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本小學語文是一套全新的教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于2016年9月開始使用。研讀好新教材對提升語文教學工作的質量有很大幫助。其中,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是新教材的起始內容,通過研讀新教材發現,該教材是秉承著“守正出新”的原則進行編寫的,與編者的愛國心、護童心、守正心和工匠心緊密聯系、交相輝映。
關鍵詞:部編本;新教材;編排意圖;守正出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04
作者簡介:張海虹(1995—),女,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7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一、愛國心
1. 回歸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血脈,變成了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大量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是這冊新教材的亮點之一。
首先,是優秀古詩文的大量增加。“部編本”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共有古詩文5篇,韻文4篇。這些古詩文、兒歌、韻文等音律節奏都十分鮮明,朗朗上口,使初學的學生既能得到全面的啟蒙教育,又能極大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傳統文化元素的大量滲透。比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日月水火》等課文中滲透著不少古老的漢字造字文化,還有《語文園地》里“日積月累”中收錄的《詠鵝》《憫農》《風》等千古流傳的古詩以及“一寸光陰一寸金”等經典俗語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耳熟能詳的成語,無不滲透著中國古老的蒙學文化。
最后,是傳統文化色彩配圖的大量插入。比如,《日月水火》中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的插圖,《和大人一起讀》中《剪窗花》的插圖,《口耳目》中民族服裝、古裝發型的插圖,《江南》《畫》兩首詩中搭配的水墨畫插圖以及每道課后習題前搭配的簡單中國風花紋的圓形圖案等,這些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多彩。
2. 重視漢字教育文化
漢字是母語的根基,打好漢字基礎是小學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一年級的主要目標是識字與寫字,為了在一年級上冊落實好這一目標,編輯們在這方面做得確實很用心。
第一,識字與寫字內容貫穿了語文學習的全過程。部編本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以主題單元來編排學習內容,在《我上學了》之后,依次安排了識字單元和漢語拼音單元各2個、課文單元和口語交際各4個、語文園地8個和1個快樂讀書吧,全冊要求認識的300個常用字和要求會寫其中的100個字有機地分散在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里,使得識字與寫字的任務貫穿在整個學期學習語文的全過程中。
第二,進行了先認常用字后學拼音的任務編排順序。先學漢字后學拼音的編排順序是本冊教材的一大亮點。這是比較符合一年級學生學習的心理的,因為這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漢字的樂趣,又可以促進他們學習后面的拼音,以幫助他們能根據讀音有效地突破拼音拼讀的難點,使拼音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非常突出字理,彰顯漢字文化。比如,《日月水火》用圖文對照的方式學習8個象形字,讓學生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初步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日月明》則是根據會意字的構字規律編排的,它除了揭示構字特點,還能激發學生更大的識字熱情;一年級語文上冊的《語文園地》一共安排了兩次“我的發現”欄目,都是以學習小伙伴的口吻來提出的,諸如,“這幾個日字旁的字意思和時間有關”“很多木字旁的字都和樹木有關”[1]等,都能幫助學生了解漢字偏旁的構字規律,為他們理解形聲字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第四,全冊識字方法多樣,有助于提高識字效率。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了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在編寫時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會意、象形、形聲等字理識字外,還安排了許多識字方法,比如,《口耳目》中引導學生利用看圖識字法學習了人體許多器官的名稱;《大小多少》中引導學生利用反義詞識字,《小書包》中引導學生按照事物歸類識字……另外,從《語文園地》的“展示臺”和“識字加油站”兩個欄目中可以看出,編者十分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識字,以此來努力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第五,寫字教學有序列,注重習慣養成。全冊教材中要求學生會寫的字,大體都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來編排的。同時,為了更有效地進行筆畫筆順的教學,編者在每課要求寫的生字旁邊都明確標注了新出現的筆畫和跟隨式筆順,使得筆畫筆順教學更便捷。還有,教材中“書寫提示”欄目的安排,也都循序漸進地滲透了漢字書寫的筆順規則。此外,在《語文園地一》的提示中,特別強調了“寫字時注意坐端正,握好筆”,旨在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3. 弘揚現代愛國文化
(1)開放包容。現代愛國文化不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而是開放包容、百花齊放。因為本冊教材中除了收納中華優秀詩文,還收納了不少外國名篇。比如,《烏鴉喝水》改自《伊索寓言》,《小蝸牛》改自俄羅斯作家巴烏姆美莉的作品,《j q x》一課中搭積木的積木玩具的配圖、《zh ch sh r》中長頸鹿和企鵝的配圖、《語文園地二》中“比一比,讀一讀”中的世界地圖配圖……無形中把學生的視野格局放大了很多。
(2)團結統一。比如,《入學教育》中56個民族彰顯著中華民族一家親文化,《我是中國人》抒發著國人的自豪情懷,《ao ou iu》中《歡迎臺灣小朋友》的童謠中傳遞著和諧統一的信號,《升國旗》中培育著學生報效祖國的壯志,《明天要遠足》中椰子樹的插畫表達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3)與時俱進。比如,《語文園地六》中電影院配圖、《an en in un ün》中的現代家具配圖,如液晶電視、沙發、足球等,無不生動地展示著現代人們的生活場景。
二、護童心
