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靖燁 王翔 李朋林
摘 要:在當前我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持續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我國能源進口市場不斷擴大,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如地緣政治影響、能源合作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投資不確定性等風險。本文在分析我國能源消費和國際合作現狀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我國當前與“一帶一路”國家進行能源合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提高我國“一帶一路”國際能源合作水平。
關鍵詞: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標志著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正式被提到國家議事日程。我國能源行業“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大技術裝備和產能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國能源安全戰略保障能力。全球能源革命、頁巖氣革命、新能源的飛速發展以及特朗普“能源優先”的能源新政都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和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在這一背景下,分析探討我國在“一帶一路”持續深入背景下能源國際合作面臨的困境,對構建我國自己的能源國際合作體系、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能源消費和國際合作現狀
(一)煤炭供需基本平衡,進口量持續增長
2017年,我國商品煤消費量達到38.2億噸。煤炭探明儲量在2016年底為2440.10億噸,儲產72年。但自國家開始實施“去產能”以來,我國煤炭消費量和產量的增長率雙雙跌至負值,直到2017年才開始回升。
我國的煤炭產量以及消費量增長率變化趨勢,基本保持同增同減關系。但自2015年至2017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增長率在緩慢上升,煤炭產量增長率卻在大幅下降,產量和消費量缺口不斷拉大。
由于國家發改委暫時解除煤炭進口政策限制,2017年全國共進口煤炭2.71億噸,同比增長6.1%,累計進口金額226.4億美元,同比增長60%。2018年我國進口煤在1月份激增11.72%;2月份煤炭進口受節假日影響環比驟減689萬噸。進口煤炭在我國煤炭消費量中的占比正持續加大。
(二)石油天然氣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
2017年,我國石油消費量達到5.88億噸,石油探明儲量在2016年底為35億噸,儲產比達17.5%。石油消費量中超過66%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從2006年至2017年我國石油消費量穩步提升,原油產量連續兩年下降。由于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國家石油戰略儲備計劃,預料未來國內原油產量不會明顯增加,石油消費將主要依靠進口滿足。201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352億立方米,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在2016年底為1.7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的進口量只占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34%,但是我國天然氣資源的儲產比達38.8%。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和產量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2018年1月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為777.1萬噸,同比增長33.5%。2017年,天然氣消費量較去年增長17%,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占比上升至7.0%,天然氣供需缺口仍在增加。隨著國內為緩解環境壓力而強力推行居民燃料“煤改氣”工程,預料我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將繼續保持強勁的上升趨勢。
(三)可再生能源發展較快,消費占比持續上升
我國當前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占比正逐漸下降,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消費量穩步提升,正朝著“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方向發展。截至2017年末,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6.5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比重達36.6%;發電量1.7萬億千瓦時,占比26.4%;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
我國可再生能源增長率遠高于世界其他國家:2017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增速近70%,風電裝機同比增長11%。2016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的40%,超越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中國成為世界水電(2.8% ,120太瓦時)和核能(1.3%,41太瓦時)增長的主要來源。中國的核電發展正開始加速:2016年一年中投產了五個核反應堆,還有 20個核反應堆正在建設。
(四)能源國際合作市場廣闊
在國際能源合作市場方面,我國已基本建立起“1+1+6+N”油氣合作框架圈,如表1所示。
我國同上述各國均有不同規模的油氣輸送管道,同時,我國在南亞地區也有能源合作項目:中國與緬甸合作建設的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已經投入運營。始于緬甸的兩條油氣管道每年將向國內輸送2200萬噸原油、120億立方米天然氣。以上所有油氣輸送線路共同構成了我國現有的國際能源供應網絡。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建成使用,打破了威脅我國能源供應安全多年的“馬六甲困局”,使我國擁有了相對安全的陸上能源運輸通道。隨著全球能源網絡布局的不斷推進,我國海外能源合作市場也在日漸拓寬。
