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露丹
摘 要: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社會的一大難題,許多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其所學專業有關。追溯到專業設置上找原因的話,我國高校專業設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專業設置預測機制缺失,生成機制老舊,建設機制失效和調整機制失靈等。要從源頭上改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從高校專業設置方面努力,建設專業預測機制,更新生成機制,完善建設機制和改進調整機制,從而減輕大學生就業難題。
關鍵詞:專業設置 預測機制 生成機制 建設機制 調整機制
1 當前我國專業設置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 當前我國專業設置現狀
截至2017年,我國高等學校共2914所,普通本科院校共2631所,專業大類92個,專業種類達506種。2016年2月23日,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其中開設高校數大于5個的專業有372個,開設高校數只有1所的專業有39個。由此可見,高校專業設置特色不鮮明,重復率高。
根據《2016年中國高校本科專業開設高校數排行榜前200名》可知,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布點數較多,新興專業如大數據,有機農業,生物工程等專業布點少;基礎性專業布點多,應用型專業布點少。
據《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知,2016年本科就業的“綠牌專業”有:軟件工程、生物工程、通訊工程等;“紅牌專業”有:心理學、化學、法學、美術、音樂等專業。可見,理論性專業就業難,應用性專業就業形勢樂觀。
1.2 當前我國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預測機制缺失,不能敏感洞察市場需求。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發現,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及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但明顯存在一定滯后性。僅僅是從當前的市場行情出發,市場上什么行業吃香,就開設相關專業,沒能預測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行業結構的變動方向及未來可能需要的專業類型,沒有超前性。而且,培養時間漫長,不能與時俱進。
1)生成機制老舊,缺乏科學論證。首先,目前高校新增的專業,大多是為了求大求全,擴大學校規模,盲目跟風,而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忽略了地區經濟特色,以及自身的辦學條件。結果培養出一批專業功底先天不足的學生,使其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造成社會上嚴重的結構性失業。2)建設機制失效,相應的對接機制缺位。一般而言,學校一旦生成某個專業,會在初始階段進行必要的調整維護,之后便形成慣例,按此前的模式進行下去,沒能及時調整,這是不科學的。在當前我國眾多專業中,理論性專業多,應用型專業少,高新技術專業少。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缺乏創新觀念,造成結構性失業。同時,師資力量不過硬,圖書資料不健全,實驗室設備簡陋,實習基地缺失等一系列對接制度缺位,大大降低了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的質量,不能適應社會需求。3)調整機制失靈,沒有自主特色。專業一旦開設以后,需要實時的監測專業的運行情況,及時根據監測反饋信息,作出相應調整,促使其更加完善,日臻成熟。就目前情況而言,大多數學校只考慮了開設專業的必要性,而未對已生成專業進行監控,沒能根據監控提供的反饋信息調整招生人數,專業課程設置及專業規模,沒能研究已有專業與新興專業的融合點,從而充實壯大本專業,發展為最前沿的專業。
2 完善專業設置的措施
2.1 建立高校專業設置預測系統,超前設置社會發展所需專業
專業設置的預測系統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需監測行業發展趨勢,職業崗位需求狀況以及畢業生的規模及就業情況。具體而言:
1)預測行業發展趨勢,明確專業設置的定位。從宏觀經濟發展情況出發,分析其發展趨勢,以此為導向,為專業設置指明方向。目前來看,高新技術行業,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技術等產業發展勢頭較好,而且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應加強高新技術及應用技術方面的專業設置。2)預測崗位需求狀況,為招生規模提供參考。在明確了產業變化趨勢后,圍繞發展良好的產業,預測未來新興的職業崗位,并以此為依據,預測需要開設什么專業,研究相應的課程設置,確定教師人員的配備,規劃近幾年招生規模等,保證達到供需平衡。3)監測畢業生就業情況,保證專業開設的科學性。對上年度學生的就業情況包括畢業去向,就業率,就業對口情況等因素進行監測及分析;明確繼續開設的專業,改進后可以繼續開設的專業以及需要淘汰的專業等,對每年的紅綠牌專業做到心中有數,果斷裁剪過時的老舊專業,積極開設新興專業,保證開設的每個專業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4)在對行業、職業和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分析后,對專業設置的方向就更加明確和清晰了。在此引導下,預測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從當地的區域特色和辦學條件出發,超前設置符合自身特色又適應社會需求的新興專業,為社會輸送所需人才。
2.2 更新專業生成機制,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科學論證
明確所設專業類型后,需要著手開設此專業的相關準備工作。將所收集的行業、職業和市場動態變化趨勢情況進行科學分析,仔細論證,將可行性分析的相關材料詳細地報備相關主管部門審批。主管部門在批準某一專業時,要進行市場調查,科學論證,綜合分析該校的辦學能力及條件等情況,對某校是否能夠開設某一專業,能否保質保量地培養出合格人才的能力進行正確的評估。為保證審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可以引入企業和第三方評估機構,形成主管部門、企業及第三方專業機構的聯合審批小組,在彼此協商論證的基礎上,慎重批準,保證專業設置科學有據。
2.3 完善專業建設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對接機制
在確定了可以開設某一專業后,高校還需做好一切與此相關的對接機制。1)有相關學科專業為依托,保證專業的正常開展。相關學科是一個專業的支柱及前提。有相關學科作支撐,此專業才有開設的可能性。2)有過硬的師資力量。師資力量對培養出的學生的質量至關重要。師資規模保證專業課程任務的完成;教師專業知識的扎實,專業技術的熟練,教師的三觀及人格魅力都深深影響學生的質量。3)有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既是未來工作的藍圖,也是檢驗培養人才質量的標準。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高校一定要有科學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嚴格依此方案培養人才,確保人才質量。4)有相應的經費、教室、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實習基地等辦學條件。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否則難以保證人才質量。5)還要有監測專業運行的機制,定期舉行教師例會,實時監測專業運行情況,并及時反饋專業運行中的不足,為改善專業運行提供良好建議。
2.4 改進專業調整機制,靈活動態地適應市場需求
高校要敏銳的洞察市場變化趨勢,結合高新技術,調整專業發展方向。
1)加強校企交流協作,從企業主體對市場變化的要求來調整專業課程內容,專業培養方式,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2)分析學生的就業情況,以此為基礎,調整專業招生規模,改善專業結構,大力發展前途廣闊的專業,果斷淘汰過時專業。3)緊盯高新技術發展趨勢,找出其與各個專業的融合點,用新技術,新手段教授新內容,培養與時俱進的高質量人才。4)完善學生重選專業的制度,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提高專業對口的工作選擇,保證畢業生的就業率。為確保培養出的學生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知識創新,科技進步及學科發展的需要,更好的滿足人民接受高質量教育,找到對口工作的需求,高校專業設置的整個系統,預測機制,生成機制,建設機制和調整機制需要協調工作,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確保設置的專業科學高效,有理有據,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
參考文獻
[1]吳荷平,顧現朋高校學生專業結構性失業及其應對策略[J].教育評論.2016.(5)
[2]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M].教育部.2012年9月
[3]廖莉萍.就業視野下的普通高校專業結構設置與調整[J].煤炭高等教育.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