護童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兒童化的語言,二是趣味化的配圖,三是科學化的布局。
1. 兒童化的語言
兒童化的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課文。本冊教材精選了許多短小的古詩文,如《江南》《對韻歌》等;選了許多有趣的童話故事,如《小兔子乖乖》《雪地里的小畫家》等;選了許多具有生活氣息的散文,如《影子》《明天要遠足》《大還是小》等。其中大部分課文與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動物有關,如《比尾巴》《烏鴉喝水》《小蝸牛》等;也寫了學生身邊美麗的自然風景,比如《秋天》《四季》等,這些課文文質兼美,短小精悍,且大部分采用了擬人、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寫,讀起來朗朗上口,頗有童趣。②習題。習題的表述方式,也深得學生喜愛。比如,“讀一讀,記一記。” “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么?”“說一說:大海的項鏈是什么?”等,這些語言都十分簡潔,適合一年級小學生,很容易鉆進學生心里問問題,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 趣味化的插圖
這本教材幾乎所有的圖都換了新的彩圖,而且每課、每個語文園地至少有一張圖片,并且都最大限度地采用了繪本的表現手法,內容包括彩鉛、油畫、水墨、卡通畫等。這些插圖畫面清晰、色彩艷麗、排版美觀,且與教學內容相得益彰,極富美感。這冊教材對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進行了全方位拓展,并無形地滲透了美育內容。特別是《a o e》《小兔子乖乖》《誰會飛》中的配圖都很有創意,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激發學生無窮的想象力。
3. 科學化的布局
首先,本冊中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的欄目,意在和學前教育進行合理的銜接,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其次,教學內容安排先從簡單的入手,減輕了學生學習拼音的畏難情緒。即從學識字、韻文,再到學拼音、短課文、長課文最后到閱讀標有少量拼音的長課文,它摒棄了先學習拼音的做法,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保護兒童學習的好奇心,使小學生能夠在耳熟能詳的兒歌、韻語游戲中快樂地學習,以更好地適應學校的生活,然后平穩地過渡到小學階段的學習。
最后,課文的量由原來的20課減少到了14課,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通過研讀不難發現,本冊教材刪除了一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文章。全書由原先的170多頁減少到120頁,同時,還減少了100個要求認識的生字,讓整本書顯得更精致了。
總之,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的護童心除了體現在上述幾點,還在很多細節方面體現了編者的護童心。比如,拼音字母的筆順,課文聯系了生活,融入了故事情境,讓拼音教學更有趣;教材進行了識寫分流,降低了學生的識寫難度,更加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每一課的練習作業不僅變少了,還變簡單了;課后的寫字練習設計更加地結合學生實際等,都較好地保持了兒童的情趣。
三、守正心
這冊教材的新不是隨意出新,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出新,有變也有不變。換言之,就是部編本新教材雖然是用了新的選文和許多新的編排方式,但其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初心依舊未改。
1. 沿續了以往課本以單元編排的方式編排
部編本新教材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沿續了以往課本以單元編排的方式,共編排了8個單元。同時,每個單元的順序和數量都進行了適當調整,而且都是按照以前的識字、拼音和課文來安排的板塊兒,甚至還保留了舊教材中的好幾篇課文,比如《畫》《四季》《雪地里的小畫家》《影子》《小小的船》等。
2. 抓住聽、說、讀、寫全面教育的這條底線不放松
這冊教材每個單元都有聽、說、讀、寫的教學內容安排,特別是其每個單元后的《語文園地》體現得尤為明顯。比如,聽在“識字加油站”中體現,說在“口語交際”或“我的發現”中體現,讀在“和大人一起讀”中體現,寫在“寫一寫”中體現。而且,教學的課文里都會相應安排聽說讀寫的教學任務,比如,《我愛學語文》一課中安排了學生們聽說讀寫方面的綜合性學習任務。
此外,本冊教材也在安排聽說讀寫的這個基礎上,一并落實了學生學習用語文的意識。新課標中提到,“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2]比如,《小書包》中的習慣教育以及課后習題的“說一說,寫一寫”、《語文園地》中的“還能擺什么?快來試試看。讀一讀,做動作。”“新年快到了,給家人或朋友寫一句祝福的話吧。”以及“我的發現”“展示臺”等欄目的設置都是為了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學會用語文。
3. 提倡多讀書成為了本冊教材的一大亮點
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是本次教材改革的方向,所以本冊教材把課外閱讀的目標納入到了課內學習。比如,多數課后思考題或拓展題就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旨在努力讓學生做到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比如《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中古詩文、成語、俗語等內容的安排,都像是給學生打開了一個個課外閱讀的新窗口。而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就是把課文中規范的詞句輸入進學生的語言倉庫,以便最大限度地豐富小學生的語言積累。
眾所周知,語言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所以優秀古詩文、兒歌、韻語的積累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全冊總共編排了50篇文章,并有機分布在識字、拼音、課文及學習園地當中,顯然,學生要閱讀的內容比以前多多了。
同時,本冊書對學生讀書的方法有了更多的指導。本冊教材對朗讀的方法及形式做了許多具體的提示。基本每一篇課文都要求朗讀,而且教材以課后習題的方式提出了四次朗讀的要求,分別是“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句子,注意停頓;朗讀課文,注意‘一字的不同讀音;分角色朗讀課文”等。其中,有11篇課文除了要求朗讀,還要求背誦。
4. 體現了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編寫意圖
