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善欣
小學生獲取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就是閱讀,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的興趣可以把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激發出來。語文基礎教育工作者應該著力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本身的美感,讓他們自發地去閱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建立和諧的閱讀氛圍
閱讀氛圍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至關重要。首先,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具備現代教育理念,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樣,就會在教學過程中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應,學生會因為教師而愛上所學的科目。其次,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講授的過程中,可以引入學生喜愛的動畫人物,喜洋洋、美羊羊、熊大、熊二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在課堂上開展“找朋友”“打靶開花”等游戲,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交流了學生的情感,發揮了學生的個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提高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是閱讀教學的法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形式的朗讀,都是要引導學生置身于文章情境中。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寫作背景,體悟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如,分角色讀、配樂讀、小組比賽讀、師生共讀等,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讀出文章的韻味,讀出蘊涵的情感。教師還要讓學生充分質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好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靜下心,走進文章,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理解文章,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課文是由許多句子連綴而成的,這許多句子,在課文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三、注重閱讀教學的人文化
教師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閱讀的文章創建模擬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生態教學最重要的就是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指導,為學生創造模擬情境,給予學生完整的信息資料,運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給學生提供啟發。課堂上的情感體驗,是生態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關鍵點。在這個過程里,學生在課堂中的身份已經產生了變化,他們成為了課堂的“老師”,將所學到的知識與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結合。這種新知識融合記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四、鍛煉學生的創新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該明確閱讀理解的實質意義。使學生懂得,理解一定不是僅僅對他人原始意義的重新領悟,也不是對他人原本觀念的重構,理解是在某種事情上與他人取得相互一致的意見,是相互的過程。而學生要想對閱讀的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就應該與文本或作者在一件事情上具有一致的想法,達到相互理解的過程。對于文本來說,是作者思想的體現與凝練,因此要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從文本或作者出發,創造性地闡釋文本。
五、組織適當的閱讀合作學習
教師應該在應用合作學習方式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教師可以參與到小組討論中,若是在討論中出現爭議,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讓學生之間的觀點能夠趨向統一。比如說,教師在進行古詩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對詩篇進行閱讀;然后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學習情境,幫助學生融入到詩篇中;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每個小組根據相關的資料來對詩篇中描述的情境、詩篇的主要情感等進行分析;若是小組討論偏離了正確的道路,教師可以給予適當的引導,給學生指明討論的方向,進而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詩篇內容以及情感。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利用好自己在教學中扮演的組織者、引導者這一角色,努力探索閱讀指導的可行方法,這樣能夠更好地從文本中獲得一定的哲理性知識。而在解釋學的基礎上,積極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以學生本身的視域范圍進行閱讀教學,為防止學生陷入閱讀誤區,教師應該積極地提升自身的閱讀教學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