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導入是教學過程中的起始環節,也是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核心。導入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導入得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是課堂學習狀態達到最佳化。因此,重視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的差異以及課的類型、教學目標各不相同,導入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筆者就自己在教學中總結的一些經驗稍作分享。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情景導入;教學啟示
1、前言
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創設出好的課堂導入,能達到一開始上課就能深深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能情緒飽滿的主動的去接受新知識的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迸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師的導入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一堂課藝術的主要特征。教師引出扣人心弦的教學情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可能會趣味橫生或者懸念于懷或者處于新舊認識的沖突之中,學生為了能理出明白本節課教師要傳授什么樣的知識,進而就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2、常見的課堂教學的導入方式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通過課堂導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在借鑒他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領會提煉歸納出以下幾點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方式。
2.1以舊引新導入法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任何新知識都是繼前面所學知識的發展和深化。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做好新舊知識的聯結工作,找準新知識的固定點和生長點,根據學生原有認識結構中起固定作用,把新舊知識聯結組成新的知識網絡,實現有意義學習的同化和順應。例如在“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這節課上,先復習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使學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積表示多少個一,應該把積的末位與個位對齊,以這樣的認識水平去理解乘數是兩位數乘法法則,很自然地認識到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所得的積是表示有多少個十,這時積的末位要與十位對齊。
2.2問題導入法
教學開始,“設疑”作為學習的先導,編擬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
問題的導入包括設問導入、發問導入、設問引疑導入三種方式,教師針對跟新課內容有聯系,學生有所了解,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識向學生發問,創設問題情境,但又不要求學生作出回答,目的在于使學生產生了解和探究的欲望而導入新課。讀書需要思維,思維始于問題。設疑是教師有意識地設置障礙,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導學生思考,是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導向。
2.3生活實際聯系導入法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很多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新知識的引入,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在講解數學新概念時所舉的例子盡量要聯系實際。當老師提出與實際聯系比較密切的例子時,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想學以致用,這樣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例如在“圓的認識”這節課時,我們也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來導入,可以提問同學們來學校是否用交通工具以及用什么工具,學生說自行車或公交車,自行車有什么特征?學生都爭先恐后地答:兩個車胎。再問學生對車胎是否還有什么特征?自行車的車胎能滾動嗎?同學們都回答可以。
2.4開門見山導入法
直接導入就是開門見山緊扣教學目標要求直接給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基本結構及知識之間的關系來導入新課。這種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定向,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總的概念和基本輪廓.它能提高學生自學的效率和質量,適合條理性強的教學內容。
2.5實物或教具演示導入法
學生學習新知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進行的。新授前,使學生在一節課開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
2.6動手實驗導入法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持久集中。根據這一特點,可挖掘教材內容,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的手、腦、眼、口同時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在情境中思維,在活動中思考。例如在講“等底等高圓錐與圓柱體積的關系”時,可以直接通過動手親自裝沙子發現其中的關系。運用這種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具體化,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
此外,課堂的導入法還有很多,比如觀察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復習導入法、懸念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等。導入新課的方式是多樣的,教師在實施導入時,要嘗試用不同的導入方式,要注意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把導入新課視為一個教學環節,要簡明,緊扣課題,切忌喧賓奪主,影響正課進行。只要導之有方,就能事半功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小結及教學啟示
小學生對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教師在導入時采用新穎的富有特點的信息材料,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效果也就會越好,此外導入的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明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明確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為講授新課打下伏筆。
導入應針對教材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因人因課而異,盡可能地和本課堂的重難點有關。導入選材必須貼近生活,面向大多數學生。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再確定切入點,切忌好高騖遠,超出學生的接受理解范圍,那就只會適得其反。最重要的是,課堂導入要注意時間的把握,不宜過長,要短小精悍,以三至五分鐘為好。若導入時間過長,就會使得導入不夠精煉,從而影響整節課的進程。
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盡量給學生審美情趣上的滿足。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輕松活潑,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麗. 小學數學導入新課的技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09):38.
[2]夏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追問須適宜[J].教學與管理,2018(05):33-34.
作者簡介:譚翠青,女,(1977—),工作單位:廣西崇左市憑祥市第一小學,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