(五)能源國際投資市場分布廣泛
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優化對外投資結構,能源合作和投資是重中之重。自“十五”計劃提出“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國海外能源投資、建設項目持續增加。年經濟額從2005年的83億美元增長至2016年的746億美元,占海外項目經濟額的28%左右。2005年至2017年上半年,項目數量總計748個,占中國企業海外項目總數的30%,其中直接投資項目309個,建設合同439個;經濟總額達到6300億美元,占海外項目總額的38%。
中國海外能源項目涉及幾乎所有的能源種類,在2005~2016年經濟總額6065億美元中,石油、煤炭、水電、天然氣、替代性能源技術(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占比分別為23%、17%、14%、13%和5%。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巴基斯坦是海外能源項目經濟額最高的國家,均超過300億美元。
直接投資方面,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美國分別為379億、343億、330億、185億、178億和150億美元;建設合同方面,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老撾、印度、越南均超過100億美元。中國在整個歐洲地區的直接投資達465億美元,建設合同達140億美元。總的來說,我國正在進行的國際能源投資戰略布局,不僅助力當地資源開發,更保障了我國能源供給安全。
二、我國在能源國際合作過程中的困境
當前,我國在能源國際合作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困擾著我國能源國際合作的進一步發展。諸如地緣政治的負面干預、能源合作國對外合作政策的不確定性、環境壓力、能源議價權缺失及投資項目風險規避能力較低等。
(一)地緣政治對能源合作的負面干預
能源政治密不可分。由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計劃所涉及的國家眾多,并且是新世紀以來大國進行政治博弈的主戰場,因此在該區域進行能源合作極容易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和干擾。由于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經濟狀況不斷惡化,俄政府的態度對“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的各項經濟戰略都十分謹慎與警惕。而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民族、政治、宗教沖突不斷,政權更迭頻繁,造成大量的難民外逃,以及地區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泛濫。加之西方國家的干預,造成有的國家和地區內戰、外站升級、武裝沖突嚴重,社會極不穩定。這些都是給我國在中東等地區開展能源合作帶來了較高風險。
(二)主要能源輸出國對外合作政策的不確定性
2014 年下半年以來,由于歐美等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致使世界各能源出口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能源供給國家的油氣價格下跌,使得沿線各國與中國的能源合作策略發生巨大變化,合作態度變得飄忽不定。俄羅斯與我國合作時采取的“合作與防范并重”策略便是一個具體體現。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財政稅收法律頻繁變更,增加了與其合作的不確定性。哈薩克斯坦曾經有過在已經簽署合同的情況下單方面提高油氣出口稅率的先例。更有甚者,有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利益,以法律形式制定一系列諸如提高能源企業稅收、設置貿易壁壘、任意變更合同等不公平貿易政策。所以不排除部分能源輸出國為了本國利益,頻繁變更與我國的能源合作政策。
(三)環境變化引起的國際壓力影響項目盈利能力
受氣候變化影響,各國政府對氣候問題越來越重視,限制開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的呼聲也隨之高漲。“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項目是以油氣為主,在開采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較大。根據《巴黎協定》,歐美國家在全球減排目標中分配了較多的減排任務,對本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故此,這些國家試圖通過對各國出口產品征收碳稅的方式來彌補本國由于減排造成的損失。甚至謀求設立碳關稅政策,即通過對本國進口的產品按照生產過程中的碳消耗量以一定比例收取碳關稅。碳稅及碳關稅政策一旦實施,將極大增加我國能源國際合作成本、降低合作收益,影響我國能源國際合作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吸引力。
(四)能源議價權缺失,長期承受能源價格溢價
長期以來, 在國際原油貿易中存在“ 亞洲溢價” 問題, 即中東原油出口國將同一品質的原油出口到亞洲地區的離岸價格要比出口到歐美國家的價格高。中國是中東原油的進口大國,“ 亞洲溢價” 問題不僅造成我國國民收入損失、“ 成本推動型” 的通貨膨脹以及產業競爭力削弱等問題, 還在其他大宗商品貿易中產生了連帶效應, 特別是已經影響到了天然氣領域。2017年,中東國家出口亞洲國家石油、天然氣價格比歐洲國家高出兩美元左右,“亞洲溢價”使我國進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約20億美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
(五)海外能源投資項目類型單一,規避風險能力不足
中國海外能源投資主要以油氣等自然資源為主, 2017年我國與石油相關的投資累計達2000億美元,與天然氣相關的投資累計達285億美元,兩者合計占到當年中國海外能源總投資的約78%。然而,傳統能源行業通常已經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和建設,模式基本固定,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
中國在海外進行能源投資的公司相對比較集中。2004年以后海外能源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的公司大約有40多家,累計投資額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工以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這5家公司全部屬于大型國有企業,海外能源投資額累計達到1747億美元,占中國海外能源投資總額的77%。過于集中的投資公司和單一的投資項目,使得中國海外能源投資項目抵御風險的能力降低。
