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3月12日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家對傳統手工藝愈加重視。漆器是涼山彝族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其色彩明亮,花紋美麗,改革開放后涼山彝族漆器多次赴海外參與展覽,成為中外進行文化交流的又一載體,是涼山彝族乃至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里耀眼的明珠。隨著現代化和產業化的沖擊,涼山彝族漆器在發展中變化,面臨著新機遇也出現了新問題。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的背景下,通過田野調查,文章對彝族漆器在原料、市場、傳承和政府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對涼山彝族漆器的振興和發展略有助益。
關鍵詞:彝族漆器;發展;傳統工藝振興
伴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資本在世界各國之間流動加劇,與之并行的是各地區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更加深入。文化軟實力在各國的較量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審議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對“非遺”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
2017年初,國務院出臺了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重大國策。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家對于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在新時代下,社會和民眾對于傳統文化持續關注,也使得許多承載了傳統文化的技藝和手工藝品迎來了春天。
筆者跟隨團隊于2017年1月份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開展了有關于涼山彝族漆器的調查研究。喜德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境內民族眾多,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89.5%。漆器是涼山彝族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其色彩明亮,花紋美麗,改革開放后涼山彝族漆器多次走出國門遠赴海外進行展覽,弘揚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將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的背景下,在非遺保護的視域下,結合筆者所做的田野調查,嘗試對涼山彝族漆器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做出分析,并提出粗淺的建議。
1 涼山彝族漆器概況
彝族漆器歷史悠久,色彩艷麗鮮明,主要以黑、黃、紅三色為主。在涼山彝族看來,黑色象征著高貴,黃色象征著光明,紅色象征熱情勇敢。圖案紋樣多取自自然,山川樹木,花草鳥獸,其中也不乏神話傳說。主要的制作過程分為制胎、上漆和裝飾,一共要經過四十多道程序。2008年6月7日,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1.1 漆器的流變
涼山彝族以前常用的傳統漆器主要有二十多種,可分為酒具、餐具、兵器、馬具及其他用具等。酒具主要有圓形、扁圓形酒壺,鳥形酒壺,高足酒杯,鷹爪杯,單耳杯以及牛羊角杯,酒舀子;餐具主要有缽、盤、飯盆、木盔、木碗、皮碗、木勺、餐桌;兵器有皮愷甲及配套的頭盔、護手筒、護腕、盾牌、箭筒、火藥筒、匕首套等;馬具有馬鞍及配套的馬蹬、馬籠頭;其他用具主要有漆針錢筒、神扇柄等。3
這里以喜德縣漆器為例,我們在對吉伍家族走訪中了解到,現在的漆器多以餐具為主。許多彝族人家都有一整套的漆器餐具和酒具,一般用于招待客人和逢年過節時使用。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的穩定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善,兵器和馬具已經鮮見,一些漆器工藝品和小型便攜的產品卻琳瑯滿目。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旅游成了越來越多民眾的休閑選擇,彝族漆器也緊跟時代,制作出了筆筒、首飾盒、發簪、手鏈等諸如此類的旅游紀念品。
傳統的彝族漆器用三種胎質:木胎、皮胎和角胎。在清華美院參加研培計劃的吉伍伍呷談到,以前做漆器是以鹿胎為主的皮胎,現在他用到陶瓷做胎,因為要做茶具。但是上漆仍然要用傳統的純天然的大漆,又稱土漆。漆器的花紋現在也用于房屋建筑的裝飾,漆器元素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寬泛。
1.2 漆器生產組織的變遷
傳統的漆器制作是以家庭作坊為主。喜德縣依洛鄉依洛村是遠近聞名的彝族漆器發源、傳承之地。居住在這里的吉伍家族是彝族漆器世家,漆器髹飾技藝在這個家族中已傳承了整整19代。改革開放以后,喜德漆器的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采訪到原民族用品廠廠長尼苦木果,他為我們講述了喜德縣漆器廠更名的歷史:
(1)1982~1986年:名稱為“民族餐具廠”。主要生產漆盆、漆碗,漆勺等漆器餐具。
(2)1986~1992年:“民族用品廠”。尼苦木果任廠長,生產的產品開始包括衣服、家具等。據他回憶,86年正式工人有27個,臨時工37人,畫工6人,技術最好的是師傅巫且,還有吉伍呷呷、李紹珍、阿機生生、莫洛伍呷等。
(3)1992~2011年:“火把漆器工藝公司”。
(4)2012~2014年:“犇馳漆器公司”,經營一年多時間倒閉。
據尼苦木果稱,這些名稱的變化是由政府主導的,尤其是犇馳漆器公司,是政府招商引資引進的。
我們同時也訪談到彝族漆器的國家級傳承人吉伍巫且及其弟弟吉伍有色。巫且在喜德縣成立了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藝廠。有色則是在縣城自己家中從事作坊式生產。
