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要】說理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運用抽象思維的方法,表明作者見解或主張的一種文體。說理文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蘇教版小語教材中有5篇說理文,五下的《談禮貌》在結構方式、事例選擇等方面很具代表性。本課時的設計遵循“學生主體、建構語言、提升思維”的理念,運用板塊式推進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
【關鍵詞】文體;語言;思維
【教材簡析】
《談禮貌》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說理文。課文通過三個典型生動的故事告訴人們: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學會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選材典型,語言樸實自然,生動有趣。課文運用“總分總”的結構,開頭提出要論述的觀點,中間講述了三個故事,結尾總結觀點。在敘述三個事例時,采取了“先敘后議”的寫法。
【課時目標】
1.學習文中的生字新詞。重點指導“嫌、傅、諧”的字形。綠線內的字和文中注音的字要讀正確。
2.正確、流利、自然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出故事的感覺。
3.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明白文章提出的觀點,理解列舉的事例。積累禮貌用語。
4.初步認識說理文的結構方式,了解說理文的選材特點及寫作方法。
【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自然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說理文的結構方式及寫作方法。
【設計理念】
1.學生主體。最好的教學,應該是“我搭臺,你唱戲”,課堂上給學生騰出一塊地方,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的大腦思考,讓他們的嘴巴表達,讓他們學會質疑,學會合作,學會在語文課堂上成長。
2.建構語言。任何一門學科都承擔著學習本學科思維與表達的任務。語文學科完成這個任務的工具就是語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形成積累與運用語言的意識,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實踐,建立生活與語言的聯系。
3.提升思維。建立學生的批判思維,是學習說理文的目標之一,也是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整理、歸納、總結,認識說理文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的邏輯美,感受事例選擇的典型性,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縝密的思維能力。
【設計思路】
本課時的教學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文本特點,采取板塊式推進方式教學。分為五個板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揭題,明確文體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貌待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社會和諧、文明的重要標志。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理文,談的就是禮貌的話題。(板書課題,齊讀)
2.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說理文?這些說理文給你們留下什么印象?
(板書:說理文、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說理文的題目往往就是要論證的觀點。再讀課題。
【設計意圖:以中華文明為話題導入新課學習,親切而自然,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課的開始就告知學生:今天要學習一篇說理文,并讓大家回憶學過的說理文的結構特點,以此喚起學生的舊知,建立新舊內容的聯系。】
初讀:識字正音,初知文意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拿不準的字音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檢查交流,正音學字。
(1)第一組詞:岳飛、討人嫌、糾紛、師傅、和諧
指導寫生字:嫌、傅
知道“岳飛”嗎?(課件出示:岳飛圖片+文字簡介)
岳飛(1103—1142),字鵬舉,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設計意圖:這組詞,全部是表一中的生字組成的詞,在會讀會認的基礎上,讓學生辨析字形,準確記憶。相機拓展的民族英雄“岳飛”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的感知,激發了學習興趣。】
(2)第二組詞:
牛皋 校場 彬彬有禮 出言不遜 離鐙下馬
正音:校(jiào)場
理解:校場,古時候操練或比武的場地。“鐙”,掛在馬鞍兩旁的鐵制腳踏。“遜”,謙遜、禮貌。
(3)兩個句子:
句一: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句二: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
會讀嗎?能簡要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設計意圖:這兩個句子,都是古文,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語文基礎不太好的學生,通過指名讀、指導讀、合作讀等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讀正確,讀出節奏,讀出大概的理解。】
三、再讀:明晰觀點,梳理結構
1. 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相機正音,疏通句子。
2.課文提出了什么觀點?
當學生的觀點不一致,有爭議的時候,老師及時指導、點撥:作者闡述的觀點,往往放在文章的開頭部分。
出示: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指名讀,齊讀。所謂傳統,就是世代相傳的東西,如思想、風俗、行為方式等。
1.作者是如何引出這個觀點的呢?
板書:引用古訓
2.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作者列舉了哪幾個事例?請簡要概括。
板書:牛皋與岳飛、女青年與小學生、周總理與朱師傅
3.這三個事例的選擇,有什么典型性?
小結:這三個事例的選擇,很有典型性。有古有今,有正有反,有大人有小孩,有領導有百姓。
4.課文的結尾,作者再次總結、闡述自己的觀點。齊讀。
出示:學會禮貌待人,恰當地使用禮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5.課文的開頭提出觀點,中間列舉事例證明觀點,結尾重申觀點,像這樣的結構就是總分總結構。(板書:總分總)總分總結構是說理文的一般結構。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說理文,既要理解內容,又要認識形式,即學習說理文的結構特點、事例選取等方法。這個板塊,先讓學生自己找文中作者的觀點,在有爭議的時候,教師相機指導說理文的觀點一般是在文章的開頭部分。在學生梳理了課文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他們探究發現——作者為什么要選這幾個事例?這幾個事例有何典型性?以此來培養學生圍繞論點選取典型事例的意識與能力。】
四、拓展:品讀原文,積累敬詞
1.課文中列舉的第一個事例是《說岳全傳》中的,誰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同是問路,老者對牛皋和岳飛的態度截然不同,為什么呢?像岳飛的例子,就是正面事例;而牛皋的呢,就是反面事例。(板書:正面,反面)
2.聯系故事,說說“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的意思。
3.《說岳全傳》是我國古代武俠小說,這個故事出自第十回《大相國寺閑聽評話 小校場中私搶狀元》。關于岳飛問路這段,原文如下:
那弟兄四人上了馬,向東而行,來到了三岔路口,不知他(牛皋)往那條路去的。卻見籬笆門口,有兩個老人家坐著拍手拍腳,不知在那里說些什么。岳大爺就下馬,走上前把手一拱道:“不敢動問老丈,方才可曾見一個黑人漢,坐一匹黑馬的,往那條路上去的?望乞指示。”那老者道:“這黑漢是尊駕何人?”岳大爺道:“是晚牛的兄弟。”那老者道:“尊駕何以這等斯文,你那個令弟怎么這般粗蠢?”就把問路情狀說了一遍,道:“幸是遇著老漢,若是別人,不知指引他那里去了!他如今說往小校場去,尊駕若要尋他,可投東轉南,就望見小校場了。”岳大爺道:“多承指教了。”遂上馬而行……
4. 學生自由讀一讀,找一找文中的禮貌用語,并說說意思。你還能說出幾個像這樣的古代的禮貌用語嗎?
學生自由說。(課件出示)拓展積累一組敬詞:
賜教: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高見: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尊姓(貴姓):詢問對方的姓氏。
高壽:問老年人的年齡。
芳齡:問年輕女性的年齡。
府上:稱對方的住處。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斧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指導、修改。
【設計意圖:有了課文的基礎,學生再閱讀《說岳全傳》原文中的這段,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了。同時,原文的呈現,使課堂充盈著新鮮感,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情感。拓展積累一組古代的敬詞,更是讓他們感覺到了語文課堂的魅力。】
五、總結:小結所學,課外延伸
今天通過這一課時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齊讀)并且用了三個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是如何運用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學會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呢?在你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我們下節課接著學習交流。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