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又
摘 要:文章以“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原動力應用為研究對象,首先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原動力定位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分析,其次研究分析了“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化改革的主要實現條件,最后對高職課改對象網絡應用教學方式設計進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職課改原動力;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6
一、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原動力定位
“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技術型人才需求,因此有必要對當下課程進行改革創新。同時,從當下高職學校學生學習現狀來看,他們對計算機網絡及手機媒體具有較強的興趣,因此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優勢并結合當下高職學生學習方式及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將其作為高職課程改革的原動力。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高職教師需要結合信息技術對自身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創新,并與“互聯網+”時代下的課程改革相適應,推進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化改革的主要實現條件
互聯網及相關網絡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為高職院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條件。基于高職學生對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依賴性強的現狀,需要高職院校客觀公正地看待,從中發現其積極性一面,有效利用這一依賴特性,將其作為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與網絡信息的有機融合。
“互聯網+”時代下,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基于此,教師需要熟悉互聯網相關軟件的基本操作,為實現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建設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教師需要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力與網絡知識處理能力進行良好的結合,并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軟件功效提升課程改革的效果。教師要在“互聯網+”時代下,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進行網絡課程改革。
三、高職課改對象網絡應用教學方式設計
課程改革需要在源頭之上融入互聯網電子終端設備的功效,來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從而有效凸顯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通過構建全新的課程系統,借助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傳遞便利實現科學規范化教學。
從宏觀方面來講,互聯網網絡知識的傳播范圍較小,僅限于校園圖書館及其他少量校園網主頁。在網絡教學形式與內容設計方面缺乏一定的統一性,對于一些網絡教學課程來說,大多都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視頻錄制,因此很難發揮互聯網的聯動效果。基于此,高職院校管理層需要對課程改革原動力加以分析研究,選擇一種較好的網絡通信軟件作為課程改革的落腳點,從而實現對網絡課程教學的改革。
從微觀方面來講,學校可以選擇合適的社交軟件作為網絡平臺的教學基礎。以微信社交軟件作為網絡教學平臺為例,不同專業的高職教師都可以通過在微信平臺上創設自己的課程群,利用課程群來提前發布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課程知識問答,使學生的課余時間也得到充分利用。學生的課程學習方式也更加多樣化,通過借助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傳遞便利性,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此外,基于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不穩定性,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網絡課程教學的評價體系,從而確保網絡課程教學能夠平穩運行。一方面需要高職學校通過大數據提供必要的支持,通過監控網絡課程數據,設置相應的考核評價標準,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通過定期舉辦相應的網絡互動賽事,通過制訂相應的考核標準,并邀請相應的監管部門一起參與進來,共同實現監管流程與成果的分享。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的網絡教務課題組和考核小組,來評比出優秀專業與落后專業,實現網絡課程教學的評價體系功能的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教學課程的原動力一部分來源于學生,一部分來源于教師,全面實現教學課程改革的整體控制還需要來自學校的政策性引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將知識實踐教育與網絡技術結合在一起,對傳統的網絡電子課程教學加以改變,實現系統化網絡課程改革,這對高職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 涵,唐智彬.信息化時代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13(9).
[2]顧美娟.“互聯網+教育”新時代下信息化課改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17):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