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摘要】生活資源其實是語文學習的最佳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集會、報紙、物件、情境等資源,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基本語文素養。運用生活資源于語文學習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有發現資源的敏感度,要注意使用資源的適切度等。
【關鍵詞】生活資源;語文學習;素養;能力;運用
語文是與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一門基礎學科,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都離不開語文素養。從這個角度看,生活資源其實是語文學習的最佳資源,它完全來自生活實際,鮮活、生動,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學習的成果又可直接反作用于生活,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生活資源,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基本語文素養。
一、運用示例
1.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聽的素養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音視頻素材的使用上,能給語文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比如我們可以用北大才女劉媛媛的演講視頻《年輕人能為世界做什么》來培養學生聽的素養。老師在播放這一視頻前可以提示學生聽此次演講的主要觀點,聽劉媛媛的論述思路,聽她演講的意圖。播放完畢后進行交流,在這樣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等聽的素養。
2.利用校園內的集會活動培養學生說的素養
說是一種交際素養,集會活動是展現活動者說的素養的最佳場合。王棟生老師有一篇文章叫《在傾聽中學習表達》,他告訴學生要“把每一次集會都當成語文學習的機會”,在活動中比較學習如何做一個受聽眾歡迎的報告人。因此如果把校園內的集體活動充分利用起來,可以使學生在機會中學習說話要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要文明得體地交流,學習如何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提高學生說的能力。
3.利用報紙培養學生讀的素養
在培養學生讀的素養方面,報紙是極具有利用價值的生活資源。怎么用呢?可以利用報紙版面設計的特點,培養學生瀏覽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可以利用新聞標題引導學生學習猜讀的技巧;可以利用單篇新聞,培養學生略讀和跳讀的能力;可以利用多篇新聞,培養學生整合、探究的能力。凡此種種,就是訓練學生達成課標上的閱讀方面的素養要求: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比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能“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能“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4.利用生活中的物件培養學生寫的素養
對于學生寫的素養,《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學生要能“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如何達到這點素養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物件。南京市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袁源老師曾上過《從生活中學習寫作》系列作文指導課,其中很多設計頗顯巧思,比如用一支棒棒糖,訓練學生多感官觀察事物的能力;用校內的一棵樹,訓練學生多角度定點觀察事物的能力;以校園特色線路,訓練學生有序觀察的能力;以校園的一個池塘,訓練學生觀察后寫實的文風。這些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寫作的素養也就相應得到了培養。
5.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培養學生思的素養
聽說讀寫之外,還有思的素養,利用生活資源往往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還是袁源老師的教學實例。在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一課時,袁老師就曾多次運用生活中的情境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當學生認為算式“10-1=?”的答案唯一時,袁老師就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情境思考這個問題,一下子激活了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創造性思考,學生的答案隨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生1:10-1=0,樹上有10只鳥,打掉1只,其他的都飛走了。
生2:10-1=10,魚缸中有10條魚,死了1條,還有10條。
生3:10-1=1,房間里有10支蠟燭,風吹滅了1支,主人趕緊關上窗,到天亮時,就只剩1支。
這些精彩的答案,反映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以上舉例說明,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我們能夠巧用一些生活資源,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等語文素養方面,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與喜愛。
二、運用要求
在語文課堂上運用生活資源,看似隨意,實際上對老師有一定的要求:一是要有發現資源的敏感度,善于在生活中聯系語文教學,積累自己的生活資源庫。二是要注意使用資源的適切度,能合理尋找生活資源與語文課堂的“嫁接點”,用生活資源激活學生的課堂學習。
以前述劉媛媛的《年輕人能為世界做什么》這一演講視頻的使用為例說明。2014年這一段演講在真人秀節目上一出現,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同時它的內容切合學生,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關于演講技巧的教學資源。那么怎么使用呢?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上第二單元有一篇演講稿《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顯然兩者在體裁形式上是可以勾連的,因此教師可以用這一視頻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并學習成功演講的技巧。那么是在《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前使用這一資源,還是之后呢?還是在這一課之前使用更好。其原因是這段演講的內容是希望年輕人在面對世界時能有一種擔當的魄力,這與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敬業與樂業》相近,在論述上,它論點鮮明、層次明了。把這一視頻放在《敬業與樂業》之后、《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之前,就比較適切,首先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職業觀和人生觀;其次從知識與能力角度看,可以在聽和看的過程中,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學生可以進一步掌握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并感性地體會演講的技巧,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時,走進情境,深入體會演講稿的語言藝術特點。
再舉一例說明。2013年發生的埃及古神廟浮雕上有中文刻字這件事,5月24日晚上十一點有一位網友發了這條微博,立刻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24小時內網上出現了數十萬條評論,這些評論大多圖文并茂,可以作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好資源。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一生活資源加以運用,可見其對生活資源的敏感度。運用離不開設計,教師可以搜集幾則類似的新聞,訓練學生概括提煉的能力;可以選用幾則觀點比較一致的網友留言,訓練學生篩選歸納的能力;可以羅列幾則議論“人肉搜索”做法的言論,訓練學生辨識評判的能力;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現實,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番運用,必能激活語文課堂,有效提高學生的相關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把生活資源巧妙運用于語文課堂,把語文和生活有機勾連,有助于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并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等語文素養,使語文教學真正來自生活,服務于生活,是符合語文學科特質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棟生. 在傾聽中學習表達[J]. 中學語文教學,2011(5):29-30.
[3]袁源.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實錄之一[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2013(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