此冊教材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代替了以往的空洞說教。“立德樹人”是基本點,其“德”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習慣等諸多方面,分別有機地滲透在了教材里。比如,《日月明》一課在舊教材中幾乎是“純粹”的識字與寫字課文,而在部編本中,它還在識字與寫字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人不成眾,獨木不成林;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道德教育,這使得其教育意義得到顯著增強。再比如,《升國旗》中培育學生報效國家的德心,巧妙地讓德之種子撒進了學生心里。
四、工匠心
2016年秋季,小學語文的部編新教材開始投入使用。通過使用發現,部編新教材的編排是匠心獨運的,尤其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教材,這主要體現在“整體規劃、有機滲透”“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和“集思廣益,嚴謹科學”三個方面。
1. “整體規劃、有機滲透”
溫儒敏教授說:“教材編寫是國家行為。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3]所以,課本處處體現著編寫者的意圖。大到課文的設計,小到練習題,就算是一道小小的“擴詞”練習,也都蘊含著“分類”等邏輯思維訓練。尤其是《雨點兒》一課,編者在文中特別直觀地展示了語言符號這個語文知識的用法,即:用逗號表言語中的停頓,用句號表言語完成后的停頓,用省略號表言語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省略,真可謂是煞費苦心。
雖然此課本都是以八個單元、三個板塊的形式來編排教學內容,但在每個單元中的各篇課文都各有側重,并且會根據不同課文的課后習題按照相關的知識點或能力點來設計的。比如,有的作業只要“朗讀課文”就行,但有的既要“朗讀課文”,又要“背誦課文”,有的作業還要“寫一寫,說一說”等等。
2. “雙線組織單元結構”
“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指的是一條線索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而另一條線索則是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有機地分布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練習設計中[4]。特別是這種隨文學習的語文知識體系安排體現得十分明顯,因為它可以很好地照顧到學生的主體性。
3. “集思廣益,嚴謹科學”
這冊教材不是對傳統教材的全盤否認,而是在其基礎上通過吸收各方面的成敗經驗做了螺旋式上升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編寫人員龐大專業和編寫程序復雜煩瑣。語文新教材的編寫組主要由包括一些大學教授、作家和詩人在內的學科專家和一些優秀的教研員和教師以及人教社的專業編輯組成,前后參加編寫組的共有60多人,此外囊括了許多外圍的各學科的咨詢專家和學者。同時,“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從2012年3月8日就開始啟動,到新教材正式出爐整整歷時4年多。因為,新教材編寫程序是極其復雜的,從確定大綱和體例框架、擬定樣張、選文到具體編寫,然后要再經過14輪評審和請100名基層一線的特級教師們提意見,最后才能提交給教育部。
另一方面,遵循學生學習規律,教材編寫力求科學化。這冊教材在編輯之初,教育部就有明顯規定:“加強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及時轉化科研成果,重視學術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5]因此,本冊教材借鑒吸收各版本教材乃至民國教材的優點,也聆聽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意見,從而更加符合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更具科學性。比如,優先編排認識300常用字,使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銜接十分得當;選文遵從文質兼美、適宜教學、經典性與時代性并存的原則來精心挑選課文;“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也體現了親子共同陪伴學習的理念。雖然本冊書的課時數變少了,書本變薄了,但學生學的東西更多了,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語
總之,部編本的一年級語文上冊新教材以清晰的雙線組織結構、有序的螺旋展梯度、開放而富有彈性的教學目標以及精美的設計與編排傳承文化,凸顯 了主題,培育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語文的情感[6]。所以,作為教師,要努力吃透教材的編排意圖,堅守語文教學的正道,努力夯實學生的漢語根基。同時,教師應立足教材創新教法,組織豐富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們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并運用好母語的規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因此,新教材的“新”并不是胡編亂造出來的,這種“新”是以小學語文以往的各種教材為基,用真摯的愛國心、護童心、守正心和工匠心編排的,值得我們贊嘆。任何一部新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發現不好的地方我們努力改進,爭取進一步完善;發現好的地方,我們更應大加贊賞并大力弘揚。贊贊新時代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贊贊新教材,期待小學語文部編新教材能帶給我們語文教育界一個嶄新的時代。
希望部編教材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元素,在語文教學中刮起傳承和振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中國風”。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以此為己任,認真解讀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使語文教學有深度、有厚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溫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 書語文一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4][5]黃國才.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科書——“部編本”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特色和使用建議[J].新教師,2016(10):10-13.
[6]周 璐.守正出新:打好一年級語文教學的根基——部編一年級教材教學實踐點滴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7(1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