1.3 漆器銷售市場的擴大
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也引起了銷售市場的變化。以前彝族漆器主要是供本民族使用,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知名度提高,有許多慕名而來的顧客前來購買。吉伍巫且的漆器還遠銷海外,每年都有來自日本的訂單。不僅銷售地域擴大,銷售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通信和網絡的發達打破了一手交錢一手提貨的傳統模式,電話訂單、微信訂貨絡繹不絕。隨著近些年來會展經濟的發展,彝族漆器通過參加展會不僅帶來了不錯的收益,還增加了漆器知名度,擴大了銷路和市場。吉伍巫且曾多次赴美國、日本和東南亞參會,不僅把彝族的漆器帶出了大涼山,還讓彝族漆器蜚聲海外,弘揚和鼓舞了民族文化。
1.4 彝族漆器的傳承現狀
吉伍巫且告訴我們,彝族漆器的傳承本來是傳男不傳女,不傳女兒,但可以傳給兒媳。改革開放后,這個傳統在1982年的時候被打破。巫且當時在國有企業民族餐具廠工作,不像在農村作坊生產那樣保守。為了適應工廠生產,漆器制作不可避免得公開化。他開始教家族外的人從事漆器制作,為此還甚至受到家里人的不理解,因為在這之前,漆器技藝都是密不外傳的。現在整個喜德縣從事漆器制作的只有30人左右,年紀最大的是巫且,年紀最小的有二十幾歲。巫且成立了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傳習所,為的就是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巫且還多次遠赴海外進行傳習和交流活動。漆器不僅在國內傳承,15年的時候國家文化部派吉伍巫且赴美國交流,他帶了五個班的學生,每個班120人,傳授漆器髹飾技藝。
2 彝族漆器面臨的困境及問題
隨著產業化浪潮的沖擊,純手工制作的彝族漆器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研究日本手工藝的作家鹽野米松說:“手藝想要找到生存的空間,首先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維持讓手藝人的產品銷售出去的環境;第二,找到相對便宜的原材料;第三,就是這個業種要有傳承人。”4傳統手工藝在當今的發展要解決三個問題:原材料、市場和傳承。這也是彝族漆器面臨的三個最主要的問題。此外,政府行為也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2.1 原料缺乏
生漆又稱為大漆、土漆,具有耐腐蝕抗高溫等性質。彝族漆器成色和品質全在于所用的漆質量是否過關。生漆所特有的手感為一些行家和收藏家所津津樂道。近些年來,漆樹的產量銳減,生漆成本隨之提高。原料價格提高,漆器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有的人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就用便宜并且對人體有危害的工業漆代替生漆,以次充好。從長遠來看,這對漆器市場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吉伍伍呷提到,在原料方面木材也是稀缺的。漆器最多還是使用木胎,傳統上使用的是杜鵑木。現在制作漆器的桌椅多是用合板。
2.2 漆器市場無序
吉伍巫且在漆器技藝傳承過程中曾收過許多徒弟,這些徒弟學成后自己單干,往往打著吉伍巫且的名號。漆器在以前是家族傳承,吉伍巫且的親戚制作漆器也以吉伍巫且為名號。更有甚者,與吉伍巫且并無一絲聯系的人也在店內掛著吉伍巫且的宣傳照片及文字,聲稱自己的漆器是吉伍巫且所做,欺騙消費者。還有的人低價搞漆器批發,破壞市場秩序。
這不僅對于吉伍巫且的個人聲譽有影響,而且也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所以吉伍巫且渴望成立一個漆器協會,實現對漆器的監管,規范漆器市場。然而也并無得到其他漆器生產商家的回應。從另外一個側面也暴露出漆器生產缺少品牌建設以及專利申請。
2.3 傳承后勁不足
想要保證漆器生產的活力和生命力,傳承是重要一環。由于漆器的制作周期長,徒弟學藝慢,許多年輕人對此并不感興趣,整個喜德縣從事漆器生產的才30人左右。家庭是漆器傳承的傳統場所,然而家庭在漆器傳承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暗淡。家庭的失位這對于漆器的傳承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吉伍巫且成立的漆器髹飾技藝傳習所面向社會進行傳承,然而也收效甚微。年輕一輩對于漆器蘊含的豐富內涵認識不夠,不能潛心學習,傳承后勁不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漆器制作雖然已經打破了家族內部傳承,但是收徒卻存在一定的要求,這也使得傳承困難。國家級傳承人吉伍巫且談到,他收徒要求有一定基礎。州級傳承人吉伍伍呷也要求徒弟得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而且必須要年輕。收徒的壁壘在一定程度上讓漆器傳承受阻。
2.4 對于漆器生產組織的支持缺乏落實
企業的發展往往需要借助于政府優惠政策的東風。吉伍巫且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藝廠”在“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期間都被評委全國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單位,但卻沒有享受到被評為定點生產單位的紅利,即國家提供的貼息貸款。原因在于政府沒有與銀行進行積極溝通。這顯示出對于漆器生產組織的政策支持缺乏落實。對于漆器市場出現的不良競爭,需要行政力量出面主持的行業協會,也缺乏相應的支持。
3 促進涼山彝族漆器良好發展的對策
針對非遺的保護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約》中指出:“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含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研究、立檔、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涼山彝族漆器屬于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既包含了物質方面,又融入了民族精神,蘊含著彝族生存的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促進涼山彝族漆器的良好發展,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要兼顧,缺一不可。
