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是歷史傳承。青神竹編作為典型的國家級非遺手工技藝,是眉山對外展示的名片。目前知識產權的保護僅限于平面竹編作品中內容圖案和商標的保護,專利保護和立體竹編保護缺失。本文擬從法律角度詳細闡述目前青神竹編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和下一步思路。
關鍵詞:青神竹編;知識產權
1 基本情況
青神竹編歷史悠久,目前已形成了平面竹編、立體竹編和混合竹編3大類共3000多種產品體系。以《清明上河圖》、《老北京》為代表的平面竹編更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2008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是代表眉山市的文化符號之一。
2 保護現狀
2.1 擁有版權登記機構。設立了版權管理辦公室,成功創建國家版權示范園區(基地),構建了版權登記、版權保護、政策扶持、版權培訓等相關服務平臺。
2.2 登記申請人和內容均比較集中。目前登記版權保護的作品幾乎來自于云華竹旅公司、竹福竹藝、狀元竹藝、竹寶齋等企業,登記時間主要集中在近三年,作品全部屬于平面竹編。
2.3 以產業發展模式保護和傳承該非遺項目。出臺了產業規劃和相關政策,提出將青神竹編打造成為“百億”產業。鼓勵竹編企業通過實體店、網絡店鋪和西博會、深圳文博會、旅博會等予以營銷。
3 存在問題
3.1 版權保護意識缺乏。企業自有作品版權保護意識不高。2015年版權登記成功的作品占了登記作品的60%,2017年登記的作品僅占15%。許多作品并非出于企業自愿前來登記,多是依靠行政手段完成登記數量。企業登記積極性顯著不足,認為僅僅是完成政府申報品牌的配合舉措,缺少版權自我保護意識,單靠政府法制宣傳收效不大;個別非遺竹編企業存在侵犯版權行為,如“盧延光起訴青神竹編“百帝圖”侵權”案。
3.2 保護范圍較窄。法律保護體系未覆蓋完善,目前青神竹編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僅僅受到《著作權法》和《商標法》調整,缺少《專利法》保護。
青神竹編大量的立體竹編和混合竹編,而且立體竹編的數量和用途大大超過了平面竹編,偏重于工藝展示和適用,如設計的蓮花燈罩、保溫杯外套、花籃等。目前登記的只有平面竹編,保護內容僅僅限于竹編圖案。雖然《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定了模型作品受到保護,并將模型作品定義為“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體作品。”這與《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具有獨創性”是相互矛盾的。立體竹編都是原創手工藝產品,是設計師提前制圖設計的,按照《著作權法》對產品設計圖的保護內容來看,保護的是紙張圖表內容。但是對沒有設計圖的,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超過了50歲,憑借手工技藝制作出的特色產品,該如何保護了?若嚴格按照條文理解,則出現一個只保護圖紙,不保護實物作品的尷尬境地。首先大量的立體竹編具有思維獨創性,包含了非遺傳承人個性化的思考、選擇過程;其次作品的創造需要艱辛的勞動和高超的手工技藝,個別甚至付出長時間的勞動,多數青神竹編都不能機械化生產,作品具備可復制性。但是正是這種立體竹編目前確缺乏《著作權法》的保護。
雖然“青神竹編”創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但地理標志保護范圍有限。依據《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條例》,該地理標志屬于證明商標,保護了青神竹編的產品和品牌,但是無法保護其本身蘊含的文化符號、經驗和技巧等內涵;地域依賴性比較強,品牌多數都保持在政府或者行業協會手中,如果想使用該品牌需要向相關機構申請。個別企業更依賴自己的注冊商標,缺失對“青神竹編”證明商標的重視。
3.3 保護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推動,缺少專業人員。非遺保護機構缺少法制人才。青神竹編技藝屬于非遺保護項目,目前對待非遺項目主要以行政保護為主。中心主要依靠向傳承人發放補助、組織學習、會議交流、組織參加展會等方式開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人員專業側重于管理和博物館學、考古學專業,缺乏法制人才,知識產權法制宣傳較為薄弱。版權保護、商標保護和專利保護分屬于版權局、工商局和科技局,職能較為分散,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部門人員來源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錄用,以綜合性管理人員為主,缺乏專業性知識產權知識人才儲備。
