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開發智力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心理健康;思想教育
教育是一種交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交流與互動,關注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種交往,它更加強調教師和學生精神與心靈的交流與互動,更加關注個體心理、人格的成長,是教育的一部分。小學是孩子們心智及技能成長的初級階段,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更能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興趣和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開發智力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經驗,簡要闡述一下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適度引導,激發興趣
數學教學的內容復雜抽象,要培養的能力多。對于剛剛接觸課堂教學的小學生來說,要學習和接受這些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改變以往比較僵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比較新穎的形式,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設計,使學生能夠對比較抽象的知識進行形象化的理解,使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色彩。例如,“圓”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作為導入,“為什么汽車能夠平穩快速的行駛?”學生們紛紛回答“因為車輪是圓的”“那為什么圓形的車輪能使得汽車平穩快速的行駛呢?”這引起了學生內心的思考,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弄懂“圓”“圓心”“直徑”“半徑”的概念及性質。學生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自主地探求知識,然后再用學到的知識來解釋“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現象。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在探究的過程中有了成功的體驗,激起了更強的探索新知識的欲望。這不僅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新知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
二、豐富課堂,寓教于樂
每個學生從小生活的環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效果也不同,這也決定了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多方面的,富于創造性的過程。因此,單一枯燥的學習內容,給學生會帶來疲倦,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不能有效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擇多樣的形式,直觀形象、圖文結合、動手操作等來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當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例如,在學習完扇形統計圖一課之后,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制做屬于自己的扇形時間圖,并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一起分享,讓大家共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鞏固了扇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又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還無形中滲透健康生活的教育。
三、因材施教,培養自信
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它能把人的潛能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達到最佳狀態。但在數學學習中有一部分學生由于一些原因學習起來非常困難。比如,在課堂中有疑問不敢于提出;知道答案但又怕回答錯誤,所以從不舉手發言。這樣的問題不斷積累,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是反感。對于這樣的學生她更需要激勵與信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培養他們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更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指責,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幫助學生逐漸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學會主動思考。敢于在課堂上發言、提出問題。使課堂更具活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增進溝通,師生同心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關注老師、接納老師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能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可信賴,學生往往就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教育。有效的溝通,是塑造融洽師生關系的基礎。我曾經有一位學生,他在班里數學成績靠后,上課時從不主動發言。我曾經在課后主動詢問他關于數學課堂上的問題,但他并不愿意回答。于是,我嘗試從輕松的話題切入,以一個朋友,而不是老師的身份與他交流。漸漸的他對我敞開了心扉,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能及時同我反饋,數學成績明顯提高。從此之后,我的數學課堂上又多了一名積極發言的學生。師生之間的話題不僅僅局限于教學內容、課堂、成績,更可以向學生的生活、興趣靠攏。有的學生不愿意與老師交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始終是一副高大、嚴厲的形象,讓學生心生敬畏的同時也容易產生距離感。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的榜樣,更應成為學生的親人、朋友。師生同心,才能營造更好的課堂氛圍。
五、結語
小學生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各種外在的影響對其心理變化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是小學生各方面成長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應當以人為本,從學生未來發展和個人成長進行考慮,選擇恰當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在教學中不但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孩子的健康。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就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找到多種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法,優化我們的數學課堂。作為老師,不但要教書更要育人。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孩子心理健康,充滿自信,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苑曉丹.培養孩子自信心的66個辦法[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劉曉明.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劉新意,尤春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心理教育的策略探討[J].都市家教( 下半月) ,2010,( 10)
[4]李秀娟.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學時代,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