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邊靜,潘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北京,100020)
糖尿病是全球性的慢性疾病,隨著病程的延 長,可出現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多系統的并發癥,甚至威脅生命[1]。目前,糖尿病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日趨增加[2],胰島素被廣泛用于治療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患者平均每日胰島素注射4次,每年注射次數達千次以上,但如患者經常反復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島素,將會造成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皮膚硬結以及皮下脂肪增生等不良反應[3],影響了治療效果及增加患者的痛苦。研究表明[4-5],輪換胰島素注射部位能夠提高胰島素的吸收率,減少注射局部不良反應的發生。但研究發現[6-8],目前,臨床上部分患者在注射時未按要求輪換注射部位,如大部分患者僅在腹部進行注射,對于其他注射部位不了解,或者隨意注射。因此,設計一種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以規范患者胰島素注射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2月至9月對113例患者采用本院自行設計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進行胰島素注射方法指導,并與常規胰島素注射指導法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6年2月至9月在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需要胰島素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224例。①觀察組113例,男71例,女 42例,年齡 41~82 歲,平均(60.04±10.02)歲;病程 6.5~8 年,平均(7.94±1.09)年。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7例,大專42例,本科及以上44例。②對照組 111例,男59例,女52例,年齡 43~79歲,平均(57.88±8.60)歲;病程 6.5~9 年,平均(8.08±1.13)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4例,大專45例,本科及以上42例。根據Doll’s臨床病例隨機表[9]將24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20例,為避免干擾,兩組分布在不同病區進行,研究過程觀察組患者脫落7例,對照組患者脫落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10]的患者;②神志清楚,語言表達無障礙,無皮膚感覺異常的患者;③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患者: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島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島素。排除標準:①胰島素注射部位皮膚已經出現皮下硬結或紅腫或脂肪萎縮的患者;②胰島素注射部位存在其他皮膚病變的患者。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宣教胰島素注射注意事項,及如何輪換注射部位進行胰島素注射;出院時指導患者按住院期間要求注射胰島素,強調經常輪換注射部位的目的及意義;常規門診復診。
1.3.2 觀察組
1.3.2.1 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的制作 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采用硬質紙張制作,印刷版為彩色圖,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見圖1。每一張圖均有注射日期;右上臂、左上臂、腹部、臀部、右下肢、左下肢6個注射部位(注射部位是根據《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2011版》[11],每一注射部位均劃分為若干小格(每小格約為1cm×1cm)圖及其注射的時間,并附注“請注意使用一次性針頭!”要求患者在使用中:①填好日期,選擇注射部位和注射時間,每次注射完畢在相應部位的小格劃√;②每次輪換注射部位,根據標注的注射時間在相應部位的小格依次進行注射,格滿后更換注射部位;③同一注射部位內區域輪換時,每次注射點應距離2cm,盡量避免在1個月內使用同一注射點;④每次注射前注意觀察上次注射部位記錄,避免重復注射。
1.3.2.2 胰島素注射的方法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由專職護士負責指導患者按胰島素注射部位輪轉圖注射胰島素,直至其掌握為止;出院時指導患者按住院期間要求注射胰島素,強調經常輪換注射部位的目的及意義;每次復診時確認患者在按胰島素注射部位輪轉圖注射胰島素。

圖1 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
出院后3個月及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的皮膚反應及局部反應情況。局部皮膚反應判定標準:用手觸摸腹部皮下感覺有硬結、皮膚凹凸不平、肉眼可見局部皮膚增生突起、局部皮膚紅腫或皮下脂肪萎縮者判定為陽性[11]。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及百分率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描述,出院后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局部反應情況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后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局部反應情況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出院后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局部反應情況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局部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1 出院后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局部反應情況比較 n/%
《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2011版》中明確指出[11],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針頭重復使用易形成皮下脂肪硬結,影響胰島素的吸收等。胰島素強化治療患者由于每天需要多次注射,易發生注射部位硬結、紅腫或皮下脂肪增生等不良反應,影響胰島素的吸收,導致血糖的波動[12]。 研究表明[13],輪換胰島素注射部位可以減輕局部不良反應,但是目前臨床上存在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隨意性。研究發現[14],住院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不能很好輪換,其與護士在進行胰島素注射時,護士工作繁忙,每班要為多名患者同時進行胰島素注射,無法每次都了解患者前一次注射部位而且進行正確輪換有關;而出院后門診隨診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更加存在隨意性,其與糖尿病患者大部分為老年人,其對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問題不依從性或經常遺忘有關[15]。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需要患者終身與疾病作斗爭,而加強自我管理是最好的方法。
為此,我們根據臨床實踐制作出簡單、明了、直觀的適用于胰島素注射患者使用的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圖中依據《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11]分別標明右上臂、左上臂、腹部、臀部、右下肢、左下肢6個注射部位中每次注射的位置及注射的時間,注射結束讓患者自行在圖中打鉤,要求患者1個月內不再同一注射部位注射,有利于患者準確有規律地輪換注射部位,避免由于遺忘而重復在相同或相近部位進行胰島素注射的情況。結果顯示,出院后3個月及6個月兩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局部反應情況比較,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局部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研究表明,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圖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強化治療中的應用,可避免患者注射胰島素時在同一部位反復注射,降低了患者胰島素注射局部皮膚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雅玲,王珍.胰島素規律注射影響因素[J].臨床護理雜志,2016,15(5):67-69.
[2]YANG WY, LU JM, 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3]高巖,劉秀華.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部位的選擇及輪換現狀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4):307-309.
[4]羅桂情.規律更換胰島素注射部位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4):88-89.
[5]張來軍,關紅,韓婷婷,等.自行注射胰島素患者部位輪換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34):2658-2661.
[6]楊菁華,夏偉珍.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3):23-26.
[7]張玉卿,金躍玲.胰島素不同注射部位對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響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7,23(4):601-603.
[8]蘇若瓊,邱錦媚,胡敏芝,等.腹部規律輪換注射法在減少糖尿病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7(3 下旬刊):1-3.
[9]劉桂芳.醫學統計學[M].2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441.
[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 partl,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4-7.
[1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 2011 版(節選)[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2,11(5):207-209.
[12]沈志梅,韓晶,徐燕.認知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癡呆患者規范胰島素注射部位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1):76-78.
[13]尹衛,凡姍,李志娟,等.改良腹部注射部位輪換卡在胰島素注射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22):1706-1709.
[14]周燕,黃潔微,何金愛,等.持續質量改進在護士執行胰島素注射部位輪換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3):105-106.
[15]賈程芳.胰島素注射技術現狀調查及個體化強化教育對患者血糖的影響[D].浙江:浙江大學,2014.