三、提升“一帶一路”國際能源合作水平的對策
(一)加快建設國內能源戰略儲備,提高能源自給能力
地緣政治因素是當前威脅我國能源合作順利進行的最主要且最不可控的因素。在這一背景下,盡快建設我國能源戰略儲備便顯得尤為重要。以我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為例:所謂的石油戰略儲備,是指在沒有進口援助的前提下,一國通過政府和民間儲藏的石油,能夠至少滿足本國90天的消費量。我國所有的能源資源中,石油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66%,未來還將繼續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使我國進入國際能源機構的儲備網絡中就顯得很有必要。
當前,我國已建成包括舟山、舟山擴建、鎮海、大連、黃島、獨山子、蘭州、天津、黃島國家石油儲備洞庫等九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儲備原油3325萬噸,但距離“90天消費量”的標準還相差甚遠。為增加我國石油儲備,除了建設石油戰略儲備基地外,還應選擇已經勘探好且具備開采條件的油田、或者對已經開采的油田停采封存作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資源,盡快達到國際石油戰略儲備標準,增加我國在國際石油交易市場的話語權,提高能源自給能力。
(二)與合作國開展能源基礎上的全方位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習近平總書記對“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了“五通三同”的倡議,這一倡議實質上就是為增進合作雙方互信、切實保障合作能夠長期有效的進行下去而提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擔憂是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會令本國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而傷害到本國的核心利益,導致二戰結束后的“馬歇爾計劃”在如今重演。
因此,我國企業在進行能源國際合作過程中,可與合作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項目:積極投資合作國基礎設施建設,援建道路橋梁、捐資助學;積極實現公司本土化,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與合作國開展更廣泛的經濟合作,豐富合作國產業結構。努力實現雙方互利共贏,增進互信。
(三)加強能源金融及碳金融建設,實現能源金融產業對接
在“一帶一路”能源國際合作中,中國能源企業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在這一情況下,提前布局發展海外能源金融產業,將有助于我國能源企業通過金融市場抵御不可預知的投資風險,提升我國能源產業海外話語權。
一方面,要鼓勵我國能源企業積極參與海外金融市場,融資上市,在能源合作模式中添加金融因素,提高我國能源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推進中國碳金融市場體系的建立。通過碳金融市場交易體系,為我國能源企業獲取合理、合法的碳排放量,提前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他國通過征收碳關稅來提高我國海外能源投資項目生產成本的風險。
綜合以上所有方式,盡快建立并完善我國能源金融產業,增強我國能源企業海外擴張能力。
(四)發展我國能源期貨市場,獲取能源定價權
2018年2月9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原油期貨將于3月26日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交易。盡管從3月22日開始,美國總統特朗普氣勢洶洶地宣稱要與中國開打貿易戰,但中國顯然沒有被嚇倒,而且與3月26日宣布中國的原油期貨正式重新上市,且首日交易就實現開門紅。
中國2017年全年原油進口量突破4億噸,較2016年增長了10.1%,成品油進口增長6.4%。隨著我國原油需求量市場的開放,國際原油資本的增加,我國對原油價格掌控能力的提升,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同時,我國原油期貨上市,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交易將會進一步擴大,這回有效地彌補現有國際原油定價體系的缺口,建立反映中國及亞太市場供求關系的原油定價基準。而且,隨著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原油期貨市場逐步推進、吸引力的增加,將有效推動我國獲得原油市場定價權,也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保護我國核心經濟利益。
(五)拓寬投資項目類型,重視新能源產業投資
過于集中的投資項目會極大增加我國能源國際投資風險。因此,在未來能源國際投資中,我國應拓寬投資項目,重視新能源產業投資,以此來規避和降低風險。
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政府正積極尋求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以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由于這些國家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以及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使得這些國家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較快。尋求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國家一般屬于法律體系健全,社會政治穩定的發達國家,并且新能源行業相較于傳統能源產業不會受到政治因素的頻繁干擾,投資環境良好,收益穩定。2017年我國能源投資企業海外清潔能源投資額比2016年增長38%,投資這新能源產業將有效分散我國能源國際投資風險。
注釋:
①儲量/產量(儲產比)比率指如果用任一年年底所剩余的儲量除以該年度的產量所得出的結果表明如果產量繼續保持在該年度的水平,這些剩余儲量可供開采的年限。
參考文獻:
[1]高世憲,楊晶.依托“一帶一路” 深化國際能源合作[J].宏觀經濟管理,2016(03):55-58.
[2]潛旭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的國際能源合作[J].國際觀察,2017(03):129-146.
[3]李昕蕾.“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的清潔能源外交——契機、挑戰與戰略性能力建設[J].國際展望,2017,9(03):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