3.1 物質方面的支持:擴大漆器原材料來源
漆器制作的關鍵原材料一是生漆,二是木材。對于生漆,一方面要通過構建信息交流平臺,擴大生漆的購買渠道。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漆樹種植。對于木材,除了可以采取和生漆一樣的做法之外,還可以通過研發新材料,或者尋找其他適合做木胎的替代木材,降低對于杜鵑木的依賴。
3.2 精神內涵的傳承: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
對于漆器的傳承,家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對子女的耳濡目染,口傳心授,能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漆器制作的技藝。這是漆器傳承最初的場所,也是現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場所。
學校是近年來非遺傳承的重要場所,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優質的師資力量。現在非遺人群研修班,非遺進校園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學校以其特有的教化作用在非遺傳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可以安排漆器傳承人進行定期授課,讓小學生可以了解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到非遺技藝。對于大學而言,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和師資優勢開展對非遺傳承人群的再培訓提升其文化修養,審美水平和技藝能力。
民眾對非遺認識也亟需推進。社會相關組織可以舉辦公益活動,如非遺展示,公益講座,宣傳非遺知識,讓民眾意識到其具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促進彝族漆器的傳承。
3.3 規范市場秩序,加強漆器品牌建設
市場上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漆器產品無疑是對傳統漆器的巨大沖擊。對于漆器生產廠家來說,最佳的辦法就是加強品牌建設,注冊商標。比如在漆器的底部印上具有很強辨識度的專屬logo,讓消費者可以明辨真假。對于新開發的漆器創新作品也可以申請專利,切實維護起自身的權利。
3.4 行政力量的支持:落實于行動
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居于主導地位。對于少數民族發展基金政府要認真落實其管理辦法,監督發放以后資金的使用動向。使少數民族發展基金真正起到促進少數民族發展的希冀。此外,政府要積極牽頭組織成立漆器行業協會,監督制定協會各項規章制度,并定期督察協會的相關事項,既不過多干預也不漠不關注,張弛有度,促進漆器市場的健康良好可持續發展。做到有效監管的同時,也要大力支持。國家下發的相關文件、優惠政策要及時告知漆器生產者及相關生產組織,并且積極配合政策的實施,讓上層建筑反作用與經濟基礎,為漆器的發展助力。
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需要保持理性的態度,不應寄希望于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短時間內創造巨大的文化效益,而應該認識到文化保護與文化建設的長遠意義,把自己的保護工作視為民族文化保護的一部分。5
4 結語
本文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的背景下,對涼山彝族漆器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以期通過振興涼山彝族漆器,使大涼山深處的彝族同胞實現居家就業,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在新時代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2]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涼山彝族文物圖譜·漆器》[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3]李合勝,易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廣昌孟戲”的田野考察[J]. 江西社會科學,2017,37(06):250-256。
[4]陳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
[5]曹志杰,安學斌.云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6](日).鹽野米松:《留住手藝》[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7]張兆林,齊如林,束華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社會力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頁。
注釋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zgfy.org/
3.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涼山彝族文物圖譜·漆器》[M].四川民族出版社。
4.(日).鹽野米松:《留住手藝》[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5.張兆林,齊如林,束華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社會力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簡介
姬晨曦,女,河南洛陽人,漢族,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