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秀
摘 要:文章針對高職語文教育專業學生從師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文化素質;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素質和創新能力;轉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表演能力。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育專業;素質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11-01
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得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建設變得十分重要。這也促使教師必須對高職語文教育專業學生的從師素質培養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找準路徑,探索切實可行的培養方略。
(1)必須加大文化素質教育的力度。在高職語文教育專業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學生外在素質的培養,忽略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在文化課開設的廣度和深度上顯得較為薄弱,這無疑影響了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潛在素質的發揮。同時,人文學科自身的發展和建設相對保守、滯后;教育教學模式缺乏多樣性,相對枯燥單調。因此,在學生從師素質培養中,教師必須加大文化素質培養力度,注重人文及廣博知識的教育,推崇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旋律,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教育和提高,使他們具備健全的人格;徹底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以創造性的姿態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2)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要培養大量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而職業教育強調學生素質和能力要與未來的職業崗位相適應,要使培養的學生適應未來小學教育的需要,教師就必須加強對他們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需要具備的實踐能力大致包括: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吃苦耐勞的能力,在艱苦條件下生存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小學教育職業能力。
語文教育專業是本校的一個傳統專業,為適應高職教育不斷發展的新要求,緊跟高職教育改革的新形勢,本校從專業特點和學生未來就業崗位能力需求出發,確定了“全程規范、處處熏陶、德育為先;節節訓練、月月競賽、人人過關”的人才培養模式,并開展課程教學和實踐訓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文化素質。學生能不能真正閱讀的關鍵是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閱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一邊以自身努力閱讀的實際行動感染、影響著學生,一邊利用假期給學生布置讀書作業,并要求他們寫讀書筆記。在批閱這些讀書筆記的過程中,教師看到學生們的課外閱讀是豐富多彩的,同時也發現一些學生很少閱讀經典名著。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大了對經典作品的授課內容,并帶領學生們觀看有關作品的影像資料,這無疑培養了他們對名著的學習和閱讀興趣。
(2)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素質和創新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內外活動,鼓勵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科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定期開展文學作品朗讀比賽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結合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和一二·九運動等傳統節日及愛國活動紀念日,開展相關主題演講比賽,使學生逐步形成愛國主義情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組織學生參加語文規范化知識大賽和直呼音節比賽,提高學生的漢語言知識水平;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及全國的作文比賽,提高學他們的寫作水平;結合小語教法課的學習,聘請小學優秀教師、教研員進行教學設計講座,組織小學教案設計展和課件制作比賽等。這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又鍛煉和培養了他們的從師素質。
(3)轉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表演能力。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積極提倡做中學、學中做、探究中學、合作交流中學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語文課本劇表演比賽,通過一系列的創、編、演活動,提高學生對作品及人物的深入理解和體悟,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4)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提高學生未來的心理輔導能力。針對一些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團結協作能力,教師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同時,教師結合課程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輔導活動,使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總之,按照“教師、學師、做師、成師”的人才培養思路,高職教師要更有針對性地對高職語文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從師素質的培養,努力使他們達到聽、說、讀、寫、講、演六技過硬,成為科學文化素質、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相統一,適應現代教育需要的新時代教師。
參考文獻:
[1]蔣永忠,張穎,黃銳.高職學生關鍵能力構成要素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0(04).
[2]謝培松.“三維一體”新型小學教師的素質結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