認為很難找到滿意人選。調查發現,就業難的主要問題是由于用人單位要求與學生實際素養之間的差距造成的。具體表現為大學生在知識應用上不能很好地發揮,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溝通能力弱等。因此,職業精神教育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在內涵建設上應下大力氣。
2.從學生發展看職業精神培養
對高職學生而言,只有借助于學校教育平臺,多途徑、多渠道了解社會以及企業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在建構職業精神的過程中明確目標,通過努力逐步縮小差距,客觀認識評價自己,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從而增強競爭力,才能在入職后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及職業要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中的問題
本課題以某學院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和分析,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職業精神
目前,高職院校在改革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其中學生難教、難管越來越成為眾多高職院校面臨的共同問題。比如,該學院在強調就業導向和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普遍忽視了職業精神培養,職業精神的重要性在高職辦學理念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學生職業生涯模糊,職業態度消沉,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學習意識不強烈,學習動力不足,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這些都直接指向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缺失,最終導致高職教育競爭力較弱,社會認可度不高,魅力不能得到應有的體現。
2.職業目標模糊,缺乏奮斗精神
目前,高職院校大量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調查問卷表明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大學生只有13%,大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被調查的同學對于“你認為自己在校期間最需要培養的職業素養是什么?”“你認為高職院校在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方面應做哪些改革?”等這類問題的選項回答相對零散、不集中。對“未來想要從事工作的具體要求”了解的學生只占6.3%,剩余93.7%的學生都是略知一二;對“采取何種方式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的問題,有目標和措施的學生僅占3.8%,大部分學生要么不回答,要么說“還未想清楚”,情況不容樂觀。
3.就業觀念滯后,缺乏創新精神
在對學生自我定位進行評價時發現,“對自己的優缺點”很了解的學生占36.5%,比較了解或不了解的學生達到63.5%。在回答畢業后將從事的職業和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時,96%的學生選擇了“收入高”和“安定”,只有8%的學生選擇“富有挑戰性”和“積極奉獻”。在回答“愛崗敬業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的重要程度”選項時,認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不足50%。忠實、誠信、勤勞、謙虛的品德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的擇業觀和價值觀趨向于急功近利,對從事工作以及產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理念非常缺乏,對“有信心開展企業技術改造”的比例幾乎為零。
4.業務能力不強,缺乏奉獻精神
在訪談企業人事主管過程中,我們抽樣調查了50位畢業生,其中企業反饋38位畢業生能力一般,專業技術能力不強,其中有5位畢業生動手能力完全不能適應需要,只有7位畢業生專業技術能力令用人單位滿意,僅占14%。同時,企業反映畢業生不愿意加班,突發加班狀況下畢業生埋怨多,工作消極,缺乏奉獻精神。愛崗、敬業、忠誠、奉獻、合作精神、勇于創新等這些用人單位最看重的精神品質極度缺乏。同時,這50位畢業生中有40位認為企業提供的薪資“較低”,有5位認為待遇“非常低”,只有5位滿意現在的工作待遇。這充分反映了當前高職畢業生責任心不夠、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夠,缺乏積極主動進取的精神。
四、創新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措施
1.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理想信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的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鼓舞人。《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方式、方法來塑造人、改變人、錘煉人、發展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創新培養課程,培養學生職業精神
想要對職業精神課程進行創新,高職院校必須從內容入手,從內容上進行改革,提高內容的專業性和系統性。高職院校還可以創新出隱性課程。如在文化課程中納入與職業精神有關的內容,同時把相關的法律法規內容與職業精神聯系起來。當然,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精神,所以在開展職業精神教育時,高職院校要結合設置的不同專業開展不同的職業精神課程。例如,針對機電類專業,高職院校就應加入人際交往、運用設計、實踐操作與創新等有關職業精神的內容。
3.構建對接模式,實現校企共同培養
企業文化是企業經過長期的經營,結合企業的管理模式而逐漸摸索出來的凸顯企業內涵的文化,也是企業所有人員共同認可的文化,校園文化也是如此。高職院校的職業精神培養也應像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一樣,要不斷地摸索,積累長期經驗,把職業精神融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中。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對接,深入推進校企融合,讓高職學生更多地了解企業文化,從而提升自己的職業精神,這對于高職院校職業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4.技能精神融合,打造職業特色人才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既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又要有較好的職業精神,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在高職院校中,只有把職業精神內容貫穿到高職教育的全過程,與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一樣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才能打造出受社會青睞的有職業特色的人才。
5.完善保障制度,確保良好培養效果
制度是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的問題,只有完善相關的保障制度,有效設置職業精神培養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有效培養,讓高職院校各個層面、各個教師都重視職業精神教育,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校園風氣。高職院校要對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同時在教師評價中加入職業精神教學目標,從而使教師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調動教師的教育積極性,切實提高對職業精神內容的學習。
6.提高思想境界,努力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種對所生產產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是一種一絲不茍、不急不躁、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和精雕細琢的精神。正確的思想可以有效指導人們進行實踐活動。培養工匠精神應該從改變學生的思想抓起,讓學生通過思想政治課與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其樂學、好學的積極態度,讓學生認識到培養自己的核心職業能力對未來就業、晉升、發展有重要價值。工匠精神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是打造中國企業“優質制造”“精品制造”“中國制造”的唯一途徑。通過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使“工匠精神”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得以潛移默化地推行,對振興中國制造業及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有重要意義。
五、結語
總而言之,職業精神的培養,其渠道、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校形成崇尚偉大的職業精神氛圍,培養出技能高超、能吃苦耐勞的優秀學生,才能適應未來社會各個崗位的需求,成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向紅,王永春.技術文化視域下高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機制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67-172.
[2]王 波.實踐鍛煉與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精神養成[J].當代教育論壇,2011(2):105-107.
[3]姬穎超.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探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4]王宇苓.關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1):46-48.
[5]王金娟.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路徑探索[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2014(4):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