4 保護路徑
4.1 版權保護路徑。藝術字內容平面竹編的保護。針對青神竹編中部分作品中書寫了文字內容的作品,目前尚無登記。針對模型作品,目前學者對《著作權法》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王遷教授認為應當解釋將其為“對作品或者物品的立體造型設計”,他認為立體造型設計首先針對立體作品,包括造型藝術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針對與“原型”相差無幾的最終作品均具有“獨創性”,均受保護;袁博認為設立立體作品,不但解決“模型作品”定義為只保護基于實物而制造的物體問題,而且能保護先于實物而產生的那些按照實驗、圖樣等模型。國務院法制辦2014年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5條作品包括以下種類:……(九)實用藝術作品,是指玩具、家具、飾品等具有實用功能并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該規定克服了原《著作權法》對于立體竹編作品實行版權保護的缺失,待正式版本出臺后可以申請對立體竹編作品的版權保護。
4.2 專利保護路徑。青神竹編是對傳統工藝的繼承,在竹編產品生產上不具備新穎性,一般不符合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條件。青神竹編具有實用性和特有外形,如燈罩、竹籃、竹家具等,似乎符合外觀設計的保護要求。《專利法》規定的外觀設計專利有以下幾個特點:外觀設計必須以產品為依托;以產品的形狀、圖案等為設計對象;適合于工業應用;具有美感。沒有對新穎性提出要求,即制造技術不要求是首創還是傳承而來。從工業生產來看,非遺類特色屏風、燈罩、竹籃、竹家具等很難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工業化生產適用于一些造型單一、制作工藝簡單的如竹筒雕刻、卷軸、竹笛、竹禮盒等產品,這些產品有的與手工編制得平面或者立體竹編結合在一起,為包裝和組成部分,有的竹笛或者卷軸本身從設計上與竹編緊緊結合。筆者認為對于具有獨創美感的竹筒雕刻、卷軸、竹禮盒等,可以進行專利保護。對于竹笛等大致形狀具有一致性,只是局部外觀設計不同的產品,可以借鑒歐美、日本對于局部外觀設計的保護,如借鑒歐洲,用實線表述解釋外觀設計圖紙中需要保護的部分,用虛線表示不需要保護的部分,顯示該設計的改良或者創新之處,對于創新點進行保護。
4.3 商標保護路徑。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規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由當地縣級以上政府指定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機構或人民政府認定的協會和企業(以下簡稱申請人)提出,并征求相關部門意見。目前“青神竹編”商標是由青神縣竹編產業協會申報,而該協會與青神縣竹編園區管委會是同一個機構,該品牌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出于宣傳渠道所具有的優勢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心理,政府可以大力宣傳“青神竹編”品牌。聯合質檢、工商、文化、科技等多部門建立 “青神竹編”證明商標的使用許可審查程序,保證青神竹編產品質量。采取措施鼓勵符合條件的竹編企業在產品上使用“青神竹編”,同時對擁有自身商標的企業尊重其意愿,可繼續同時使用。
4.4 行政保護路徑。引進專業知識產權法律人才,重視法律保護在非遺傳承中的重要意義。構建一個對包括青神竹編在內非遺作品的保護聯動機制,建立非遺保護、版權、科技、工商、行業協會和產業園區管委會聯席會議機制。定期研究非遺保護發展中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知識產權培訓,提高企業知識產權意識,調動企業保護積極性。
注釋
1.袁博.新增“立體作品”作品類型設置更合理.中國知識產權報.2014年6月20日.
作者簡介
李平(1985-),男,漢,四川省眉山市,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